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青海篇
发布时间: 2012-09-13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柴达木利用资源富集特色,发展循环经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2005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也是国家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11年2月,青海省政府批准成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六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这一主线,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炭精深加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特色生物、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初步建成。“十一五”末,试验区入驻工业企业达到363户,实现工业产值516亿元,工业增加值26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20亿元。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试验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按照《总体规划》及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的总体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集约利用、循环发展,科技支撑、市场引导”的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资源深度加工、副产物资源化为重点,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为核心,重点建设“一区四园”和“六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工业投资实现翻番的目标。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一区四园”是指国务院批准的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度排放、高效利用”为特点的资源型、区域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区和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柴达木盆地资源禀赋及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和着力打造的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

  他说,“六大产业”一是以盐湖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化工循环产业,二是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冶金产业,三是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产业,四是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五是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建设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六是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 (光明日报记者 刘 鹏)

  西宁: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西宁是青藏高原地区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做好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这篇大文章。

  凝心共追求:全力打造人民幸福之城

  2009年,西宁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此后,西宁市又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宁市始终坚持“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的创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建惠民,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发动群众参与、完善城市功能、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民计民生的过程。以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城联创”,围绕交通秩序、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窗口服务、民生权益、市容环境等方面,在“治堵”、“治乱”、“治脏”、“治差”、“治难”上着力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使西宁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美化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在城北区严小村这个西宁市首个社区化新农村里,记者看到,连片修缮的二层河湟小居,宽阔平整的硬化道路,设施齐全的村级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昔日的旧村庄变为现在靓丽的新社区。66岁的老党员严生禄乐呵呵地说:“环境更好了,服务更优了,生活也更方便了,社区化新农村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

  力铸城市魂:锻造西宁城市精神

  西宁市在创建活动中,积极培育“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积极塑造城市对外开放与兼收并蓄之美。着眼于全民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城乡清洁行动,弘扬志愿精神,传播文明新风,推动爱心家园、平安家园、生态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和文明家园建设,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养成和城市公共管理水平跨越提升。

  在创建活动中,西宁市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精心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的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市民参与作为文明创建的重点,并动员和组织社团带头搞创建。

  广种文明花:全力夯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西宁市“三大创建”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群众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日臻完善,领域逐步拓展,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西宁持续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西宁好人评选活动,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和强大道德约束气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户、文化中心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建美好西宁的强大合力,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宿感日益增强,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不断夯实。

  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西宁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正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建立“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理念,成为激发广大市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共振点”。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最终的评判者,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220多万人民群众。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拓展、深化、推进,实现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满意程度的同步提升。市民对创建的知晓率为85.6﹪,认同率为97.2﹪。这两个数字说明,市委、市政府创建的决策是正确的,各地区各部门创建的措施是得力的,老百姓对创建是支持的满意的,文明城市创建真正让老百姓在变化中感受到“幸福之城”的名副其实。 (光明日报记者刘 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 辉)

  海北州:谱写民族团结和谐曲

  海北藏族自治州现有藏、回、土等2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4.1%。长期以来,生活劳作在祁连山麓、青海湖畔的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谋发展,藏汉、蒙汉等各民族相互通婚联姻,不同民族喜结连理的家庭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藏族、蒙古族同胞可以熟练使用汉语。这里,多种文化并存、多民族感情融合的大团结局面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全州呈现出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城乡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该州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方针政策,连续36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谱写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开出了民族团结的文明之花。

  2005年,海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达标活动全面启动,州里制定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五年工作规划,逐级分解落实创建目标,注重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了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全面实现了五年创建达标目标。1个集体、3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2个集体、3名个人受到省里表扬,60个集体、99名个人受到州、县表彰,163个单位创建达标。去年,海北州在青海省率先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今年3月,按照“省考核到县、州考核到乡镇、县考核到村(社区)”的原则要求,严格考评程序和标准,对全州首批完成创建任务的19个示范村和4个示范社区挂牌表彰命名,每个示范村(社区)各奖励3000元。

  海北州以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突出群众性、特色性和实效性,州县乡村(社区)按照全州每年8月份的统一安排,开展走访慰问、联谊活动、文体活动等,寓宣传教育于活动之中,扩大群众参与面,使“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维护”意识深入人心,“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形成了团结一心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个州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注重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特色工业、生态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州生产总值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光明日报记者刘 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 刚)

