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生态强省篇:绿色崛起看今朝
发布时间: 2012-09-11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长江、淮河、新安江,清流奔涌,浩浩荡荡;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郁郁葱葱。

  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无疑能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我省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下降20.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连续4年双下降,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污染减排任务;能源消费增速年均8.32%,却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3.4%的增长。 2010年,由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发布的国内首份绿色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安徽的“绿色发展指数”居中部六省之首!

  “十二五”开局,我省的节能减排又有新进展: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9.54%,降幅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如今,放眼江淮大地,一幅“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安徽,一个生态资源丰厚、生态景色秀美的中部省份。

  安徽农民企业家陈光辉,走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作主题演讲;联合国全球500佳生态村——淮北市烈山区洪庄村,精彩解答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问题;《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中国首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破题

  初夏六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吸引近13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此共议“地球的绿色未来”。我国派出的大会代表、安徽农民企业家陈光辉,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创新型农业种植模式”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向来自五大洲的海内外友人介绍自己的“绿色实践”。

  种木瓜为茶树遮阴,种除虫菊为茶园杀虫,种三叶草为土壤增肥——陈光辉成功地“捕捉”到了动植物、微生物相生相克的特殊规律,打造了2000余亩多维立体生态茶园。一般茶园每亩产值3000元左右,而他的生态茶园,亩产值高达12000元!

  “生态是我的立园之本。 ”陈光辉明确地说。

  而在中国的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池州,生态成为立市之本。

  家住池州市胜利新村的市民李永明,每次上班时,都会忍不住对路中间的三棵大树多看上几眼。

  2010年,池州市对东湖路进行拓宽改造,市中院附近的三棵树冠硕大、枝繁叶茂的香樟树,着实让相关部门费尽了心思。“三棵树都有些年头了,一旦挪移,很可能无法存活;留着吧,又影响道路通行和美观,还得多花不少钱。 ”李永明回忆说。

  市里最终下定决心——“路让树”。东湖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后,一位有心人瞄着大树挨个数了一圈,沿线110多株大树得到了妥善保护。

  类似的两难选择,池州市要经常应对。

  沙鸥翔集、景色宜人的平天湖位于池州主城区东部,诗仙李白曾在此写下“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的千古佳句。前几年,房地产开发商也早早看上这块“风水宝地”。市里如果将周边6500多亩临湖黄金地块挂牌出售,将能获得近百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这对于建市时间较短、财政“不太富裕”的池州市来说,真的会是一笔不小的进账!卖还是不卖?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后者:把绿色留给后代子孙。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让城乡居民能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上更清洁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享受到更良好的环境”;“建设生态强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重点”;“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数年间,在不同场合,“生态竞争力”的理念,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反复要求,反复强调。

  提到生态竞争力,煤城淮北市的干部群众有着深切感受。

  “不用说,那肯定是个一天到晚灰蒙蒙的地方。 ”陈金标,这位在淮北市投资建设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的浙江商人,坦言当初带着“成见”来淮北考察的情景。

  在淮北市转悠了一天,陈金标的皮鞋依然铮铮发亮。 “路面干净整洁,城市满是绿色。一座座公园波光粼粼、杨柳依依,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创业立足之后,陈金标牵线搭桥,把老家的几十名企业家带到淮北市来考察,又有人当场拍板,在这座国家园林城市投资兴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落户淮北市的浙江投资商有5000多人,兴办企业超过220家。

  初秋的淮北市烈山区洪庄村,俨然江南水乡。湖中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堤岸垂柳婆娑,凉亭、长廊、小桥、草坪相映成趣。谁会想到,这个联合国全球500佳生态村,当初曾是污水横流的“穷窝窝”。“因采煤塌陷,3000多亩良田有一大半变成了沼泽地、低洼地,野草一人多高,夏天蚊虫满天飞。 ”老支书杨登全回忆说。

  挖土成塘养水产,覆土造地种果木,塑料大棚蔬菜鲜,猪场建起沼气池……大伙真真切切尝到了生态环境改善的甜头。听说村里打算引进工业企业,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投了反对票:“如果塘里的水是黑的臭的,那鱼咋活呀?也没人来咱村里钓鱼吃饭了。 ”“蔬菜受到污染,也卖不出好价钱呀! ”

