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安徽: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
发布时间: 2012-09-04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政策阳光照到这些困难群体时,柔弱的生命就会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党的政策,真正好;医疗保险,能报销;白内障,免费来治疗……”合肥市包河区76岁老人陈荣开最爱唱这首自创的《打夯歌》。他曾在“江淮情”走进合肥大型慰问演出中唱响这首自创歌曲,一时成了红人。

  谁能想到几年前,陈荣开双眼失明,走路得用棍。包河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白内障复明工程,不仅治好了他的双眼,还全额解决了医疗费。老人再一次看到家乡的面貌,激动得哭了。区政府负责人介绍,包河区倾力民生,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财力新增部分近80%都投入到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等各项民生工程上。

  有了医保,看病贵难题得到有效缓解;看病难,也将随着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迎刃而解。城乡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07年开始,省政府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日程表,至2008年底,全省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0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70%以上的城市人口,在城镇基本织就“15分钟就医圈”。到2011年底,在农村,按照“一个乡镇一所卫生院、一个村一个卫生室”的原则,已建设1230所标准乡镇卫生院和15911个村卫生室,千镇万村织就一张“小病不出乡、大病有保障”的医疗服务网。

  铜陵74岁的孤寡老人罗爱金,出门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说起铜陵市的“幸福工程”,她几度哽咽,异常激动:“没有交过一分钱,每个月还有60元养老金,加上大病补助、居家养老等多项补贴,生活无忧。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安度晚年! ”

  2007年开始,铜陵在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的民生工程基础上,增项、扩面、提标,累计滚动实施239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逾41亿元,惠及城乡95%的居民,满意率超过90%。

  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说:“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为百姓打造出宜居宜业、快乐安康的‘幸福铜陵’,就是最大的民生! ”

  铜都的新变化印证了姚书记的观点。2008年,铜陵提出,提前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全面小康工程的各项指标。到去年底,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6.82%,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009年,金寨县在省内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老人也开始从政府“领钱”了。2011年,安徽又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当年将两项保险制度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实施。

  今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次纳入33项民生工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全年计划投入60亿元,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都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省财政厅社保处处长朱艾勇介绍:截至6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2442万人,612万人领取养老金,累计发放基础养老金近58亿元。今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实现全覆盖,比试点之初规划的“时间表”提前了7年!

  目前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55元,部分地区提高标准达60元。虽然数量有限,却是一个起点。 “继续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是‘十二五’时期必须着力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 ”省人社厅厅长刘莉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还将继续提高。

  与养老保险制度一起,五保供养以及低保制度的建立,使生活极其困难的群体,老有所养,不再流离失所。

  在合肥市大圩镇黄港敬老院,年近七旬的沈自聪老人逢人就说:“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农村人,现在过的也是城里人的日子哩! ”黄港敬老院是合肥“515敬老工程”(“十一五”期间,用5年时间,投资1个亿,让50%以上的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敬老院,共投资500多万元,有近百位五保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 “每天的菜都不重样,一荤一素一汤,口味淡,适合我们老人吃。 ”在这里,老人看病费用全由政府兜底,不动生活费一分钱,平时还有专职医生轮流值班,照顾他们的健康。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李永胜谈起制度保障如数家珍: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全部完成“年均增长10%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城镇低保标准达到302.1元/月,增长17.4%;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780元/年,增长43.8%;五保供养标准达到1700元/年,增长41.7%。

  据了解,安徽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5.7万人,其中在2046所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有16万余人,其余为分散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2155元,集中供养每人每年3250元,条件好的地区如合肥已经达到3620元和5390元。

  “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 ”阜阳市颍上县杨湖镇前楼敬老院门上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应保尽保、老有所养”的赞叹。 

  2010年,在合肥首批廉租房之一“天门湖家园小区”,特困户耿小燕不仅喜迁新居,还迎来宝贝女儿的诞生。她为宝宝取名“天一”,纪念“天门湖家园”第一个宝宝的出世。幸福生活还有更多新内容:“以前一个月的工资付完房租费就剩不下多少了,现在一个月只要50多块钱房租。房子是装修好的,买点家具就能住! ”

  今年,在全国保障房建设任务比原计划有所缩减的情况下,安徽不仅“一套不减”,反而增加了建设任务总量,主动向国家部委提出,上调保障房建设原计划目标,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总任务量居全国第4位。

  保障房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是重要的发展工程。它一方面推进“住有所居”,增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另一方面能扩内需、稳增长,加速推动城镇化进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上半年,我省新增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1.3万套,占目标任务的80.2%,开工量居全国第二。截至6月底,累计已有102.2万户城镇居民家庭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了居住条件,住房保障覆盖面已达12.4%。

  2011年10月,安徽率先在全国发布保障房建设标准,让百姓住上“舒心房”。各地在规划、选址、建设等方面积极落实标准化建设,蚌埠逐项对照标准打造“样板房”,芜湖、马鞍山、宿州等市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提升工程质量。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是建设美好安徽的基石。正在全省兴起的“美好乡村”建设热潮,以农民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实现保护农村风貌、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居住环境等多重目标。

  走进淮北烈山镇榴园村,恍惚来到江南小镇,一幅现代田园画卷舒展眼前:潺潺蜿蜒的小河渠上架起一座座仿木桥;娇艳似火的石榴花丛中,一座座整洁别致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平坦舒适的柏油路,连起每一户农家的院门。

  烈山区委书记张明告诉记者,以榴园村为中心,这里正在打造一个10万亩的石榴产业基地。庭院经济、观光农业成为群众增收新亮点。结合乡村旅游,新农村风貌改造实施的绿化、硬化、亮化等工程,换来了现在美不胜收的榴园村!

  榴园只是农村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说:“一年来,各地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和改造,着力提升现代农村的品质和品位,首批970个村庄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改善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安徽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让所有乡村都能实现美好乡村的目标。 ”

  不仅居住环境改善,农家的出行条件、饮水安全更是得到根本改善。

  “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曾是六安渠沟镇钟楼村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8.8公里长的“村村通”工程给这里带来整洁与便利,村民张先芝说,金线银线不如公路沿线,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不管干活还是走亲戚,走路开车别提多方便!

  2008年至2010年,安徽累计投入“村村通”工程资金59.3亿元,新建了2.8万公里农村公路;累计投入逾60亿元,解决了1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泥路,通村村,农民兄弟多开心。农业产品变商品,为俺打开致富门。管他雨下三昼夜,骑车也像城里人。路旁盖起候车亭,让咱怎能不温馨! ”这首涡阳县老干部魏绍杰写的诗,充分表达了农民对出行条件改善的欣喜之情。

  “民生连着民心、连着发展,体现社会公平,经济越发展,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省长李斌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改善民生承诺,掷地有声。

  每年,安徽都会对40多万户城乡居民进行电话抽样调查。调查显示,群众对民生工程满意度在90%以上,对新农合等长效化民生制度的满意度更高达95%以上。

  这条问民意、听民声的“幸福专线”,承载着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解答着一个关乎未来的“大问题”: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兴皖富民的和谐之路越走越宽,正在让美好安徽的宏伟蓝图,加速转化为每一个安徽人越来越眷恋的幸福家园。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执笔:记者冯珉 胡旭 王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