  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有两个重要系统,一个是发源于西部的昆仑神话,一个是受昆仑神话影响而形成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蓬莱神话。从这个角度讲,昆仑神话当属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如果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文明古国的象征,那么作为中国古典神话主体的昆仑神话,至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无疑是中国乃至东方早期文明的曙光。中华文明的繁荣光大,与昆仑神话有着直接的关联。正因如此,即使生活在文明时代的我们,也很有必要去关注和理解自己文化源头之一的昆仑神话,从她的雄浑磅礴中挖掘出神奇瑰丽的现实精神,由此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和品位。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从现代地理学的视角去考证,还是从文化渊源的联系来解读,昆仑神话的生成与演变始终脱离不了青海这块古老的土地。我们可以找寻比较多的文献记载、历史遗迹和文化遗留,来佐证昆仑神话与青海的关系。

  论及昆仑神话,有必要谈谈昆仑山及其方位。关于这座山的位置,除了地理学上的认定外,我们还是习惯于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谈起,一路追寻,就可以找到黄河的发源地。翻开先秦文献,“河出昆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的说法屡见不鲜。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若要寻访昆仑,需要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千百年来人们以黄河为基准,千里迢迢来探求昆仑山。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文人僧侣,他们都将自己探访昆仑的艰辛和见闻写进了诗文,并流传于后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的一声慨叹,道尽了古人对黄河的诸种神思遐想。尽管他们不甚明了这条奔腾的河流具体来自哪里,但他们坚信,养育了华夏儿女的黄河是一条伟大之河,其源头必定悠远、纯洁、神圣。而我们知道,现实地理中的黄河源头就在青海。先民们对昆仑的寻访,其文化价值要远远大于地理学的意义,因为这是一种对民族之根的探求,一种对理想精神的追寻,也是一种神话文化的真正体验。

  随着考古发掘、学术积累和文化自觉的加强,昆仑神话从最初的神话学研究,逐步扩展到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经济学等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以赵宗福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开始将昆仑文化的研究视角集中在体系建构和地域文化象征论上。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昆仑文化的内核实质上就是昆仑神话。若从区域文化看,昆仑文化就是以昆仑山为标志的青藏高原各民族文化,这里面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当代文化;既包括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可以说昆仑文化是一个区域性的大文化整体,其基本特征就是“大美青海”——神圣、神奇、神秘。

  在青海多元民族文化中,昆仑文化是最为古老的一种,她涵盖了青海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全部,具有鲜明的源头性、象征性和神圣性。随着视角的放大,我们将会看到,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母文化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她对天文学、政治学、军事学、建筑学、哲学、文学、道学和儒学等学科领域也有着重要影响。昆仑文化既可作为青海地域性概念,也可象征为一种文化符号,她融汇了不同时空的多元文化,又在当今时代不断影响和吸收着其他文化,体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和传承性。新世纪以来,昆仑文化逐渐成为代表青海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特别是2011年11月,青海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胜利召开,强卫书记结合多年来学术界对青海文化定位的讨论,从世界历史语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中审视青海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进而对青海文化做出了富有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定位,认为青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这样的总结将一直处于文化边缘位置的青海提升到中华文明发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重心的高度,提出“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青海文化定位,强调要精心打造以昆仑文化为重点的系列文化品牌。

  从昆仑神话的讲述和研究到昆仑文化的探索与形成,这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颇具意义的过程。其中最显著的意义就是昆仑神话从最初的单一、零散记录逐渐步入宇宙万物起源的深层背景,人类开始了对自身存在理由和本质的思考。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文化自觉的开始,由此,昆仑神话开创了塑造民族精神和人格理想的历史先河,也达到了系统化、体系化的讲述水平,在完成伦理内涵转换的同时,也实现了叙事载体的革命,这是人类社会理性与非理性此长彼消的显著成果。今天,当我们渐次剥开这种果实的神秘外壳,又欣喜地看到许多属于我们当下的精神营养,这种营养便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觉以及那些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以此唤起大家对文化根源的普遍认同。对于青海而言,昆仑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内部传承和提升,努力彰显自身特质,才能渐渐进入对外交流和传播渠道,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对话和相互吸引中获得普遍价值。我们寻求昆仑文化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最大的目标是想让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之间展开对话,从而拉近青海与世界的距离,拉近我们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在解读神话、认知世界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神话的精义和灵感,加深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努力在当今世界文化版图中,凸显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中国的文化整体形象。

  (吉狄马加 作者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著名诗人。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