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纪念活动
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提供理论支持——“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7-17    作者:记者 明海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5-07-14
  字体:(     ) 关闭窗口

  7月7—8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战时中国与世界”“战时问题研究”“二战与战后秩序”等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

  中国战场有力支援了盟国作战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余敏友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且有力支援了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美国佛蒙特大学高级讲师安德鲁·布坎南表示,中国抗战对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胜利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武汉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胡德坤表示,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杰出案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各国超越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协同作战、相互支援,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段历史为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借鉴。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表示,中国14年抗战不仅开辟了世界上首个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且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治理领域确立了和平共处、集体安全等基本原则,形成了制约和预防世界大战、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机制,进而推动了战后世界和平与进步。

  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教授川村范行对战后日中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他提出,在民间层面,“日中不再战”誓言以及经贸合作的显著增长构成了双边关系稳定的基础。河南大学原副校长孙君健认为,战争责任追究存在缺位,包括日军细菌战罪行被掩盖、遗弃化学武器处理不力、慰安妇与强征劳工赔偿争议等问题。此外,历史认知分歧显著,表现为日本教科书篡改史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民众对战争责任的代际认知差异。这些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其持续发酵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构成现实挑战。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亚历克西斯·杜登深入探讨了日美两国在战争历史与记忆方面的认知差异。他表示,记忆不等于真实的历史,只有通过诚实的反思,才能共同构建一个道德的未来。

  “战后国际秩序以二战胜利成果为基础。政治上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经济上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为核心,多边主义是核心理念。因此,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意义重大,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联合国权威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单边主义抬头,战后国际秩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扩大新兴市场国家话语权,参与全球安全合作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构建的国际秩序正遭遇挑战。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徐步表示,这主要体现在和平、发展、安全、治理四大领域的赤字日益严重。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削弱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的作用,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现行的国际秩序已无法适应当前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并从扩大国内需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实施“三大全球倡议”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