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中医药篇:全面繁荣大发展
发布时间: 2012-10-1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医药大事记

  2002年

  11月,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经国务院正式批转后颁布,确立了中医药既要造福国人,更要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2003年

  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典”,为世界抗击“非典”探索了一条新路,成为抗击“非典”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5年

  7月,旨在加强原始性创新,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973计划”首次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截止到2005年,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所得到的国家资助数额最大的一次。

  2006年

  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

  2008年

  国家投入中医药行业逾35亿元,创历史新高;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增加投入;12省(区、市)和澳门特区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9年

  6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成为指导我国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0年

  “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

  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颁布,首次将中医药单列一节。

  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2009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2012年

  4月,《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意味着我国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

  本版稿件除署名者外均由光明日报记者詹媛整理

  十年·成就: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国模式”

  中国的医改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卫生事业发展低成本、可持续的“中国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中医药结合医改的基本制度,充分发挥了“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鲜明特点,在卫生保健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同时也成为对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民生关怀。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正是靠着“一根针、一把草”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亿万农民的生命健康,也因此,中医药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经验。

  “中国的医改,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而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鲜明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一个卫生事业发展低成本、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可持续“中国模式”医药卫生事业范本正在形成。

  中医药防病治病、简便易得的优势,为老百姓提供了最大的民生关怀,大大缓解了基层百姓看病就医的困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中医类医院住院人数达1283.32余万人次,其中治愈人数达616.86余万人次,治愈率达52.83%。而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优势,更将健康理念融于生活中,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或不得大病,给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医改的推进,中医药的报销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进一步为老百姓减轻了医疗负担——据2010年农村中医药服务监测显示,全国参加“新农合”的县中,51.44%提高了中医医院报销比例,42.79%将中医药与西医药服务分开核算并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22.60%降低中医医院服务报销起付线,14.42%降低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报销起付线,38.94%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报销比例,17.79%将中医药优势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并提高报销比例。

  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十年

  十六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展。

  过去的十年,中医药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工作,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将《中医药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中医药发展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了国家重点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贫困县中医医院、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等建设项目。据统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共安排支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专项资金170亿元。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将中医药发展列入了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已有12个省(区、市)以党委或政府名义召开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会议,20个省(区、市)出台了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各地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投入,普遍设立了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

  过去的十年,中医药改革发展抓住了新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紧紧抓住机遇,把中医药事业发展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大局中去,积极参与医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并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对中医药实施倾斜政策。如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均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了定点机构,将中医药技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纳入报销范围。有些地方还在报销比例上给予优惠;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基本药物目录中,既有西药,又有中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将中医服务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给予经费补贴。深化医改以来,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受惠面显著扩大,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增进人民健康,开创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十年,中医药改革发展理清了新思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益经验和成功探索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运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的理论,学习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中医药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转变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式,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并融合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注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既重视医院发展,又注重门诊部、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注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

  过去的十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一是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二是中医药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四是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五是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六是积极推进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中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七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崭新局面,“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深入开展,普及了中医药知识,弘扬了中医药文化。八是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加快,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九是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作者桑滨生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巡视员、副司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