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安徽: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
发布时间: 2012-09-04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六安的小姑娘许修嫚就很幸运地得到一双这样的“翅膀”。这位文静的小姑娘来自偏僻的农村,在六安市九中上学。

  不幸一度笼罩着这个家庭:小嫚的父亲2006年车祸丧生,柔弱的母亲白天做家政,晚上还要去建筑工地背黄沙,挣钱贴补家用。

  望着母亲沉重的脚步,小嫚时时沉思发呆;而她从不在学校吃晚饭的举动,更引起了李胜校长的注意。原来,小嫚每天用来吃晚餐的钱只有1元,她只能在外面小店铺买个大馍,就着开水填饱肚子。

  “我当时很难过,马上发动学校的师生为她捐款。后来政策越来越好,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全年近千元,她们家又是低保,还可以免交作业本费,上学难、吃饭难都基本解决。 ”李校长说,有了政策的“佑护”,现在全校基本上没有上学难、吃饭难的学生,各种政府及社会资助足够让每个学生安心上学。

  对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公共财政保障这一点,六安市裕安区教育局财务科刘玉根深有感触:“我们区有教职工8000余人,每年工资2.4亿元,工资水平与公务员持平,按月打卡发放,学校不再愁经费,教师能专心教书,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经费足额依法到位,学校也不会乱收费,群众负担减轻了! ”

  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未来。不仅义务教育获得全面保障,高校、中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逐渐进入政策保障的范畴。 2011年统计显示,全省共向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100多万人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9月1日,进城与务工父母团聚的小雪,不用再像往年那样回到老家的小学报名,而是顺利地成为合肥华府骏苑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起点。为了让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今秋开学起,作为全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最多的城市,合肥市决定在原有134所定点校基础上再扩大数量,并用三到五年,彻底取消定点校,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敞开怀抱”。 “全市已有4万名进城务工子女和其他城里的学生一起,坐在课堂安心读书! ”合肥市教育局王一冰科长介绍。

  小雪父母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合肥定点学校很少,我们想上也挤不进去。现在逐渐放开,教育质量有保障,我们马上就把她从老家带来了! ”

  而那些留在当地上学的留守儿童,也得到了更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8月1日下午,骄阳似火,高温袭人。淮北市相山区合众小学的留守儿童室,静悄悄的。置身这里,感受到的是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爸爸妈妈,你们想我了吗?如果让我许一个生日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想和你们在一起! ”“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无论何时何地,亮出你自己的光! ”……一个个孩子在黑板上留下了稚嫩而工整的笔迹。抒发内心渴望的同时,也不忘激励自己。墙上“你我共享一片蓝天”的巨大横幅,扫去人们心中留存的一丝怅然。堆放在柜子和桌上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以及翻旧的书籍,也叙说着它们与孩子之间说不完的故事……

  校长周国勤拿出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记录本,上面记着每个孩子的倾诉内容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

  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全省有300多万。2010年起,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就被纳入省级33项民生工程中,从制度和经费等方面得到全面保障。省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各乡镇创办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在农村地区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目前,1.9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308个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2007年以来,我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由规模扩展向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均衡协调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教育质量转变。

  安徽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多、能吃苦名声在外,而文化水准相对较低、技术能力比较落后却是人所共知的“软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09年以来我省实行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们正逐步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

  安徽从2010年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以来,有88.3万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人数76.4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6.5%。

  技能培训让近200万农民,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白面书生骑白马/一马二马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推开窗户望见她/梳油头,插金花/……卖田卖地要娶她。 ”

  这是六安的一首民歌,歌里的“梳油头”指的是野生的油茶榨出的茶籽油,用它搽头发,那叫一个“黑又亮”!如今,这种往日养在“深闺”的好东西,正逐渐走出大山,成为家喻户晓的高档食用油!

