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记忆 >> 历史不会忘记
抗日老战士郑心凯:上阵杀敌,同归于尽也“够本”
发布时间: 2015-08-18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8-18
  字体:(     ) 关闭窗口
  原标题:上阵杀敌,同归于尽也“够本”

郑心凯 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88岁的老战士郑心凯唱起曾经最流行的抗日革命歌曲,音量虽然不大,却句句掷地有声。他战时受伤的右手放在穿着军装的腿上,一下一下地打着节拍。
  家乡掀起抗日热潮
  1939年底,日本侵略者占领文昌,其中也包括郑心凯的家乡——南阳乡。但是,日军只盘踞不到一年,便于1940年夏天撤走了。
  “我们南阳乡是出了名的‘抗日模范乡’!”郑心凯大手一挥,显出自豪的神情,“得知日军即将进犯,乡亲们就立刻着手阻挡日军经由文昌南下的步伐——不仅将禽畜和粮食送进山里,还拆毁、炸毁了进出村庄、乡镇的桥梁、公路。”
  这些“舍小家、保大家”的行动被南阳乡人称为“坚壁清野”战术,他们在溪河里投毒放药,采取污染水源地的方式,试图对日军和其坐骑造成伤害;甚至含泪拆掉了祖辈留下的房屋、辛苦经营的店铺,就是为了让日军无处落脚扎营。“与此同时,南阳乡掀起抗日热潮,家家户户都是妻子鼓励丈夫、父母鼓励孩子上前线。”郑心凯说,由120多人和90多支枪组成的文昌第一支抗日武装南阳乡抗日游击中队很快就在群众呼声中建立起来。
  有了如此扎实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在南阳乡可以半公开地开展活动,组织抗日斗争。
  英勇作战九死一生
  “日军侵琼,让我成了一个‘四无’的人:无村、无房、无家、无亲人。”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郑心凯的抗日激情被完全激发了。时任儿童抗日救国团团长的他带领少年儿童搞宣传、送情报,抗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1939年5月,日军向南阳乡开来。郑心凯等人砍下荔枝树,把树干劈开掏空,填进火药和铁砂,制成了土大炮。战斗打响时,怒吼的土大炮竟击毁了敌人两辆军车!在那场战斗中,我方游击队员击毙敌人数人,缴获步枪7支及子弹100多发。
  然而,这场战斗也暴露南阳抗日游击队面临的问题——武器装备落后、受过训练的战士不多、急救治疗药品稀缺等。
  有一次,郑心凯被两股日本小分队围困在一片稻田中,孤身作战的他身上只有两颗手榴弹。临危不乱的他立刻引爆手榴弹,在弥漫烟雾的掩护下逃离了包围圈。
  “上阵杀敌就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哪怕跟敌人同归于尽也‘够本’!”这一切没能让他萌生退意,反而越战越勇。
  (记者 陈蔚林)
    1. 碧血丹心照汗青:宝岛五十载抗日记
    2. 殚精竭虑为抗日——曾山
    3. 奔走终日 募集抗日资金
    4. 传好“抗日山精神”
    5. “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深得人心”
    6. 关于“抗日”一词英文翻译的几点思考
    7. 抗日精神 永远铭记
    8. 敌后神工——投身抗日洪流的中国科技精英
    9. 陈赓太行抗日经典传奇:神头岭巧妙设伏
    10. 板桥集战斗华中军民一次漂亮的抗日阻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