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泉风貌。 资料图片
发展新兴产业,阳泉市委书记洪发科指出,要加快煤电、煤化转化力度,依托现在已经开始建设的阳煤煤化工等大项目,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冬至说,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山东客商一直住在厂里等货。为什么非要用昌鑫的肥料,山东客商说,使用这种肥料,蔬菜可增产30%,而且还是绿色食品。
实现城镇化,阳泉提出,“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30平方公里。届时,全市130万人口中,城镇人口将达到100万。目前,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的“四区融合”已拉开序幕,道路、供水、供气、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已首先融合。
发展旅游产业,阳泉将此作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大对藏山风景区、梁家寨温泉国际度假区、天桥山、万花洞等景点的建设力度和推广力度,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境外旅游者1.29万人次、国内旅游者575.3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8%、21%;旅游外汇收入374.35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4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4%。
阳泉,一座曾经对煤炭依存度超过80%的城市,如今已借转型跨越的东风,走上了一条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把许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三晋搭台唱大戏
进入8月,山西省话剧院排练大厅,以全国道德模范孟佩杰事迹创作的话剧《美丽女孩》正在进行最后的合练。与此同时,太原市话剧院的《绿野仙踪》、《身体的秘密》等6部儿童情景剧则以一顿快餐的价格轮番为省城儿童上演。
仅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转改制任务的山西文艺院团加紧创作,主动营销,为全国观众呈现上了一道道精神大餐,说唱剧《解放》演出330场、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总计演出900余场、蒲剧《山村母亲》《还债局长》总计演出1400余场……

晋剧《傅山进京》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获戏剧类金奖。图为该剧剧照。 新华社发
山西文艺基础深厚,有50多个戏曲剧种和上千个演出团体,数量排全国第二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演出市场萎缩,山西的文艺团体大多陷入了无戏可演的境地。
2009年起,山西借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决定用改革激发山西文艺界的活力,让山西文艺重现辉煌。到2011年底,山西163家院团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省级组建山西演艺集团,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市县两级文艺院团全部转企,以合格的市场主体进入演艺市场。
华晋舞剧团、华夏之根艺术团是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中新建的两个文艺团体,两团创作演出的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说唱剧《解放》,或荣膺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太原市话剧团打造《桃花红了》、《信仰之光》等10个新剧目,演出场场爆满。太原市歌舞杂技团的3支演出队伍,长年在欧美演出,演出合约一个接着一个,半年时间就在全国演出100余场。
民营文艺院团更不甘落后,清徐嫦娥文化有限公司上半年就在晋陕蒙等地演出500余场,他们排演的晋剧《大红灯笼》、梅花版《打金枝》、《龙兴晋阳》三部大戏更是成为“镇团之宝”,很多地方都以能争到一场演出而为荣。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大型旅游晚会《唱享山西》已成为常态演出。
一批反映时代,贴近现实的剧目纷纷出炉,高平市人民剧团的上党梆子《西沟女儿》,临汾市蒲剧团的《酸枣岭》,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的《祝你幸福》,吕梁市晋剧团排演的晋剧《刘胡兰》等戏剧,在省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艺院团演出多了,繁荣的是山西文艺界,但得到实惠最多的却是山西的老百姓。在高平市寺庄镇箭头村,村民李学东悠然自得地坐在台下,眯着眼,跟着演员哼着戏词。他对记者说:“以前村里几年也看不上一场戏,大伙民闲时只能是喝酒打牌,近两年村里每年至少能演两场大戏,再加上各家红白喜事请的演出队,电影、二人台、八音会、梆子戏,我每天都快看不过来了。”近两年来,山西每个村每年都能演上一场戏,看上十多场电影,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对于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精品大戏,山西各市县均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剧团走市场的同时,把戏送到山庄窝铺。晋城市将《西沟女儿》纳入文化惠民工程,剧团下乡演出政府予以补贴;吕梁市决定《刘胡兰》每到基层演出一场,市县财政补贴1500元;运城市将《祝你幸福》、《山村母亲》、《还债局长》三台大戏纳入“送文艺下乡”工程,这三台大戏的演出单位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剧团团长、梅花奖获得者景雪变高兴地对记者说:“剧团闯市场,剧目要创新,演员要优秀,行当要齐全。老百姓看戏就像顾客到饭店点菜,菜多、菜好,顾客选择余地大,肯定多点多吃。一个剧团不仅现代戏、古装戏、文戏、武戏、儿童剧都要有,还要不断更新,才能吸引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