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济宁
日前,济宁市在北京举办了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58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方与项目建设所在的县市区政府签订合作意向,总投资额达680亿元。签约的项目主要为文化旅游区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修建等内容。今年以来,16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已完成投资过半。
济宁市立足“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资源优势,加快振兴文化产业,科学规划设计了“一园、两带、四区、十大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
自2010年济宁市政府向全国公开征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多次设计论证,确立了全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截止到2011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9000余个,资产总额200余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为128亿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处。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爱民、王磊)
民生建设铸就幸福生活——临沂
近几年,临沂市在民生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红红火火。去年在人均财力不足全省平均水平40%的情况下,临沂市仍把财政支出中最大的一块投向民生领域,民生支出达到了63.8%。去年7月1日,临沂市城乡居民养老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了一年半。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临沂市民幸福感在全国294个城市中位居第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如果不能让临沂千万老区人民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就对不起这片浸染着十万烈士鲜血的热土。”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为让老区群众过得更好,2011年11月,临沂市召开了全市首次民生建设大会,确定了“十项民生大事”和“二十件民生实事”。今年,临沂市加大了民生投入,今后五年将建设经济适用房5.1万套,新建农村住房50万户。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英杰、王伟、周振兴)
打造“绿色产业”高地——泰安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做活“山引人,城留人”的文章,用泰山的“金字招牌”“串连”出拥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的“金链条”,走上了一条以文化旅游融合为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高地的探索之路。
泰安市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但过去一直停留在“靠山吃山”的思路上。2008年起,该市将发展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循环利用性强的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每年安排6300万元专项资金,在各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引导和倾斜。优势文化产业的聚集擦亮了地方名片,也吹响了泰安文化产业“创富”集结号——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把悠久灿烂的泰山文化诠释得撼人心魄,成为国内第一个一经推出就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把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开业以来持续火爆,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明)
蓝色经济 科学发展
□ 黄少安
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对中国这样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山东省海域面积几乎与陆地面积相当,是一个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陆联系十分方便、地理纬度很适合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的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就提出再造一个海上山东的宏大目标。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这一区域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还包含了山东省全部内陆腹地的联动区。与原来的“海上山东”和发展海洋经济比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更科学、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强调以海洋和沿海地区为主体和依托,同时强调把海洋与陆地作为一个整体,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区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以山东半岛各沿海地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山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并且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示范区、试验区,推动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有了宏伟的发展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呢?靠创新,一靠体制创新,二靠技术创新。山东正是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两大动力,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
体制和机制创新主要有:一是海洋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包括海域使用权、海岛使用权、海底资源使用权等的明细、确认和市场化转让等,还建立了海洋产权交易所。海洋资源的使用者不仅能够得到相应的权利,还要能够长期稳定下来,稳定使用者的预期;同时使用者可以把海洋资源产权作为质押获得贷款,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二是金融制度创新,例如:发展各种海洋抵押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发展海洋保险。无论是海洋养殖增值还是远洋捕捞或者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包括近海或临海产业的发展,都可能遭到海洋灾害的威胁,发展海洋保险为海洋经济发展分散风险。三是行政协调机制创新。各地海岸线长度不同,海洋资源优势等存在差别,虽然可以鼓励各地方展开竞争、共同发展,但是各地需要利用当地优势,协调发展,而不是各地产业发展雷同,更不能够为获得投资等过度竞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烟台—威海组团、青岛—潍坊—日照组团、东营—滨州组团三个组团发展的思路,就是要通过各地方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一是强化了蓝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在2007年到2011年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各年的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9.5%以上。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出7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海洋化工业产出663.3亿元,增长17.4%;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出441.0亿元,增长16.4%。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滨海旅游业产出1917.1亿元,增长19.1%;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655.8亿元,增长11.1%。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海洋电力业产出64.6亿元,增长1.1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稳步增加,海洋石油产量297.0万吨,增长4.4%。海洋环保不断拓展,新建国家级海洋类保护区3处、海洋公园1处,新增海洋类保护区面积1.5万公顷。从2009至2011年,山东省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增长率平均在20%以上。
二是引领了山东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山东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偏重,能源消耗大,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很重。以科技为动力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很大程度上引领和推动了山东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了山东的产业升级。蓝色经济,也是绿色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山东一是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和与海洋有关的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来的海洋产业和涉海的工业,三是通过依靠海洋发展新的能源产业。正在建设一批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10个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新建一批科技创新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达到60%,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
三是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推动了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提高,是人民享受工业化、现代化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山东是人口大省,原来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的困难多。不过山东地理位置优越,尤其沿海地区非常适合人类集中居住。近几年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明显促进了山东的城市化。2009年山东的城镇化率40.52%,2011年超过了50%,处于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城镇化率增长更快,青岛的城镇化水平2011年超过70%,烟台、威海、淄博、东营等,都超过了60%。
(作者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