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 学者观点
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三个标准
发布时间: 2014-02-07    作者:唐洲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1-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的一生,成败得失都有。问题是,我们要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要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平合,来看待毛泽东。

  第一个评价标准就是“以得失论英雄”。这里的得失,有很多种,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评价主体个人的得失”,也就是指我们评价者从自身的得失、切身的感受、个人的好恶去进行评价。但是如果仅仅从个人得失、从自身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肯定不全面。因为这样的认识毕竟是个体的、感性的,很容易碎片化、情绪化,很容易出现偏颇、产生判断上的失误。所以时至今日仍会出现有的人骂毛泽东、有的人赞毛泽东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第二个评价标准就是“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的成败与个人得失相比,更多的是强调客体的成败,或者说我们评价对象所领导的事业的成败。成败是事实,这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一种价值的判断。这种基于事实的评价,相比起前面的“以得失论英雄”,要客观得多。

  第三个评价体系,就是“不以得失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就是要跳出当下、纵观历史,或者说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去进行评价,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而不是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与成败。站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按照这样一个评价标准来看待毛泽东,就不仅要看到他的成败得失,还要看到他的动因、他的动机,要看到他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他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无疑,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东西。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为例,我们可以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