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他对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思想理论上,陈云提出许多维护党的团结的理论创见;组织制度上,陈云推动了维护党的团结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党内生活中,陈云是维护党的团结的光辉典范。研究陈云维护党的团结的贡献,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理论上,陈云关于维护党的团结的理论创见
陈云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勤于思考,提出许多维护党的团结的理论。
第一,陈云高度重视党的团结,既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其长期复杂性。
陈云把党的团结看作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民主革命时期,他认为:“巩固党的首先而且基本的工作是巩固党的内部,教育党员,清除坏人。因为只有健全的巩固的党,才能够领导群众去完成它的历史任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提出:“现在我们不但要应付国内,还要在国际经济中周旋。这样,就需要党内外人士团结起来,根据地的、做地下工作的,外来的、本地的,没有哪一方面的也不行。”《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9页。粉碎“四人帮”后,新中国面临历史转折关头,陈云强调:“我国目前总的形势是好的。虽然有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困难。只要全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商量,同心同德,经过努力,这些困难是一定会克服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1页。可见,在各个历史时期陈云都非常注意党的团结,将其看作党的核心利益和党实现其历史任务的保证。
陈云在认识到党的团结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维护党的团结的长期复杂性,“我党是经过几次分裂的。张国焘等人都搞过分裂活动,使革命事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取得了胜利。现在四中全会重新提出一个决议草案,号召增强党的团结,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张国焘这样的野心人物是可能出现的。妨碍党的团结,不幸发生党的分裂这样一种危险。如果我们不严格地防止它,那并不是不可能的。”《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因此,他要求人们要时刻注意维护党的团结。
第二,陈云认为干部对维护党的团结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
陈云认为,“保障党的团结,防止党的分裂,其责任主要是在高级领导人员。”《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所以,维护党的团结,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政治判断力,“我们党内可能出现分裂的危险,就没有什么办法防止了吗?我看可靠的、永久的办法,可传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就是提高高级领导人的革命觉悟和革命嗅觉。……我看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再加上一条,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233页。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让他们做到维护党的团结呢?
陈云提出维护党的团结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中央权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是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为此,他作了《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的谈话:“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首先要维护和加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成大事,社会也无法稳定。”《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对于维护中央权威,《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也有明确规定:“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因此,必须把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党的组织及其工作看作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整个党及其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陈云认为维护党的团结不能是非不分,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团结。“目前在我们的党风中,以至在整个社会风气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是非不分。有些同志在是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而坚持原则的人受孤立。……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只从维护党纪提出来,我认为还不够,应该把它提到全党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陈云要求维护党的团结必须严守党的纪律。他多次指出,严守党的纪律,加强党的团结,保证党的行动上的一致,是巩固党的重要要求。他提出要 “用纪律保障党的意志和行动的统一。党的纪律规定: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为了保障党的意志和行动的统一,也是为了保障党的组织的统一。”《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第三,陈云重视新老干部的团结,提出一整套解决干部团结的思想方法。
陈云认为党内干部不团结有四种:“新干部与老干部,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以及同类干部(军队与军队、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等)之间。其中,以新老干部的不团结为最多最久。”他指出新老干部不团结的实质,“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干部与新参加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进一步分析了原因,“从客观上说,是工作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工作能力强弱不同,等等。从主观上说,是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互不佩服,有功必居,有过则推,不以党的利益为重。” 以上引文见《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陈云十分重视新老干部的团结,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新老干部、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应该团结起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是革命的需要。”《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鼓励干部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两方闹不团结,领导人各自作自我批评,这有决定意义、党组织要主持公道,任何偏袒都是错误的。该批评的必须批评,该支持的必须支持。这是加强干部团结的正确办法。”《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在陈云的帮助下,新老干部逐步实现了团结互助。其时正值抗战关键时期,新老干部团结问题的解决,极大地促进了党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随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对陈云关于党的团结思想中论述较多内容的概括总结。另外,陈云关于维护党的团结的思想还有一些,如陈云强调党内团结应该是思想上的团结。1938年10月31日,陈云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党内团结,应该是‘思想上的团结’,同时‘要在领导机关中互相尊重,不但在口头上而且要在事实上尊重。大家虚心一些’。”《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由此可见,陈云关于党的团结的思想和理论是十分丰富的。
二、组织制度上,陈云积极推动维护党的团结的
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陈云对于维护党的团结既有大量理论思考,又在工作中注意从组织和制度建设上推动维护党的团结。在制度建设上,他大力倡导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在组织上,他提出清理“三种人”以防止他们对党的团结的破坏,并大力提倡提拔年轻干部,以维护党的团结和长远发展。