  “我们非常关注洪庄。这个因煤而兴的小村庄,和整座城市一样,都面临着资源日渐枯竭的严峻现实,都需要解答好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大问题。 ”淮北市委书记肖超英说。

  生态修复,煤城绝处逢生;转型发展,小村魅力初显。2010年,洪庄村成立了文化艺术公司,创办了洪庄文化艺术学校,邀请十多位艺术大师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还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生产工艺美术产品。由此,村里兴起了绿色支柱产业,2011年,全村仅艺术品销售近300万元。

  “我们制作的中国结孔雀挂件获得了发明专利,还入选上海世博会,作为国宾礼品走出国门哩!”42岁的张彤实现了在家门口体面打工的梦想,月收入2400元。

  今年5月28日,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奠基。 “我们将加快建设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美丽村庄。 ”洪庄村党委第一书记史庆超的眼睛里充满美好的憧憬。

  蜿蜒385公里、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江水澄澈,宛如玉带。其下游则是浙江省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战略备用水源地——美丽的千岛湖。

  曾经是一江碧水白流,如今却是“身价”攀升。 2011年9月,凝聚多方共识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由国家财政部、环保部印发。此举意味着中国首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破题。

  按照约定,财政部直接划拨我省3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在监测年度内,若两省交界处的新安江水质达标,由浙江补偿我省1亿元。

  这是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江河源头和上游区域放弃了很多发展机会,而下游区域则会从中受益。如何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上下游流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一直是国家着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这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是让人们盼望了很久的新闻! ”一直以平静面目出镜的央视特邀评论员杨禹有些激动地说。他希望此举能够为全国跨省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打造生态强省的重要抓手。 ”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强调说。从2011年起,省里不再考核黄山市及其各县工业指标,而资源和环保考核比重则提升至27%。

  “坚定绿色发展、坚守富民为要。 ”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表示,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投资400亿元,全面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怡人、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流域保护和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不东不西”的尴尬中抬头,从落后一拍的不安中奋起,安徽人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氛围空前浓郁。同时,安徽人已十分理性:我们决不要污染的GDP,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

  2007年12月28日11时30分,铜陵市传来巨响——两座分别为120米和110米高的冶炼和尾气烟囱轰然倒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第一冶炼厂正式关闭。

  正是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它承载着铜陵人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然而,由于工艺局限,第一冶炼厂的冶炼尾气、废水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它走到了尽头。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铜陵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斩钉截铁地说。

  鼎鼎大名的马钢也是如此。短短几年,耗能大户马钢集团的吨钢综合能耗,从978千克标煤降至721千克标煤,并实现转炉“负能炼钢”——每炼1吨钢消耗的电、氧气、煤气、水等能源,小于回收的能源之和!2011年,马钢吨钢污水排放量1.9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58千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087千克,多项节能减排指标跻身全国前列。

  “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是对未来负责,资源利用循环化是对社会负责,生产过程清洁化是对百姓负责。 ”马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丁毅,在追求绿色生产上一直态度坚定。

  “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多年来,马鞍山一直被电厂发电产生的粉煤灰所困扰。当了解到粉煤灰可以成为生产混凝土和水泥的绝好材料后,市里果断拍板,于2000年招商引入海螺水泥厂。12年来,电厂粉煤灰全部得到有效利用,一座座“灰山”变身为一袋袋水泥,在世界各地耸起高楼大厦。

  在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的安徽海螺集团,董志刚每天都要实时监测墙壁上的一块电表。 “现在每小时可以发电16300千瓦,也就是说,生产水泥所消耗的电有40%被‘回补’了。 ”

  水泥生产是高耗能工业,煤电成本要占总成本的70%左右。而水泥生产时,窑头、窑尾废气温度较高,如何有效再利用,海螺人动起了脑筋。

  经过潜心攻关,海螺在国内率先开发和实施了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该技术被列入国家标准,成为中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目前已推广159套机组、235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年节约518万吨标准煤,减排1347万吨二氧化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