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由“大”到“强”的跨越
从泰山之巅到黄海之滨,从黄河两岸到鲁西平原……整个齐鲁大地沉浸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创新实践中。
从“经济大省”到“富民强省”,再到“经济文化强省”,山东省的目标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明确。但从“大”到“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累积,而是在科学发展基础上质的飞跃,其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这样说: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必须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努力创造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创新引领转调脚步
置身地处鸢都潍坊的潍柴集团,被一种创新的氛围包围着。潍柴集团制造的发动机油耗每年降低5%以上。配备这些发动机,一辆商用车每年行驶里程按10万公里计算,就可节油4800升,用车成本可减少3万元以上……创新无疑是潍柴集团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1998年起,作为传统国有企业的潍柴集团在运行体制、商业模式、技术研发、内部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式创新,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产品系列由中速柴油机为主发展到中高速柴油机全面发展,实现了产品从单一市场到多元化市场的转变;高速柴油机由单一配套重型卡车拓展到配套工程机械、大型客车、船舶及发电动力。
依靠创新赢得市场话语权的潍柴集团在山东绝不是个例。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没有自主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就是一句空话,要用创新引领转调脚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全省创新能力,努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山东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8%,相比于2006年的1.07%,每年山东仅新增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元。目前,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山东制造”迈向“山东创造”的强省之路正越走越宽。
在超额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去年,山东又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在先进制造业支柱地位增强的同时,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科技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
山东:由“大”到“强”的跨越
从泰山之巅到黄海之滨,从黄河两岸到鲁西平原……整个齐鲁大地沉浸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创新实践中。
从“经济大省”到“富民强省”,再到“经济文化强省”,山东省的目标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明确。但从“大”到“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累积,而是在科学发展基础上质的飞跃,其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这样说: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必须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努力创造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创新引领转调脚步
置身地处鸢都潍坊的潍柴集团,被一种创新的氛围包围着。潍柴集团制造的发动机油耗每年降低5%以上。配备这些发动机,一辆商用车每年行驶里程按10万公里计算,就可节油4800升,用车成本可减少3万元以上……创新无疑是潍柴集团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1998年起,作为传统国有企业的潍柴集团在运行体制、商业模式、技术研发、内部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式创新,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产品系列由中速柴油机为主发展到中高速柴油机全面发展,实现了产品从单一市场到多元化市场的转变;高速柴油机由单一配套重型卡车拓展到配套工程机械、大型客车、船舶及发电动力。
依靠创新赢得市场话语权的潍柴集团在山东绝不是个例。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没有自主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就是一句空话,要用创新引领转调脚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全省创新能力,努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山东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8%,相比于2006年的1.07%,每年山东仅新增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元。目前,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山东制造”迈向“山东创造”的强省之路正越走越宽。
在超额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去年,山东又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在先进制造业支柱地位增强的同时,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科技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
“蓝”“黄”融合催生蝶变
“长三角”、“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让世人惊诧的速度,引领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相比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黄三角”区域一直沉寂着、积蓄着,期待着破茧成蝶。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新世纪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破题之作。
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山东经济发展显得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今,“一蓝一黄”两大国家战略宛如山东这艘巨轮的强力引擎,正引领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向更为高远的目标迈进。
山东潍坊尽管拥有140多公里海岸线,但潍坊人面对海洋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与青岛、烟台等城市不同,在潍坊的陆海之间,横亘着2600平方公里盐碱地。
随着“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在潍坊市交汇融合,潍坊北部沿海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如今,在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滨海新城正在崛起。道路上,长长的运输车队正急驶前方;森达美港内,装卸船只来来往往;数百个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工人施工正酣……滨海新城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据介绍,现在,在这里每3天就有一个项目引进,每5天就有一个亿元项目落地,每个项目都在加快推进,很多工程的建设已被国内许多专家表述为“滨海速度”。
地处黄海之滨的日照也将崛起一座更为年轻的海洋之城——日照国际海洋城。今年6月27日,海洋城开发建设启动大会举行。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国际海洋城将按照打造国际水准、海洋特色和产城融合的蓝色新区的发展愿景,力争通过20年的时间,建设成为国际化程度高、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文化浓郁的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核心展示区。海洋城建成之后,不但将成为日照城市发展第三极,而且将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导区。
“蓝”“黄”引擎,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山东东部沿海集中了我国半数以上的海洋科技力量,经济发达,有强大的产业基础;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未利用土地792万亩,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东聚焦和放大这些独特优势,汇聚全球资源,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园区。
在烟台市高新区,国际生物科技园等37个总投资达400多亿元的高科技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这里今后每年都将确定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高端产业,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将比2011年翻一番。
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地区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今年山东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配置,重点培育37个特色海洋经济园和20个高效生态产业园,加快推进“黄三角”4大临港产业区建设,加快推进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 邵淼淼
向“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进发——东营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如何才能体现特色,脱颖而出?东营市委书记姜杰说,那就是把生态作为自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全力打造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根本目的是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东营市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第一位的任务,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展创业富民的若干政策》,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今年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去年以来两次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上半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8889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今年重点抓了投资3.76亿元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投资1.91亿元的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工程。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通讯员 崔相国、李岩)
文化产业发展呈“井喷”之势——潍坊
谁曾想到,166处历经百年的德日式建筑,如今已衍生成一座独具异域风情的百年小镇创意园。
位于山东潍坊的坊茨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被列为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小镇以德日式建筑为主体,“坊子”的德语发音的汉语再译音为“坊茨”。潍坊市通过“坊茨小镇”的保护和开发,把坊子打造成潍坊中心城市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区,带动坊子乃至潍坊的经济发展。一时间,以“坊茨小镇”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潍坊呈“井喷”之势,煞是喜人。
自2008年以来,潍坊市就确立了“打造文化名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产业投入作为重点投入。2008年至2011年,全市完成文化产业总投资1591.14亿元。今年,潍坊市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重点调度投资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213个,计划总投资1311亿元。目前,潍坊市现有文化企业3000余家,注册资金总量150亿元。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