第一,陈云倡导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他认为党的许多优良传统,对维护党的团结有重要作用。中纪委第一次会议上陈云指出,“这一次三中全会和在这以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认真讨论了党内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增强了团结。会议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会决定,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而且永远这样做。这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对于党的工作着重点从今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于党内安定团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陈云认为,民主集中制对于维护党的团结至关重要。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对于民主集中制,陈云有深刻认识,“关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党内这种好的氛围,陈云提出要“党内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不仅一般需要,在目前情况下有特殊需要。不经大家交换意见,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难免出错误。”《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348页。这样,陈云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重要的党内法规。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和坚持党性原则等内容对维护党的团结有重要作用。《准则》要求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要按照这一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准则》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严肃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每个党员要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准则。《准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性,根绝派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统一的战斗的集体,必须坚持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反对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任何形式的派性和派别活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日报》1980年3月15日。
在保障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问题上,陈云提倡恢复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认为这是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条件,“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上下通气的必要条件。只有通气,才能团结;只有民主,才能集中。”《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他提出要“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这是因为“光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在倡导干部群众提出批评的同时,陈云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虚心接受批评,“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的意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陈云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
第二,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在清理“三种人”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提拔年轻干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团结。
1983年开始在全党范围内进行整党活动。陈云提出清理“三种人”的问题,“这次整党必须把‘三种人’清除出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些人是党内最不安定的因素,他们彼此间还有联系,若干年后,气候适宜了,他们还会兴风作浪。”《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331页。清理“三种人”是为了消除党内不安定因素,以维护党的团结。为了从长远上维护党的团结,陈云认为,“清理‘三种人’,这只是我们要做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工作,是必须成千上万地培养、提拔三四十岁的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干部,把他们提到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我们党的领导权就可以保证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而不会落到‘三种人’手里,今后即使有埋伏下来的‘三种人’和他们的‘军师’,也就兴不起什么大的风浪。”《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可见,提拔年轻干部与清理“三种人”相辅相成,都对维护党的团结至关重要。
提拔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保证,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手段。陈云看到了提拔年轻干部的紧迫性,“现在省委、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数是六十岁以上的干部,其中不少还是七十岁以上的干部,政府各部委的领导同志大体也一样。……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近十亿人口大国的繁重的领导工作。”《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当时,虽然已经提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但效果并不理想,“自从中央提出提拔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工作的问题以后,从三中全会到现在,对这件事虽然做了若干工作,但总的说来,因为认识不一致,收效不大。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此后,在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重视下,大批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党的团结和发展。
陈云对于推动从制度和组织建设上维护党的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完成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党的团结,胜利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三、党内生活中,陈云是维护党的团结的典范
陈云严于律己,党性坚定,在党的历史上的许多危急关头都为维护党的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党内生活中,他是维护党的团结的光辉典范。
第一,陈云对于确定毛泽东在第一代领导核心中的地位,维护党的团结有重要贡献。陈云很早就进入了党的高级领导层,他在长征和遵义会议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途中,许多红军指战员和党政干部,对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的怀疑和不满情绪日益加深,随着长征中红军的不断失利,这种不满情绪日益显著,到湘江战役之后达到顶点。当时党内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党的团结甚至是党的生存。在这种背景下,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陈云出席会议并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他和毛泽东、张闻天三人被指定为会议内容的主要传达者。他对维护党的团结和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起了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后,陈云担负起了寻找同共产国际联系的重任。1935年9月,陈云达到莫斯科,10月15日,他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干部系统阐述长征过程的最早报告。