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生态文明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环保篇
发布时间: 2012-09-21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21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8年

  1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月28日,胡锦涛主席签署第87号主席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9年

  4月28日,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6月5日“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开通,受理各地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举报。

  2010年

  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4月,为保障家电下乡工作顺利进行,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家电下乡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9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东部城市坎昆闭幕,中国代表团全面、积极、深入地参加了各个议题的磋商,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

  2011年

  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自2011年7月1日起,现有生产、进口、销售的轻型汽油车、两用燃料车、单一气体燃料车必须符合《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第Ⅳ阶段排放限值。10月,环境保护部印发《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12月20日,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签署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

  2012年

  1月6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月29日,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          

  (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整理)

  【十年·百姓故事】

   “翅果油树”和煤炭

  这几年的春天,张文杰都要到自己承包的山上种树。他种的树,叫翅果油树。今年四十五岁的张文杰,是山西乡宁人,过去,他在煤矿上当挖煤工人,最想做的事,是有一天能够承包一个煤窑。

  现在,这个梦想正在向绿色转型。一是因为山西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个人已经不太可能承包煤窑。二是他发现了也许更富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经济事业。这个事业就是在吕梁山区种植翅果油树。他和他的乡亲们,已经种植了近10万亩。

  翅果油树是当地的树种,按照林业专家的介绍,它的果实中维生素E含量是猕猴桃的300多倍,还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的其中7种和丰富的钙、铁、锌、锶、镁等微量元素。

  张文杰打听到,“翅果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也被科技部列入了“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张文杰”投入到种树当中来,山西在乡宁县等地采取“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大面积栽植翅果油树,延伸翅果油产业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解决了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业的问题,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按亩产翅果750公斤计,每亩能给农民带来7000元收入。目前,山西种植翅果油树的农户已近3000户。在加工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5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除了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翅果油树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翅果油树因其抗旱、抗寒、耐贫瘠,适宜大面积栽植;树身高、树冠大、花期早,是理想的绿化树种和早春蜜源;根系发达、固氮作用强,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随着10万亩翅果油树经济林的形成,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土壤得到了改良,水土得到了保持,对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记者 冯永锋)

  【十年·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周生贤(环境保护部部长)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人类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

  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

  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

  第四次飞跃是今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这次会议针对“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围绕“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全面评估过去二十年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应对新挑战制订新的行动计划”三大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大会成果文件。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决定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温家宝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演讲,表达了我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意愿和决心,全面阐述了我国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我国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境发展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也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2011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六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作用。

  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表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一要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二要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环境标准引领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四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要继续深化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政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五要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六要研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