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记忆 >> 历史不会忘记
抗战老战士讲故事:唯有团结奋斗 才能强大
发布时间: 2015-07-21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4-09-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张义声 资料照片

  1938年8月,我从南京三民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考同济大学,入考场不久,即宣告战时停考离校。我遂投笔从戎,恰逢黄埔军校招生,即考入14期六总队。1939年元月毕业后,我决心参加空军,便报考了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因刚从军校毕业,空军便免试将我编入空军军官学校12期,在昆明巫家坝航校直接接受飞行训练,美国人陈纳德是总教官。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寇经常对昆明轰炸。1942年,昆明对日空战失败后,我和同期107名同窗被送往美国接受空军飞行训练。在美国训练很艰苦,上午是飞行训练,下午上课,晚上又继续飞行训练。即使如此,大家也从没喊过一声苦。我被分配学习轰炸机,接触到了B-25,这是当时最好的低空轰炸机。

  1943年3月,受训结束后,我被编入由陈纳德统一指挥的中美空军混合团一大队三中队。为支持中印缅战区对日空战,我们驾驶8架B-25轰炸机从美国飞往印度。由于当时必须尽量避开战区,要从格陵兰、冰岛到英国,再经北非、阿拉伯湾到印度,经过1万多公里,我们飞了近50个小时。安全落地后,我们便投入到中印缅战区对日作战。当时主要任务是对日占的仓库、火车站及工事等进行轰炸,一般都是从高空往下俯冲,到达600米时才打开弹仓,直到离地面50米才开始投弹。此后,我参加了缅北滇西战役中的“密支那战役”。由于遭遇了日军依托工事的顽抗,我们就用钻地炸弹轰炸敌人工事。因为下雨,加上日军的工事坚固,两个多月才打下来。

  后来,因为国内战场吃紧,我所在的三中队就奉命调回了。1945年5月,我们从西安起飞轰炸日军据守的黄河铁路桥。起飞时,我们是三架轰炸机,但回来时只有我一架。他们都是我的同期同学。一架被日军的高射炮击中了,他跳伞后被日寇打死。另一架由于迷航撞山机毁人亡。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我们当年一起的108个人,到抗战胜利只剩下51个。要团结,要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民族才能像现在这样一天天强大,不再被人欺负。

  【人物小传】

  张义声,1916年9月出生,四川荣县人,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14期。曾赴美受训,后加入中美空军混合团。对日作战遍及国内外,参加过“密支那战役”等。抗战胜利后,调任航空学院飞行教员,后因病回家休养,新中国成立后在成都某医疗单位工作至退休。(张义声口述,通讯员袁佳方 记者赵达整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