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毛泽东开辟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这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在读书和学习方面,毛泽东有这样五个特点:刻苦、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反对本本主义、敢于和善于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组织全党共同学习。这些特点体现了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和学风。
毛泽东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在读书和学习方面有这样五个特点:刻苦、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反对本本主义、敢于和善于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组织全党共同学习。这些特点体现出了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和学风。
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刻苦
在中国共产党人才济济的队伍里,同样是读书学习,为什么毛泽东学问大,成果大呢?因为毛泽东的学习方法与众不同。方法不是个孤立的东西,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因而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风。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军事名著里,毛泽东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是善于学习”这样一个命题。 所谓善于学习,决不意味着有捷径可走,想不费力气就学到真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再科学的方法,也得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才能学到所要的东西。所以刻苦是善于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后面的一切。毛泽东在读书和学风上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刻苦。所谓刻苦,首先就是在日常生活里舍得为读书学习投入大量的时间,自觉地牺牲或放弃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动。无论是钻研马克思主义,还是博览群书,为什么毛泽东懂得多,水平高呢?就是用在读书和思考上的时间比别人多。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就24小时,在这件事上用得多了,在其他事情上自然就少了。参观过毛泽东故居的人们,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毛泽东是实实在在地在那里读书和思考问题。他的书房,他的书籍,不是徒有其表的摆设,而是他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毛泽东读书有那么一股子劲头,正像他自己说的,“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付出,毛泽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等多个领域做出开拓性的、辉煌的建树。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是有他大量的读书笔记和亲笔著述的丰富的手稿为根据的,写下这么多的文字,一定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向人民群众学习
毛泽东就是带着问题读书和学习马列主义的,密切结合实际,在生活里学习,在斗争中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边学习边思考问题,边解决问题。关于学习,毛泽东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毛泽东读书和学习马列主义注重多思、多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究竟是谁?这个革命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革命的动力是什么?这个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这个革命的前途又是什么”, 等一系列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句传播非常广泛的术语,真正做到往往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是从社会调查入手。毛泽东搞调查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调查了一生。从1927年上井冈山到1945年去重庆谈判,仅这段时间,靠两条腿,从南走到北,在十几个省的农村工作加生活,整整18年!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毛泽东告诫全党:“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新的革命。过去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但是怎样去取得这种经验呢?是用坐着不动的方法去取得呢,还是用走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去、在斗争中学习的方法去取得呢?不实行五年计划,不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作,我们怎么能够取得工业化的经验呢?五年计划中就有农业合作化的部分,我们不去领导农民在每乡每村都办起一个至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来,试问‘干部的经验水平’从何处得来,又从何处提高呢?”
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毛泽东首先倡导并毕生实践着这样一种深入群众并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和学风:“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是在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中读书和学习马列思主义的,反对教条主义是毛泽东读书和学风的第三个特点。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那么不把农民发动起来,不依靠农民还能依靠谁解决呢?既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那么解决农民问题不到农村去还去哪里呢?既然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只有到农村去才能解决农民问题,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就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进而一步一步解决全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问题。可是在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想的同志那里,对这样一条中国革命的逻辑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列宁没有讲过”! 在他们的思想里,十月革命的道路只是从城市到农村。但是在毛泽东的视野里,十月革命的道理在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说来,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把十月革命的经验,做了一番中国化的加工,提炼,用群众化的语言表述为更易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原理。
有什么样学风就会有什么样学习成果。毛泽东在读书和学习马列主义的过程中,做了悉心的揣摩,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语言,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加工、提炼,产生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和新内容的马列主义的新原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中国的民族文化里,不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
毛泽东读书和学风的第四个特点是,敢于和善于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敢于和善于向对手、向敌人学习,特别看重反面教员的作用,体现了毛泽东对待社会生活的辩证思维的科学态度。1956年,毛泽东告诉拉美国家一些党的代表,“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研究,它可以使人少走弯路。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曾给我国的革命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他的错误对我们有帮助,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从这一点上讲,我本人就是他的学生。我们的教员不只是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教员,蒋介石是我们的教员,犯错误的同志也是我们的教员。没有他们,我们就学不会办事。”
重视挫折与困境,重视反面教员的在理论学习、政治思想教育和制定路线政策上的重大警示作用,是毛泽东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必经的环节和步骤。毛泽东很多经验的取得,是来自对手的启发和帮助,很多经验实际是从反面教训转化成正面经验的。
组织全党一起学习
发动和组织全党一起读书和学习,是毛泽东读书和学风的第五个特点。
毛泽东深知,“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全党的理论水平提高了,革命才能胜利。
怎样培养全党读书和学习的风气呢?所谓风气是一种有群众基础的范围较大的精神状态,是从一部分人的热情中培养并发展起来的。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创办了中国军政抗日大学等二十多所学校。但是除了这些有形的学校之外,毛泽东还创办了一所无形的学校,这就毛泽东说的“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者,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把全党办成终身读书和学习的“无期大学”。 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运用了体育活动中的竞赛形式,实行比学赶帮,看谁学得多,学得好。毛泽东说得好:“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 放手让大家都参加到他们自己的事情中来,相信全党,相信人民群众是一定能够找到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1940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决定5月5日马克思生日为学习节,总结每年的经验并举行奖励(以集体奖励为原则)。今年‘五五’为第一届节日。”制定学习的节日,这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的伟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