  8月2日,云雾缭绕的大别山深处,霍山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郁郁葱葱的油茶苗漫山遍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里刚刚结束了一个种植现场培训会。

  农民李其银在这里学会了选种、嫁接、培育等油茶实际栽培生产技术。他深情地抚摸长势喜人的茶苗,说道:“这是良种油茶,早结果、产量高、出油率高,一棵能卖两元钱,几十亩的树苗今年能带来十多万元的收益。 ”这一片油茶苗生产基地,已成为周边农民们致富的好路子!

  霍山县副县长潘家东很自豪:霍山县的茶叶、百合、油茶等农产品品质上等,全县正培训推广这些农产品的种植技术,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木讷、守旧是鲁迅先生小说里“闰土”等传统农民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像李其银这样知识型、科技型、市场型的新型农民,一改千百年来“泥腿子”的固有形象,成为充满自信与激情,耕耘于天地间的土地主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10年,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实现稳定就业,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截至2012年6月末,安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43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多万人。 “十一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2.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26%。今年将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人的目标。

  稳就业,固民生;提收入,富民生。

  2011年以来,安徽居民收入增势明显。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91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60元,增长18.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个和2.8个百分点,均居中部第一位。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正在铜陵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让工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也让铜都再次声名鹊起。

  8月14日下午,在铜陵狮子山区,来自海亮铜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方负责人和职工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确定工资增幅均在10%以上。

  “和老板‘谈工资’,让我感到被尊重,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加爱岗敬业。而且以前即使涨也是被动地涨,现在知道是怎么涨的。 ”来自红星阀门的职工小耿是职工代表,虽然年轻,可维护职工权益却从不含糊。

  增加工人收入,岂不是让企业“割肉”?铜陵其利电子公司总经理英朝辉却不这样看。 “如果企业发展不好,也会被员工‘炒鱿鱼’。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向职工‘亮家底’‘报实账’,职工向企业谈想法表心愿,建立起一种互依、互信、互益、互存的良性关系,大家共同受益。 ”

  一直参与推进辖区内工资协商制度的铜陵市郊区工会主席胡国正说:“铜陵是一个工业城市,工资占家庭收入的七成以上,推进工资协商制度对保护工人利益特别重要。去年以来,签过约的郊区企业工人收入大部分上涨10%以上,基数低的还涨了百分之二三十。 ”

  到2013年,安徽将在85%的已建工会组织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其中世界500强在皖企业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而保障工人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日,卫生部公布2012年全国医改工作进展监测结果:27项指标中,安徽有8项名列第一,13项排名进入前5。

  安徽医改走在全国前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新农合让全省5100万农民成了看病“报销族”,900多万没单位、没工作的城镇居民和学生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药品零差率销售让医疗机构药价下降50%以上。新农合按病种付费的住院病人达17万人次,平均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7%。

  8月10日,记者走进12岁的白血病患儿鹏鹏的家,他刚接受过骨髓移植手术。

  母亲一脸感激:“我们是低保户,如果不是政策好,我们不敢做这个手术,孩子做手术共报销了19万多元,大病救助政策还补贴了6万元。 ”鹏鹏是黄山市屯溪区首例新农合补偿超过10万元的患者。

  “目前,新农合参保率达99.5%,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59.4%,居中部地区和全国前列,全省87个县(市、区)已开展门诊统筹;16个市的市级医院推行即时结报,实现了参合农民‘住院有保障、门诊有补偿、看病花钱少、报销很方便’,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更是高达77%。 ”省财政厅民生办副主任宋先贵介绍。

  省人社厅医保处处长童宗伦告诉记者,自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城镇非从业居民、中小学阶段学生、大学生乃至农民工子女等都纳入了自愿参保的范围。其中,2008年安徽在全国第一个将80万在校大学生全面纳入医保。截至2011年底,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一起,安徽参保人数已达1612.9万人,参保率达98%以上,远超国家90%参保率的要求。

  

  

  “城乡医保统筹是大势所趋。 ”童宗伦说,在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中,最高目标是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一样的医疗保障待遇。目前,全省已有20多个市、县(区)在整合城乡医保政策。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不仅实现城乡统筹,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医保资源,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平台。 ”不仅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困难群体医疗补助也有突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