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陕西篇
发布时间: 2012-09-07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07
  字体:(     ) 关闭窗口

  初秋的三秦大地,丹桂飘香,硕果盈枝,激情涌动。

  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的激励和感召下,陕西全省上下正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全面建设“三强一富一美”(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掀起一轮又一轮建设热潮。

  请看这样一组让人怦然心动的案例和数字——

  2012年4月10日,韩国三星电子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据悉,作为韩国三星电子海外投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项目和第二次在海外建立的半导体生产工厂,三星此次在西安投资的存储芯片项目,采用世界最领先的技术,进行10纳米级的NAND Flash(闪存)量产。预计到2013年底投产后,每月可生产10万片。而随着三星项目的落户,陆续有160余家配套企业已经或者将要落户西安市高新区。

  2012年4月27日,37家中央企业与陕西省签署合作项目206个,范围涵盖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冶金等7大类,总计划投资超过7000亿元。

  而继去年投资与经济总量双双跨过万亿元大关后,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陕西经济却逆势上扬,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逾3138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增长27.3%。其中,民间投资大幅增长32.5%,轻工业增速近年来首次高于重工业7.5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高于固定资产投资。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组组极具说服力的数字,无不宣示着作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陕西正在新一轮发展中快马加鞭,奋力赶超。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说,当前陕西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走在上升通道,全省上下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正在集中精力谋发展、促和谐、抓党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十二五”期间,陕西经济要想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就要自加压力,敢于拐弯超车、善于拐弯超车。如何实现拐弯超车呢?必须要在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等方面出新招,干实事。越是困难的时候,先行一步更容易实现超越,差距往往在这个时候拉开。

  陕西:三秦舞翩跹 合力绘新篇

  1000亿

  到“十二五”末,陕西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达1000亿元,科技基础资源共享水平达到2009年的150%。

  80%

   近年来,陕西每年确保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到5532亿元。

  1400万

  陕西汉(江)济渭(河)工程规划将汉江水穿越秦岭调入黄池沟,关中近1400万人将喝上优质汉江水。

  统筹全省科技资源 三十六条谋巨变

  在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大厅,记者通过触屏显示器进入西安科技资源信息网,资源、交易、服务、共享等导航板块清晰罗列;数百条技术交易项目实时滚动,直观呈现着科技资源聚集衔接的动态效果。

  在大市场中,数百家中介机构围绕科技成果的转化交易,提供包括信息发布、设备共享、知识产权代理、企业融资等在内的各类服务。

  这个“只交易看不见产品”的新生事物,是陕西统筹科技资源的创新举措之一。作为拥有100多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员的科技大省,由于各类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导致科技资源和经济发展长期脱节,科技对经济的驱动力远远没有迸发出来,被外界称之为“陕西现象”。

  在新一轮发展中,陕西急需突破樊笼,求解谋变。

  2011年,陕西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 “科学的春天”。

  早在2009年6月,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就把陕西区域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规划》给陕西确立了全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将经济区明确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科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金钥匙’,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金钥匙’。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同时,《规划》先后7次提出‘探索’一词,专章强调构建创新型区域,实际上就是赋予了我们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将陕西列入了国家重点领域改革试点范围,承担起建设‘中国科技特区’的历史使命。”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在推动区域创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上取得明显突破,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立中国‘科技特区’的责任”。

  统筹科技资源,统筹什么,如何统筹?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科技资源状况如何?

  陕西的决策者既满怀信心,又特别审慎——打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战,首先要打好一场调研战。只有调研,才能掌握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真正命脉所在,才能拿出一套科学发展的决策举措,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2010年1月15日,陕西《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方案》迅速出台。于是,一场举全省之力,规模空前,蔚为壮观的大动员、大调研、大总结就此在三秦大地上演。

  从春寒料峭到丹桂飘香,9个月,270天,陕西上下,众志成城,形成了22份课题报告,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仔细阅读着沉甸甸的调研报告,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指出,要统筹这些资源,必须捅破中央科研单位与陕西地方政府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捅破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捅破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在“合”字上做文章,改变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政府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离状况,把“拥有资源”变成“利用资源”,力争在三五年内将“科技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从“科技大省”变成“科技强省”。

  2010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和6个《实施意见》訇然而出。

  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陕西要举全省之力推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坚强步伐。不仅要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壁垒,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要加快建设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省内装备、技术等科技要素开放流动共享。不仅要以项目为纽带整合科技资源,筛选并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具有较强全局带动力的重大科技专项;还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今年起省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重大项目产业化,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确保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研发。不仅要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种形式的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还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金融合之路,鼓励研发成果快速孵化为科技企业。

  决定明确:“十二五”期间,陕西要在建设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战役中,攻克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开发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群),建设10个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择优扶持100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50个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重点抓好100户军民结合企业,重点支持实施100个军民结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实现军民结合产业突破发展;着力打造10家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值过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集团),重点培植100家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产值上十亿元的创新型示范企业。到“十二五”末,攻克200项资源主导型产业关键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科技基础资源共享水平达到2009年的15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达到300亿元。

  由三十六条“科技策略”汇编的《决定》,吹响了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集结号——让固化的资源动起来,让分散的资源聚起来,让沉淀的资源活起来,从此,三十六条成为陕西科技工作的关键词。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经过一年多的磨砺和实践,陕西的科技资源统筹已经结出硕果:2011年,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统筹区域发展 三秦大地显活力

  三秦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各区域间在自然风貌、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串联东西,横跨南北,特殊的地理格局和资源分布不均衡,长期以来一直是阻碍陕西大跨步发展的瓶颈。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1年,关中地区实现总产值7723.3亿元,陕北为3405.6亿元,陕南为1417.52亿元。即便在三大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也相当突出。如同属关中地区,铜川市经济总量仅占宝鸡的五分之一、占西安的十七分之一;同属延安市,黄龙县经济总量仅占子长县的十分之一、占志丹县的二十分之一。

  因此,如何缩小区域差距,成为陕西实现协调发展的难点所在。

  思路决定出路。“十一五”期间,陕西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而在“十二五”规划中,这一思路被调整为“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

  “三个关键词的调整,彰显的是发展理念的变化,说明陕西已摆脱单纯求快求富的心理。不是为了发展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顺势而上、借势布局。”陕西省一位专家如是说。

  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发挥特色,是陕西在整体区域规划中希望实现的首要目标。关中素以科技资源雄厚和装备制造业发达闻名全国,因此,发挥科研机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等高度聚集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将是水到渠成;陕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发展才能可持续;既无科技实力又无能源矿产资源的陕南,还要肩负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生态保护重任,唯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