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自主创新篇:科技振翼 安徽起飞
发布时间: 2012-08-28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8-28
  字体:(     ) 关闭窗口

  3年多来,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引领下,安徽的自主创新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高校院所扛大旗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在ITO导电玻璃细分市场世界领先,其中正是“产学研”立了大功。

  ITO导电玻璃是在玻璃表面上制备一层ITO薄膜,从而使玻璃“变身”显示屏。该薄膜厚度只有几十纳米,制备难度很大。

  “我们能设想路径,但却没有匹配的条件去研究。 ”公司技术总监许沐华将目光投向研究实力雄厚的中科大。 2008年,公司与中科大签署了“高质量ITO导电玻璃的制备与表征”产学研项目。

  “科大的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公司产品性能和质量。 ”许沐华说。改善工艺后,用于彩屏生产的导电玻璃销量提升了3倍,成为公司的支柱产品,累计销售超过5亿元,长信科技从“产学研”中尝到了甜头。

  与安徽发展“同频共振”,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肥语音技术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国科大除了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项目外,还面向省内行业龙头建设一批合作成果转化平台,参与近10家省级工程中心的共建,做实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让产学研结合有了“铁打的营盘”。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到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积极为安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谈起办学思路,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如是说。

  为与合芜蚌试验区“零距离对接”,合工大先后在芜湖市、蚌埠市分别设立“试验区自主创新服务联络站”,指定专人与合芜蚌三市保持密切联系。驻站人员通过走访各类型企业,了解企业的现状和技术需求,并组织学校和企业搭建研发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合工大每年完成1/3的安徽工业类科研项目,学校1/2以上的科技成果转让在安徽。

  如今,在江淮汽车宾悦、同悦的生产线上,白车身焊接这件高难度技术活完全由精度高、柔性好的工业机器人来干。这套高自动化、高柔性、高集成度的工业机器人白车身焊装线由合肥巨一自动化牵头合肥工业大学研发。巨一总工艺师王健强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全球汽车企业制造设备,绝大部分是欧美和日本几家巨头一统天下,即使是民族品牌汽车,生产线也大多是外国造。 ”

  巨一自动化的制胜秘籍就是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巨大威力。 2009年,公司牵头与合肥工业大学、德国KUKA机器人公司、江汽集团等1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合肥市汽车自动化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整合了国内外技术和市场资源。截至目前,企业已经累计实现250余台(套)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逐步实现了与国外一流汽车装备企业竞争的能力。

  “院士工作站是我省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创新。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介绍说,合肥有一批院士工作站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合肥锻压集团高大的厂房里,几百公斤重的巨大钢块,在液压机的挤压下像面团一样柔软,很快就被拉伸碾压成各种规格的锻压件。合肥锻压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人时春生告诉记者,集团2010年6月建立院士工作站后,企业科研实力大增。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开发了国内首台套利用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液压泵、带动液压机油缸运动的伺服液压机。在提高3倍工作效率的条件下,实现了节能降耗20%的目标。

  产学研合作使我省企业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新主体。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省新组建3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科技部备案数居全国第二位;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出大功率LED芯片、汽车覆盖件生产成套装备、增程式纯电动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牵动性大的新产品,有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借助于科教基地丰沛的“水脉”滋养,安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树苗”茂盛挺拔,直插云天!

  在美国“硅谷”待了17年的博士吴周令,自愿选择回安徽创业。他说合肥这座城市“有一股非常大的‘包容的力量’”。美籍华人徐根保博士说:“人图的就是一个平台!安徽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氛围,有发展前景,于是我来了! ”

  一个在美国“硅谷”待了17年的博士,放弃国外丰厚的条件,自愿选择回安徽创办企业,所为者何?用这位博士的话说就是:“合肥这座城市吸引着我,她有着独特的魅力。 ”

  这名博士叫吴周令,他创办了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高端光机电一体化仪器,产品广泛运用于太阳能电池、LED、平板显示器。

  1992年,吴周令来到美国硅谷。经过多年打拼,已有一番成就的他,2009年选择回安徽创业。 “当时我与合肥市有关领导见了面、谈了话,让我非常感动。这座城市有一股非常大的‘包容的力量’,市科技部门对我们全力支持。可以说,合肥成了我们的创业保姆和导师。”随后,他吸收了从美、德、日等国回来的一批优秀留学人员,这些“海归”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和吴周令一样,美籍华人徐根保博士来皖创业,同样是看中合芜蚌丰厚的创业土壤。

