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民族篇
发布时间: 2012-10-0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年: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之路

  编者按

  十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十年,我国民族地区阔步前行的一段岁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布在祖国大地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直接见证民了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这些政策,既有覆盖整个民族地区的全局性重大举措,又有根据各民族地区实际制定的专项政策;既有针对特殊群体制定的政策措施,又有针对特定区域制定的政策措施。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区,大都集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这十年,是民族地区受支持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民生改善最显著的时期。各族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各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一个地方,一个故事,一个缩影。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镜头,近距离感受这十年来民族地区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见证民族地区百姓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之1:千亿元GDP

  提起民族地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贫穷、落后。但是,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让很多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而且有的地方更是突破经济总量1000亿元的大关,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2012年1月20日,在四川省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公布,2011年,四川省六个市州的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凉山州赫然位列其中。

  千亿元GDP,见证的是凉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凉山,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如果以“十一五”初期为原点,以2008年为分界点,近年来凉山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十一五”初期到2008年,一个是2008年到“十二五”开局。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蔓延,凉山确定“保增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在“项目投资拉动年”的引导下,工业强州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步伐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放慢。当年10月,会理中国钒钛磁铁矿业有限公司(会理财通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百亿元级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西昌烟草食品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促进工作行动计划”重点园区。

  在宏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凉山州经济在2008年绝地突围后,终于在2009年实现了触底反弹。当年,全州实现GDP627.11亿元,增速达到15.7%。

  2010年,凉山州全面开放开发,加快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凉山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19亿元,增长17.5%。以超过经济总量目标任务84.19亿元的发展为“十一五”完美收官。

  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西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了561亿元,宏观发展战略的“三先”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而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始进入大投入、高强度、宽领域的新一轮综合扶贫开发阶段,蓄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或增长点。这一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13亿元。

  凉山经济已迈上新的台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及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在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后,发展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之2:兴边富民行动

  我国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有民族自治地方107个;在2200多万的边境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近一半。为帮助边境民族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使之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根据国家民委的倡议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我国从2000年正式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行动实施10多年来,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不断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板石镇孟岭村位于“一眼望三国”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西部边境,与北朝鲜隔江相望,素有“延边小江南”美誉。

  初秋时节,当记者来到孟岭村时,周围山坡上栽种的苹果树果实累累,村民们各个喜笑颜开。这里全村人口230户,其中种植富硒苹果果农150户,种植面积400公顷,是黑龙江、吉林两省最大的富硒苹果基地。近年来,孟岭村依托富硒苹果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实现苹果销售收入450万元,全村村民纯收入768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举办3届的孟岭富硒苹果旅游采摘节,让孟岭品牌享誉省内外,苹果供不应求。

  而这些丰收的果实,主要得益于兴边富民行动。2000年5月,珲春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市,到2010年,珲春市共争取兴边富民行动资金289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564万元,建设90个项目。2010年,珲春市又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兴边富民行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市,每年享受国家补助资金800万元。利用这一资金,珲春主要发展了苹果种植等兴边富民项目,带动了一方少数民族群众致富。

  孟岭村党支部书记李虎植高兴地说,国家兴边富民政策落实以后,孟岭村富硒苹果基地成为兴边富民工程的重点扶持项目,成为促进边民增收致富的成功典范。

  兴边富民首先是实现了富民。村民通过种植果树,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入,不仅住上了新房,一些村民还买了轿车。其次,便是促进了人口的回流。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很多人都去韩国打工,村里人口越来越少。兴边富民行动给村民提供了种植富硒苹果的资金、技术、种子,村民又从国外回到了村里种植苹果。“在家里抱着‘金苹果’过舒心日子,还出国打工干啥?”

  果红溢香引客来。如今,孟岭村的富硒苹果被省内外客商认可,纷纷发来订单订货,每年苹果供不应求。该村还被列入了吉林省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品尝着香甜的苹果,记者不禁感叹,在兴边富民的带动下,村民们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

  关键词之3:民族旅游经济

  我国民族地区风光优美,幅员广阔,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10年间,民族地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实现了旅游增收致富,富民惠民,同时繁荣了民族文化,改善了发展环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和每天清晨一样,贵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风景区德月楼农家乐的老板潘小兰早早起床,开始为一天的生意准备食材。这个28岁的苗族姑娘可以说是近年来受益于村寨旅游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2011年,得知家乡“旅游兴县”的优惠政策消息后,潘小兰带着自己外出打工赚的12万元积蓄和镇里提供的20万元免息贷款回家创业。

  位于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较为完整的地方。目前居住着1288户、近6000寨民,村中99.5%的人口为土生土长的苗族村民。

  在多数当地村民眼中,“好日子”是从2008年开始的。这一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镇召开,西江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越来越多和潘小兰一样的西江人返乡自己干。

  目前已经开了5家分店的“李光雄银饰店”在西江已经颇有名气。老板李光雄是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民间传承工艺师,让他选择重回西江发展的理由很简单,“哪儿都不如家乡美,哪儿都不如家里好”。

  雷山县西江镇副镇长陈臻介绍,目前“苗家乐”接待户已经从2008年大会之前的40余户发展到138户,民族工艺品店从28家发展到75家,农家乐、宾馆酒店、西江艺术团、古歌队和各类商铺给当地村民创造了近1000个就业岗位。

  “我们公司总共300多人,75%以上是西江本村村民。”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昌智介绍说:“我们以尽量解决当地就业为重点。”陈昌智的公司组建于2009年,也是响应了雷山县“旅游兴县”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做大做强西江的旅游产业。

  在过去,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普遍现象,他们不仅带走了村镇最重要的生产力,也割断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自2008年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后,西江千户苗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在2011年达到7100元,是2008年末的3.5倍。西江的旅游市场也带动了周边山寨乡镇的发展,附近的营上、猫鼻岭等村寨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产业,在白水河上游建起了种植基地。

  “西江是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代表之一。我们做旅游,不仅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发展,更重要的是致富一方百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

  关键词之4:农牧民增收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两个大局”、“共同富裕”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让西部地区人民尤其是广大农牧民尽快走出贫困,富裕起来,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之一。

  肃南,我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

  2008年:5522元;2009年:6128元;2010年:7008元;2011年:8062元——这是一组反映肃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条上升的优美弧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