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宏观调控篇
发布时间: 2012-10-25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25
  字体:(     ) 关闭窗口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

  编者按

  10年间,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宏观调控相机抉择、与时偕行,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复杂形势中稳健前行。

  这是宏观调控手段不断走向成熟的10年。针对中国经济形势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松紧有度,彰显高超的艺术和技巧,这成为十年来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10年来,面对从“双防”到“保增长”、“控物价”、“稳增长”等调控目标的变化,调控手段更趋灵活和科学。2002年以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新形势下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我们看到,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彰显智慧和艺术。与此同时,调控政策的内涵更趋丰富,手段运用更趋合理。与货币和财政手段配合,适当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也为熨平经济波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并提出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从政策到体系,“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互配合、有力有效。我们看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更加注重把握经济规律,在实践和探索中走向科学。这是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坚实保证,而这必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调控更重协调:“多目标”中求平衡

  核心提示:10年来,针对不同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呈现不同特点。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的目标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要同时面对多重目标。10年间,我国经济曾经历了2003年开始的上升周期出现的过热苗头,也正经历着始于2008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既要不时面对“抑通胀”的压力,也要适时加大对“保增长”的支持。如何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宏观调控在“多目标”中练就平衡术。

  这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离不开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面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抉择,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2003年以来,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经济运行偏紧等问题,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于2005年结束了实施7年之久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2008年围绕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将“双稳健”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9年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宏观调控目标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配合也相应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至今,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原则,再次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可见,从“双防”到“保增长”、“控物价”、“稳增长”,在不同的调控目标之下,宏观调控政策也发生了多次重要变化。这次逆周期调节为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宏观调控拿捏有度,科学灵活,表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显著提高。

  2

  手段更趋多元:“组合拳”有力有效

  核心提示:10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调控政策相辅相成,渐成体系,这成为十年来宏观调控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各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相互配合对熨平经济波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体系日臻成熟和完善。

  10年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中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预期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3.9%,这是世界经济近十年来的平均增速,而中国经济却将这个数字定格在了10.7%。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背后,是科学得当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2004年以后,中央多次要求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三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资,仅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就高达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此外,面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为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政府一方面采取“双稳健”政策搭配,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投资,紧缩银根;同时又严格控制土地供给,发挥土地政策作用,收紧“地根”为房价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一方面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另一方面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分类指导。宏观调控手段的充分运用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

  3

  力度更有分寸:“灵活性”不断增强

  核心提示:10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发展历程表明,做好宏观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要做到灵活决策、张弛有度。这也是为我国宏观调控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

  “存款准备金率”、“结构性减税”……10年来,一些财政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已为中国百姓熟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的频繁运用,力度更显分寸。

  比如,“十一五”开局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面对“高温”苗头,货币政策审时度势,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货币政策及时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对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0年以来,面对海外市场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加强,有效引导货币条件从此前“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2年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宏观调控在“稳增长”的政策要求下,不断提高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年内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工具频频发力,避免经济“硬着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转为适度宽松。人民银行先后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2010年,随着我国及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党中央及时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条件向常态回归。

  2011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在做好总量调控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些措施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10年间,宏观调控政策掌握了科学的力度和节奏,灵活性不断增强,彰显智慧和艺术。

  4

  出手更加主动:“前瞻性”富含深意

  核心提示:10年来面对经济形势的风云突变,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和严谨,通过密切关注和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改进风险应对预案,维护了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也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