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史研究作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在沪首发
发布时间: 2015-07-22    作者:    来源:文汇报 2015-07-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前,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在沪首发。作为“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之一,《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当年“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形式出版。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展示淞沪抗战全貌,史料研究及学术价值重大。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共计12辑收录32种作品。其中有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亲历者的战地记录包括参战官兵战记,还原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淞沪抗战细节。丛书编辑团队以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为标准,选辑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重新影印。既有《上海抗日血战史》《十九路军血战全史》《远东第一次空中大战记》等记录评论战役的著作,也有参战部队的文件,士兵撰写的亲历记录,如《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淞沪抗日战役第五军战斗要报》等。丛书还收纳了大量稀有的原始材料,其中不乏当年的军事机密,此次影印出版也都保留了文献原貌。

   收录记者作家的一线采访报道

  “尤其是当战地的记者,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头上有那些银灰色的铁鸟,在天空乱掷恐怖的炸弹;前方有敌人无情的炮火,像连珠般地飞扫过来,更活像狩猎场上的猎狗,向着最危险的火线目标地冲去,搜寻猎得的胜利品一样。我们当做战地的记者,并不是生来便不怕死的英雄。我们所以每天敢冒险到前线上去,一则是激发个人的爱国热忱,其最大的原因,却是受了前线十九路军士忠勇精神的感化。我们在前线亲眼看见生龙活虎的健儿们,他们每时每刻都有死的危险,但是他们都不怕死,他们都是和我们同样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个个都是年富力强的好男儿,他们既不怕死,我们当然也不怕死。”这段刊载在1932年2月19日《大晚报》上的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淞沪抗战期间战地记者的自白。由左翼作家钱杏邨(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完成于1932年4月,当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其中不少报道都是《时事新报》《大美晚报》《大晚报》的记者们在战壕、碉堡中动笔写成,传神勾勒了曹家桥之役、江湾血战、八字桥之役等战役细节。

  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告诉记者,丛书一大亮点与重点,便是多位知名作家与记者的采访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这部分占丛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郭沫若等编著的《上海抗战记》、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张蓬舟撰写《沪战实录》等一系列作品,无不以报告文学样式,饱蘸爱国情感,见证了这一代记者作家的历史担当。

  “天空有飞机两架,在我们顶上盘旋飞翔,离开我们走的大路右边,有一堵土围墙,飞机便把那个地方做目标,接连投掷炸弹,黑烟迸飞,好似火山爆发一样。路旁一个武装同志告诉我们说,那是吴淞炮台的老火药库。”纪实作品《在吴淞炮火线下》记录了当时日军轰炸的情景。战地新闻《无情的铁鸟蛋》则描摹了当时恐怖气氛——“在春光明媚的江南天气,蔚蓝的天空,平添了无数银灰色的铁鸟,嗡嗡轧轧的声音,惊破了上海民众的迷梦……只见那些张着白底红十字旗的救护大卡车,车里装着辗侧呻吟的十九路伤兵,和驯伏像羔羊般的无辜老百姓。路上的行人,面部都流露一种紧张的表情,大家都像怀着一个鬼胎,恐怕那无情的铁鸟蛋会像飞将军般从天而降。在真如车站的铁道轨上,停有四辆装兵的铁篷车,两辆的铁篷已破毁不复成形,只剩两架骨骸一般的东西。”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在下次重来的时候,祝你们个个健全无恙。你们不用怕那些无情的铁鸟蛋,它最多只能毁坏你们住的地方,但是终不能屈伏你们英武的精神。”

  “这些名家记录了抗战中中国军民的牺牲与抗争,用笔墨激励着抗战士气。”余子道说,这充分反映出那代作家的民族使命感,折射出纪实文学在那段历史中的重要文本价值。

   披露战役细节凸显军民士气与心声

  “同胞们!同志们!我们自长官至伙夫,若存一丝一毫畏葸怯顾之心,不仅是我们革命之自杀,将杀尽灿烂历史的威风,杀尽中华民族残灯欲灭的生命……自由之钟已鸣,救死之血正沸,我们不要感觉我们物质敌不过人,我们要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来战胜一切,我们必定能操胜算,必定能救中国。”出自《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的这篇檄文,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精神,令十九路军广大官兵热血沸腾。

  1932年1月28日夜,隆隆炮声划破大上海夜空,日本人未曾料到,竟碰上十九路军这样的强硬对手。

  在闸北某次激战时,一位连长被子弹伤了右腮,但他奋勇在前线指挥,后来又被炮火轰断了一只左臂,仍旧忍着巨痛应战。营长发命令叫他退到后方去,他对营长说:“我还没死,为什么要令我退下呢!”丛书中《不怕死的同志们》一文里,讲述了记者眼中“不怕死”官兵的故事。记者把十九路军亲切称为“弟兄们”:“蓝衣的弟兄们,他们依旧是活泼、勇健,苦战的痕迹并没有刻在他们脸上。只有一样,那就是:这些弟兄们,他们已和从前不同,他们都已把丝棉背心脱下,说是不好意思穿。”记者问:“那么什么时候才好穿呢?这样冷。”“什么时候穿?等到我们胜利回到黄浦江的时候!”热血回答掷地有声。

