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安徽: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
发布时间: 2012-09-04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两千多年前,安徽人管仲第一次提出民生为本的治国理念。

  如今,孕育出深厚民本思想的江淮大地,正在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千年夙愿,变成一幕幕真切可感的生活场景。

  当梦想照进现实,6800多万江淮儿女细细品味出幸福的真谛。

  幸福,源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源于保障民生的创造性探索,也源于“同享一片蓝天”的人文情怀。

  “要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讲话,凝聚着全省上下的共识。

  200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走出以项目化手段发展社会事业,用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 5年多来,安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医保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

  8月下旬,央视财经频道推出“2012幸福城市排名”,合肥居第三位。一个更具幸福感的安徽,备受世人瞩目。

  安徽,交出了一份幸福民生的优秀答卷。

  

  

  夏秋之交,站在金寨县青山镇建成不久的汤店大堰上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之中,西淠河沿岸的一块块农田生机盎然,丰收在望。

  “如果没有汤店大堰,这里1500多亩农田只能‘靠天收’。 ”汤店村70多岁的老支书张康健说,以前,西淠河一涨水,农田就会被淹;而一段时间不降雨,河汊干涸,想灌溉又找不到水源。

  跨西淠河而建的汤店大堰,不仅承担着农田的蓄水灌溉重任,还是附近4000多村民的出行要道,也是金寨县最大的拦河大堰。

  张康健说,这么大的工程,全是由村里的村民自主决策、自主招投标建设。 “我可是一点也没有‘吹牛’啊! ”说到这里,老支书爽朗地笑起来。

  “2008年起,安徽开始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每年投资超过3亿元,并纳入民生工程序列。 ”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王召远说,“所有项目都像汤店大堰一样,实行村民自建制,由村民们决定上马哪些项目,并负责建设管理。 ”

  在民生工程建设中导入“由村民说了算”的新机制,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去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召开座谈会研讨并进行推广。今年6月,安徽省决定在全椒、金寨、南陵3县的农村公共建设项目中全面试点这一新机制。

  新机制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少花钱多办事”。金寨县县长夏伦平介绍,村民自建制大大调动了农民参建和监督的积极性,仅在工程发包环节就节省中间费用30%以上,用地拆迁费用和非工程费用降低20%以上。

  在民生建设上勇闯新路,让财政资金的惠民效应做到了最大化:“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达6170亿元,年均递增30%,民生工程投入让安徽人均受益近3000元。“以人为本,为民理财,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足额保障民生工程的资金。 ”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快了财政向“民生财政”、“公共财政”转型步伐。一个深刻的变化就是,破除了“财权上收、事权下移”的痼疾,推行了“财力下移”的公共资源配置新模式。

  “民生政策的制定就要运用‘木桶理论’,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基层群众在哪里,‘政策阳光’就要照到哪里。”

  基于这一深刻的“普惠”理念,中央和省级财政成为民生领域投入主体,市县一般只按20%或30%比例承担配套资金,真正实现了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从2007年至2011年,民生工程由当初的12项不断提标扩面至33项,共投入资金达1862亿元,年均增长47.1%,地方新增财力80%投入到民生领域。其中,省级财政民生工程投入5年增长了3.5倍,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8年的64.8%增加到今年前7个月的79.6%。

  基层少了“缺钱”的烦恼后,建设民生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不断高涨。

  “三口当家塘,保收千斤粮。 ”来安县水口镇武集村新庄组村民吕问昌乐呵呵地说道。 2011年,在遭受持续干旱的天气下,这个村的粮食单产仍达到1100斤。老吕说,组里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新挖了三面当家塘,水头好了,栽种及时,家家户户获得了好收成。

  “像这样的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前年我们镇里实施了28个,去年达到39个。 ”水口镇党委书记蔡金林说,“按照轻重缓急,推磨转圈、滚动发展,全镇433个村民组都将受益。 ”

  集中有限财力办老百姓最想办的事,逐步让所有群众滚动受益,这种源于基层的创新探索,让财政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杠杆效应”。

  被财政“杠杆”撑起的还有千万普通人共筑幸福家园的追求。

  “花30元买个心安。 ”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华芳,不仅每年坚持花30元为孩子购买一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经常推荐认识的人购买。两年多前,她的孩子曾患急性肺炎住院,医疗费花了3000多元,但因为有了这份保险,直接报销了2000多元。

  个人拿小头、财政拿大头,社会保障的“蓄水池”越做越大。 5年多来,安徽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城乡全覆盖的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资本也成为民生建设多元投入机制的一支活跃力量。今年,安徽省财政专门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给予专项补助。“通过民办公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是构建‘老有所养’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安徽省财政厅民生办主任朱士昂表示。

  无论是引导个人筹资,还是推行民办公助,财政性资金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神经中枢”作用。这一中枢能否高效运转,是方方面面的关注焦点。

  上门走访、网上公示、代表委员巡视评估、“回头看”……民生工程从项目选择、工程建设到建后养护全程实行阳光操作,为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构筑了制度保障。

  “看病不太贵,上学不交费,村里通上水泥路,家里用上自来水,老人低保五保都领生活费”,淮北烈山镇榴园村群众的这句“顺口溜”,道出的是老百姓的共同感受。

  “要一项一项狠抓落实,要让全社会来监督我们是不是都落到实处了。 ”这是中央领导视察安徽时,对民生工程提出的明确要求。

  6800多万群众的民生诉求,让安徽民生工程有了不断扩面提标、惠及每一个人的根本动力。

  1991年,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由此改变了人生,不仅成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更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改变了成千上万贫困孩子的人生。

  如果说希望工程照亮了部分贫困儿童的人生道路,那么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则惠及千千万万学生。

  2007年3月,教育作为当年民生工作的“重头戏”,2.5万所学校的近10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新学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当年还有135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获得教科书,29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

  2008年9月1日,被视作“一个必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而这一目标,安徽已经提前一年多实现。

  今年9月1日,合肥市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的基础上,又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共惠及城乡64.4万中小学生!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给了每个孩子一双坚实有力的“隐形翅膀”。它是最初纳入民生工程的项目之一,经过几年的完善,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中最突出、最实际的问题,保障标准、保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