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报刊出版篇
发布时间: 2012-10-25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年·专家点评】

  编者按

  十年间,中国报刊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十年间,各级党报在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权威作用的同时,特色更加鲜明,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晚报都市报立足本地新闻,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读者的能力日益提升;公益性期刊事业和经营性期刊产业稳步前行,知名期刊不断涌现。

  无论是重大活动,还是突发事件,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中,报刊业纵横驰骋,不仅及时充分报道有关消息,而且推出各种专题、专栏、特刊,深入解读相关信息,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着一个个鲜活的创意跃然纸上,随着一篇篇或温暖或犀利的文章传遍神州、走向世界,中国报刊的权威性、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贴近性、服务性和可读性日益凸显。总量适度增长、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的中国报刊,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

  报刊业:巩固舆论阵地 引领社会风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报刊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在巩固舆论阵地、引领社会风范、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0年来,我国报纸从2002年的2137种、总印数367亿份、总印张1069亿印张,发展到2011年的1928种、总印数467亿份、总印张2272亿印张(详见附表1)。尽管品种数量略有下降,但是总印数和总印张都有了明显增长,产品结构更趋优化。目前,我国报纸已形成了以党报为主导、晚报都市报和生活服务类报日趋丰富、行业专业类报逐渐市场化,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格局。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出版日报总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一,千人拥有日报90份。其中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千人日报拥有量280份左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期刊从2002年的9029种、总印数29.51亿册、总印张106.38亿印张,发展到2011年的9849种、总印数32.85亿册、总印张192.73亿印张(详见附表2)。不管是品种数量还是总印数和总印张均有比较大的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期刊接近3份。一大批反映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动态,体现时代特色,高质量、高水平、有影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刊物出版发行,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期刊的阅读需求。

  10年来,我国报刊在内容报道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渠道和技巧,将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和知情权统一起来。

  在传播方式方面,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报刊业正从传统纸媒体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不断完善多元传播格局下出版方式,互联网报刊出版、手机报刊出版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在体制机制方面,报刊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事分设、管办分离,理顺了党、政、企、事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一大批新型报刊市场主体脱颖而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报刊传媒集团已具雏形。目前,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接近尾声,全国先后组建了47家报刊集团,有6家国内报刊企业在海内外上市。2011年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增加值320.2亿元,利润总额98.6亿元;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增加值152.4亿元,利润总额22.9亿元。一个具有整体规模、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国特色报刊业体系正在形成。

  【十年·亲历】

  《中国科学》:打造科技期刊的旗舰

   林 鹏(《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自1950年创刊以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刊载了中国科学家大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记录和展示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对国际科技期刊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近十年来,由16种中、英文期刊组成的“两刊”期刊群为何能够健康发展?作为“两刊”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杂志社”)的经营管理者,我深切地体会到体制机制改革和办刊队伍建设是期刊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的关键,是“两刊”近十年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因。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研究评价对SCI的重视和国外期刊出版商对我国优秀稿源竞争的加剧,我国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日趋边缘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渐下降,我国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普遍面临危机。2003年,在时任《科学通报》主编朱作言院士的主导下,《科学通报》在国内率先采取编委责任制的办刊模式,实现了科学家办刊。2005年,时任《中国科学》系列期刊主编的周光召院士提出依托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办刊的思路。2008年,在朱作言总主编的领导下,建立了“理事会—总主编—主编—编委会”的新型学术管理体系,组建了由科研一线的院士、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编委会,建立了编委责任制的审稿流程和高质高效的同行评议机制,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期刊的学术水准。

  近十年来,“两刊”各辑主编和编委亲自抓专题的组织工作,组织优秀稿源,努力使刊物全面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引领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走进科研院校”、拜访重要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两刊”彻底改变了以前等稿上门的状态,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持续不断得到提高。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保持高质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十年来,“两刊”编辑的规模已经由十几人发展为目前的40余人,并且大多数科学编辑均具有博士或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高水平的编委会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又为编委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适应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杂志社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自主设计和开发,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使用了在线投审稿系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编辑出版的服务质量和时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2006年,“两刊”积极走出去,与国际最大出版商之一Springer出版公司合作。在全球主要科技论文数字化平台SpringerLink上,“两刊”的全文下载由合作首年的不足9万次上升到2011年的72万余次,其中《科学通报》一直是该平台被下载最多的中国期刊,被誉为“明星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使用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提升服务理念,通过周到、细致、专业的编辑出版服务,才能与广大科学家建立良好关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尊重和支持。

  在出版产业化发展方面,杂志社也一直走在前列,积极探索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道路。杂志社于2006年转企,是我国第一家完成转制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来,杂志社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总资产增幅103%;净资产增幅108%,平均每年增幅均在10%以上,实现了5年翻番,完成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总体任务。杂志社良好的经营业绩,有力地支持了“两刊”在人才引进、规模扩张等快速发展中所增加的成本,从而使企业逐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办刊理念的转变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得“两刊”近年来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体现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SCI影响因子为例,“两刊”中8种英文版的影响因子近年来持续上升,2009和2011年分别有1种和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突破1.0。2009年底,“两刊”双双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0年,《科学通报》荣获第二届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获得第二届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断地创新举措,突破发展,将《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打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的旗舰。

  【十年·大事记】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山东大众报业集团等8家报刊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开始了报刊出版单位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有益尝试。

  2004年12月,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传媒企业,简称“北青传媒”。

  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报刊出版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

  12月,《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正式施行。施行了15年之久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17年之久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和《〈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同时废止。新规定明确提出了报刊出版退出机制,明确界定了报刊和报刊出版单位的概念,对中央重视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2006年,《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制订完成。《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促使报业发展成果由主要惠及中心城市居民向普遍惠及广大城乡居民转变,日报拥有量力争达到平均每千人90份,报纸普及率达到平均每户0.3份。

  2007年5月14日,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期刊界首次承办大规模国际盛会。

  2011年5月,中央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1年,《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末,实现千人拥有日报100份,人均消费期刊3.1册。形成北京、上海、广州等10家左右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报刊出版产业集聚中心。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整合教育、科技等优秀期刊,组建3家—5家大型专业出版集团。在全国乡镇及城市建成城乡阅报栏(屏)10万个。

  2011年,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股市流通市值合计已达385.5亿元人民币,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46.1%。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