  当时,知名作家、记者曹聚仁采写了大量表现淞沪抗战期间将士英勇抗战的文章,生动还原了爱国军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壮烈场景。比如他曾细致记录了装甲炮车的3个技工刘大保、苗思兆、蒋细大。曹聚仁引用采访对象之一孙师长的话开篇,“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仅仅是哥伦布,但是大家容易把和哥伦布一同西航的水手们忘记掉了。”因为作战必要,装甲炮车必需有熟练的技工驾驶,但是炮车上的技工和前线士兵一样危险,敌人若摸准了炮车位置,飞机上的炸弹大炮上的子弹就很快过来了,也许会被炸得什么都不见。孙师长一字一句地告诉3名技工:“同志!国家这两个字你们总该懂的。国家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不可分,没有一个细胞可以和身体的痛痒不发生关系。敌人的刀刺到我们身体上来了,我们为了整个身体整个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抵抗。我们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女,必须要打掉敌人的魔刀!”这时,孙师长和3名技工的热泪都流下来了。

  此外,《庙行镇战记》一文,记载了1932年2月20日至3月1日的11天里,259旅孙元良部顽强对抗日本侵略者,击退日军的过程。记者吴亮夫所著《空军抗战纪略》记录了卢沟桥事变后两个月内,中国空军对日作战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了多次空战和空军战果,从书中的统计表格来看,1937年8月,共击落敌机61架、日军航空官兵在我境内死伤者约300余名。

  不但十九路军官兵有种不怕死精神,还有许多普通青年男女投身到军队中充当救护员。某师部从军救护队员中有不少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的女学生,记者问其中一位,“女同志能习惯军队的生活?”女学生含笑点点头。记者继续发问,“女同志怕炮火吗?”对方镇定作答,“我们死都不怕,怕什么炮火呐。”

  第5辑《挥戈录:上海战事记载》中,有许多鲜活的历史事件,比如粤人爱国心、中山县首倡飞机救国等,内容多为编者耳闻目击,细节丰富,平常百姓在战争中的表现也被生动描述了出来,抗战军民的精神状态栩栩如生。

   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拿起你的枪,快快儿走前方。和这恶虎狼,拼命战一场。我们受亏已不少,今天和他算总账。告诉你母亲:莫悲伤!莫悲伤!告诉你爱人:莫惊慌!莫惊慌!等到我们打胜了,洋洋得意回故乡。”这首十九路军对日战歌铿锵无畏,唱出了官兵决心与士气。

  第4辑《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中不仅收录了十九路军将领照片和题字、部分战事及战利品照片,还有从1932年1月29日至3月1日的行军日记、电文收录等珍贵史料。第9辑《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中载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联名发表的《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其中慷慨陈词:“日本帝国主义的兽行鬼态在我们面前已尽量暴露,夺我东三省,占我锦州,袭我热河,扰我平津……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谁能救我们”,并表明抗战决心,“不抵抗无以为人无以救国。与仇日拼命,迥非寻常作战之可比,意义丰富,价值无上,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滴血,即挽回一分国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指出,从战斗一开始,十九路军将士就将这次作战视为保卫世界和平、挽救民族危亡之举来看待,“可以说淞沪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全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预演。”第7辑《沪难与日本》提到,淞沪抗战提振了国威,“且使国际一改新观”,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迎头痛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抗战面貌。

  另一部重要文献《一·二八两路创痕》收录132张照片和大量统计资料,如《两路员工殉难表》《两路财产营业损失表》等。所谓“两路”,具体指京沪、沪杭甬,那时暴日军队挟其飞机与重炮之威,烧北站轰炸吴淞真如和南翔等地,两路沿线桥梁轨道毁坏断绝,不一而足,前方军队的浴血奋战多为人熟知,两路员工的赤手空拳,防护路产,则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些也是两路员工不可埋没的战绩。从《两路员工殉难表》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幸遇难员工的伤亡情形——1932年2月7日,日军进攻蕰藻浜站站屋起火,该站站长季有清率留站员工奋勇救火饮弹殒命;同年2月24日上午,驻处替班电务司事王景贤被派至南翔工作不幸被日机轰炸殒命……桩桩血案令人沉痛无比。

  “两路的创痕,同时也是世界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创痕。当时的舆论已经意识到,要使这些创痕永远地平复,得放下悲怀,提起勇气,不断为抵抗强权,争取和平与正义而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谈到,这批史料的重新影印出版,印证了上海深厚的抗战传统。“从‘九一八’事变持续到抗战全面爆发,上海一直是抗日救亡的中心,我们的城市精神正是从这段历史中淬炼出的。丛书提供的翔实史料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加上其中有些出版物已难觅踪迹,更凸显了其珍贵文献价值。”

  淞沪抗战时期,一批上海金融工商界领袖人物组成“市民地方维持会”,划分了经济组、慰劳组、救济组等工作小组,在战时全面承担起支援前线、稳定后方的任务,补助政府之所未及,1932年的一份《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报告书》详细记录了维持会各项工作,堪称稀有的原始材料。这也为淞沪抗战的全民抗战性质做了生动注脚。

           (记者 许旸)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