  去年,徐根保博士在深圳与蚌埠玻璃院院长彭寿相识;今年年初,他欣然加入蚌埠玻璃院研发团队,担任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曾在英特尔公司带领过80余位博士研发团队做芯片和应用材料研究,徐根保拥有十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来到蚌埠玻璃院,他将目标锁定在新能源应用上,负责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研发。徐根保研发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板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不仅提高电池转换效率,还可以弯曲地贴在屋顶上。在他的推动下,该项目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徐根保由此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人图的就是一个平台! ”谈到为什么来安徽创新创业,徐根保坦言:安徽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氛围,有发展前景,合芜蚌试验区政策好,于是我来了!

  拥有璀璨古文明的蚌埠,不仅是大禹治水的故地,还是卞和荆山抱玉的所在。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如同和氏璧,需要慧眼去发现、呵护。为此,蚌埠精心打造一道闪亮的风景——“人才金港”。作为创新型人才公共服务模式,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5月30日扬帆起航。

  区域竞争,倚重资源。在人才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拥有平台资源,便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正如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所言:“建设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可以实现蚌埠市与上海乃至全国优秀人才资源的直接对接,引进培育紧缺的中高端人才。牵手智慧,高点起飞,对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

  此前两个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出台了建设意见,从市场化人才评价、人力资本作价入股、个人所得税优惠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扎实推进重点计划引育人才、产学研实体集聚人才、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创新创业环境优化6项工程,重点引进培育10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引领带动试验区乃至全省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大幅度增长。

  省创新办副主任夏辑介绍,省、市财政及试验区专项资金将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国家将给予100万元的补助,在此基础上,省财政另外补助50万元;入选省“百人计划”的人才由所在市财政给予相应资助。同时,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也正就股权分红激励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政策。

  谈起高端人才引进,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表示:“要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充分利用股权及分红激励试点等政策,集聚高端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支持和保护各类人才在芜湖市发展。 ”近年来,芜湖市按照“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助力发展”的理念,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水平,集聚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仅去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增长26%。

  不仅是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也得到“追捧”。合肥市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范围;芜湖市开展“首席技师”评定;蚌埠市今年启动了“孔雀计划”,吸引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2008年以来,合芜蚌试验区出台人才政策已有30多项,全省累计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2万多名,研发人员数增长了1倍;新增两院院士6人,新建院士工作站22个,柔性引进院士36人;5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00余名,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62家。高端人才集聚,为建设创新型安徽组建起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专家团队。

  美国白宫大草坪上,近200辆电动草坪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地地道道“合肥造”。合芜蚌优良的创业环境,让落户合肥不足两年的安徽力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资本陡然“发酵”100倍,研发技术达到全球业界最高水平。

  2008年10月,就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时,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合肥、芜湖、蚌埠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引领安徽自主创新,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

  当年起,省财政设立了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落实各类项目资金、资助等支出。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创新企业,如对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等。政策的倾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崛起的行业小巨人。

  在美国白宫的大草坪上,有近200辆电动草坪车随时待命迎接贵客。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电动草坪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地地道道的“合肥造”。

  这家名为力高新能的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大、华为公司等,2010年落户合肥高新区,当时注册资金只有30万元。两年不到,公司注册资金猛增到3000万元,研发的新能源电力控制系统,远销46个国家和地区,技术上达到全球业界最高水平。

  力高新能事业二部总经理许诺表示,公司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合芜蚌优良的创业环境。公司成立一年多,就先后获得72万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资金的支持,办理软件产品退税17.5万元,还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

  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流的创业环境,使合芜蚌试验区成为众多科技型企业首选的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桂新生告诉记者,高新区正在建设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服务平台——“一中心三基地”,一期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刚建好就引入企业300多家。 “想进来的企业多呀,一房难求! ”

  每当华灯初上,蚌埠市胜利中路85号市科技局,楼顶上“中国创新驿站”六个霓虹灯大字在城市的夜空闪烁。普通市民或许不在意,但这座驿站声名赫赫,早已深入企业的“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