陈云所作的报告,使共产国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恢复了同中共中央中断的联系,对他们正确了解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富有实践经验的领袖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共中央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以及后来几年内获得共产国际的支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薄一波曾高度评价陈云这一贡献:“在遵义会议前后党和红军面临存亡绝续的紧急关头,陈云同志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四个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旗帜鲜明地支持毛主席的主张,会后又出色地完成了到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情况的任务,他为确立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薄一波:《我对陈云同志的思念》,《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第二,陈云同高饶反党集团的斗争,对维护党的团结的历史贡献。高饶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次严重的破坏党的团结的事件。高岗、饶漱石调到中央工作后,政治野心膨胀,秘密从事分裂党的活动。1953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高岗批评主持中财委工作的薄一波,明批薄一波,实攻刘少奇。这种情况下,按照毛泽东的安排,陈云、邓小平被“搬兵”参加会议。针对财经会议上有人说中财委存在着两条路线,陈云指出:“同志们提出中财委内部是否有两条路线的问题。我以为在工作上个别不同意见不能说没有;这些意见也不能说我件件对,一波件件不对。我不能说有两条路线,也不能冒充我是正确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陈云等人的发言改变了会议的气氛,他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扭转了会议方向。
会后,高岗继续在党内从事分裂活动。10月初至11月初,他南下华东、中南,大肆散布 “军党论”,进行分裂党的活动。他还企图拉拢陈云、邓小平一起拱倒刘少奇。陈云叙述了这件事:“毛泽东同志提出他退居第二线的时候,这个时候,高岗匆匆忙忙来找我,他估计党的书记处对党的总书记或副主席的人选就会讨论,他估计少奇同志可能被任总书记或者副主席,因此高岗提出他要任副主席。为了找个陪客,他对我说:‘多搞几个副主席,你也搞一个,我也搞一个。’这件事情是最本质地暴露了高岗反对少奇同志的目的。我向中央揭发了高岗的阴谋。”陈云在中共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记录(1955年3月28日),转引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85页。12月中旬,陈云根据毛泽东的安排,沿着高岗南下路线,代表中央向高岗游说过的干部打招呼, 要求他们不要上高岗的当。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同高饶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陈云在会上发言。高饶事件中,陈云党性坚定,为维护党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文革”结束后,陈云为结束“文革”混乱局面和维护毛泽东历史地位从而维护党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革”结束后,如何对待“文革”中犯错误同志成为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内容,陈云提出“除了对于若干阴谋野心家必须另行处理以外,对于其他有牵连的人,必须以政治斗争的办法来处理。对于这场政治斗争,不能从局部角度、暂时的观点来处理,必须从全局观点、以党的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来处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中纪委成立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陈云领导下,集中精力开展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
“文革”结束后,党内思想混乱,全面科学评价毛泽东成为维护党的团结的当务之急,陈云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上。按照邓小平的意见,《决议》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陈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使大家通过阅读《决议》很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就需要写上党成立以来六十年中间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因此,建议增加回顾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段落。”《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陈云的建议对《决议》起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议》公布后有效地起到了消除党内思想混乱和维护党的团结的作用。
可见,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每当党遇到分裂威胁的时候,陈云都坚定地站在党中央周围,为维护党的团结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充分体现了陈云对于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和责任感。
四、经验启示
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陈云维护党的团结的贡献,对于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全面推进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陈云维护党的团结的出发点和实质所在。陈云认为,“我党是以彻底解放中国无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全中华民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职志的政党,因此,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员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党员的利益同民族的、人民的和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每个党员必须对于民族、对于革命、对于本阶级、对于党,表示无限的忠诚,把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革命的、本阶级的和党的利益。”《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139页。所以,同党的利益相比,个人必须服从党的利益。
第二,重视干部培养,强调对领导干部进行维护党的团结的教育。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对此,陈云认为:“这些话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党的一切决议和政策,都要通过干部去实现。党的干部不同于一般党员,是党的骨干。干部在党的组织中占重要地位。党看重干部的作用,认为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我们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胜利。”《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正是认识到了干部在革命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党的事业的长远利益出发,陈云强调维护党的团结必须加强干部教育。
第三,注重制度建设,从组织制度上维护党的团结。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陈云从延安时期起就提倡在党内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纪律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同时,他又强调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章规定的原则。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照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
总之,陈云关于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他为维护党的团结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的贡献对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维护党的团结的个人风范更是值得敬仰与学习。胡锦涛《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陈云同志具有坚强的党性,坚持原则,光明磊落,不居功,不自恃,始终能够摆正个人和党的位置。陈云同志在自己的革命生涯中也遇到过曲折,但他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团结,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消沉退避。”《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这是对陈云的高度评价,从中体现了他在维护党的团结上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