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学界热议
辛向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发布时间: 2023-06-09    作者:辛向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

  一、“第二个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科学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变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绵绵不绝: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都是变革的代表,秦王嬴政的郡县制改革深刻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变法的产物,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宋朝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建立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口岸,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贸易条约;宋朝还发明了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和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第二个结合”使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观念、体制、制度等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中国悠久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深厚的文化沃土。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使我们能够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植根于天下情怀,使我们敢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植根于农耕文明,这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特色,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传统的国家。

  三、作为新时代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结合”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要通过“第二个结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正是通过“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时代高度充分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显著优势和特点: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正是通过“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六个必须坚持”,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价值。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体现了民惟邦本、为政以德的价值理念;自信自立有着我们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毅追求;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既体现了我们民族“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的核心价值,又体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问题导向体现了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自省要求;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的系统观念体现了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要求,更体现了“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整体理念;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华民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信念,更体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