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刘金龙: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7-10-26    作者:刘金龙    来源:宣讲家网 2017-10-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最早体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下,强调文化自信不仅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背后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道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日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提出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共八项制度。自2012年到2016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7%,达21.93%;主体功能区建设逐步推进,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区数量达到676个,占国土面积比例的53%;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稳步进行,把2%的国土空间还给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净土。

  在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蕴含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优秀文化,诸如可持续农耕文明、天人合一、治山治水方可治国等,是支撑我国前进道路、制度建设、科学理论的广泛而深厚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传统道德的持久影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感召下,环境保护理念在社会上已经蔚然成风。环保公益活动、绿色出行、自然教育等绿色生活方式蓬勃开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节能、降耗、减污”的绿色生产理念深入人心,在传统产业积极转型的同时,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绿色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二、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方向指引

  党的十九大确立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这些都离不开我国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深厚文化。

  一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力源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成为我国人民的社会共识,使得“美丽中国”成为民心所向,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而在更加艰苦、更加艰巨的奋斗过程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为我国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使我们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包容的文化特质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指引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仅指地域、城乡、人群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发展理念侧重点的不平衡。同时,美好生活需求和纯粹的物质需求有着明显的区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单纯的物质欲望更是截然不同。构建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和美好生活需求的科学内涵,需要从我国优秀文化和国外有益经验中汲取营养,从而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历史上文明之火从未熄灭的大国,我国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基因,这构成了我国人民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深深扎根在我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思想均是我国传统智慧中的瑰宝。时至今日,我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启迪,为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提供“传统”的精神指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为留住一抹乡愁。

  同时,我国的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多元的智慧。不断引进、吸收外来文化,不仅可以为我国发展理念和价值指引提供不同的视角,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激发我国的文化活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近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从合二为一到一分为二。而今,人类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探索着哲学、人生、情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新的革命,重新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立于天地间的人类,正凝思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只是暂居、客居,还是要永久定居?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率先进入工业化,他们最先感受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问题。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运动又叫生态运动,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生态运动成为集环保、和平、女权为一体的全球性政治运动。在后工业化时代,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倾倒各种废物的垃圾场,推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的改善。

  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样,新中国68年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对自然蔑视、践踏、征服到回归、尊崇、敬畏的过程,这既是历史的警示、自然的警示,也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不同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尊重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尊重各国的文化。在国际环境治理中,中国方案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鼓励各国独立自主去探索适合本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倡导并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合作项目,通过“一带一路”、G20峰会、金砖会议等国际重要事宜,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在实践中变革创新,找到并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中国强调立足本国历史和国情,兼收并蓄,广泛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从照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变革,从而探索出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种基于问题和实践导向的发展模式,为人类解决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发展难题提供了有别于西方文明的发展思路,必将丰富人类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探索。

  “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洞察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把握前进方向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在国际环境问题治理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央领导集体主动直面资源环境约束的举措,必将对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