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云南篇
发布时间: 2012-08-2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8-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红河:桥头堡建设全面展开

  8月14日上午,云南国际铁路大通道(泛亚铁路)东线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41公里的玉溪至蒙自(红河州首府)铁路全线铺通,年内开通运营在望。玉蒙铁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重点工程,对改善滇南交通条件,打通中国—东盟陆地国际大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接壤,拥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发挥区位优势,自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谱写了推动红河发展的新篇章。

  特别是全面展开桥头堡建设,国际大通道和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昆河经济走廊、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

  着眼于推进桥头堡建设,为增强发展活力,红河州正在努力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与东盟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双向交流合作,加快发展边贸口岸经济,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以夯实国际大通道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为支撑,以昆河经济走廊建设为纽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增强全州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红河计划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工业产业和旅游三大产业基地,建成滇南地区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进出口贸易中心,构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睦邻友好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楚雄:保护耕地促城乡统筹

  调查显示,2010年末,楚雄市耕地保有量为4.943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9万公顷,坡度在20度以下的陡坡耕地面积10.98万公顷,只占耕地面积的45%,耕地质量明显偏低。如不及时转变建设用地方式,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较少的耕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平坝地区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因此,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道路对楚雄来说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发展中注重引导“城镇上山”和工业项目上山,推动城镇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走、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近几年,楚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与2006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6.6个百分点。

  楚雄市政府已经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土地违法违规领导干部问责制度、耕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各乡镇均相应建立了考核奖惩办法。仅从2003年至2006年当地就利用荒山荒坡劣地为具体建设项目供地4090.53亩。

  今后,楚雄州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实施城镇带动,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做优州域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做特集镇、做美乡村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楚雄的规化是:以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为立足点,积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支持楚雄、禄丰两县市率先发展,加快推进其他县跨越式发展,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州域、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各县城区、重点集镇和特色乡镇建设,加强城市管理,重视集约节约用地,抓好城镇绿化美化,积极创建优秀旅游城镇、生态园林城镇和文明卫生城镇,着力把楚雄市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群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迅速兴起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热潮,全力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有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爱红土地

  

花神的故乡(版画)

  

  花神的故乡(版画) 吕敏 作

  因为老山,我才来到云南。因为老山有许多荡气回肠、热血奔涌的故事,那些故事深深吸引着我。而我当时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偶尔读到一本《猫耳洞诗篇》,于是决意要到老山当兵。那年是1992年,我才18岁。

  离开远在塞北的老家,在火车上整整坐了4天,又挤了一天一夜的客车,终于来到文山。一路颠簸,我燃烧的激情已基本消失殆尽,甚至有点后悔当初的决定。但我已是一个军人了,军人必须热爱和坚守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何况彩云之南的土地红得让人心动。

  1994年以前,和家人联系相当困难,等到一封家里的回信少说也得半个月。到1995年我在昆明读军校时,就可以打电话了,虽然需要和父母预约时间,但毕竟能互相听到对方声音了。而现在,即使我在湄公河上巡航,用手机拨一串电话号码,就能和昆明办公室的同事商量工作,如果他们愿意,在指挥中心,还可以和我进行视频通话,而我乘坐的巡逻艇,正在飞快地前行。

  其实,我所说的,只是我所服役的云南公安边防武警总队在这20年里发生的重大变化的点点滴滴。而云南,这片随处可见红色土的云南,当然更不例外。我们亲眼目睹了云南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飞机场、高速路、沃尔玛、移动电话、互联网、昆交会、地铁……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眼花缭乱!

  记得当年来云南当兵时,用了4天多的时间,现在回老家,连4个小时都不用。距离还是那段距离,但交通方式和交通条件今非昔比。

  “滇处岩疆,山谷险阻,行路之难,视蜀道且过之”的情形已经成为历史。天堑变通途。

  服役期间,我从文山到昆明,又从昆明到怒江,再到德宏,最后又回到昆明,那红土地终于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20年,红土高原颜色没变,可这土地上的事物却时时在变。

  我用了20年的时间来感受云南,一步一步地接近云南。当云南和我的老家越来越近的时候,云南已变成了我的新家,成了我落地生根的地方。

  利用工作机会,我几乎跑遍了全省边防武警部队所在边境地州的乡镇。所到之处,风景各不同,民风民俗也不一样,但相同的是各族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和热情,一样的是他们的善良、纯朴和实在。他们把同样的爱和酒斟满酒杯,此情此景,令我们边防军人怎能不醉,怎能不爱上这片红土地呢?

  因为这份爱,我们在完成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任务的同时,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积极参与支持云南地方经济建设。从2006年开始,云南省边防武警总队立足国家和云南省战略根本定位,强化措施,全面实施了“五大工程、十个深化”爱民固边战略,全力构筑边防地区安全稳定战略屏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的边防环境,在稳边控边、强边固边和兴边富民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因此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我们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爱民固边模范县15个、模范乡35个。云南边境地区的每个行政村如今都有边防民警担任村官。这些年轻的警察村官们风华正茂,他们和我一样,对这片红土地充满深情和敬意,他们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只想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绚丽。

  七种色彩,唯红的最耀眼夺目,摄人心魄。当一片土地铺开一望无际的“红”的时候,它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了。何况,这样的“红”还在不断延伸。

  近些年来,云南边防武警不断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问候开始。通过6年的未雨绸缪和辛勤付出,昆明边防检查站出色地完成世博会、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东盟论坛等的安保任务,连续10年实现“零举报、零投诉”。

  他们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微笑。

  我们也还有更多事情要做。

  激情红土地,七色彩云南。20年来,我每时每刻不在被那鲜艳夺目的“红”感染和浸润。我和我的战友们已经和这片红土地分不开了,和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分不开了。因为,这片红土地上不仅有我们的先辈流下的鲜血,也有我们付出的青春和洒下的汗水。

  (范玉泉 作者为云南省边防武警总队宣传处长)

  阳光的铭记

  我们是

  一个原始的民族

  猛然汇入

  急烈的社会经济变革

  多维的变化

  影响着

  山民的视线和网膜

  我们被时代的变迁冲击

  春天的白云下

  种茶阿爹满脸

  开满了茶花

  山寨的夜晚

  三月山歌

  从阿妹口中流过

  五彩针线连接着

  播撒爱的心田

  微风中,我读懂了

  一个民族的幸福

  在盛开的花园里

  五十六朵花儿

  一起争奇斗艳

  生活的美丽

  精神的富有

  长久的安康……

  啊,这就是我

  一个从原始演变到今天的

  拉祜之子

  见证的一段历史变迁

  和充满阳光的铭记

  ( 张克扎都(拉祜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奖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