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论陈云的群众观与建设和谐的党群关系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石善涛    来源:《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作为我们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不但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财经工作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而且对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云的群众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作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陈云群众思想的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立党理论基点和建党的根本路线,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都有过精辟的论述。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陈云认为,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陈云的群众观体现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贯群众路线。分析陈云的群众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一切为了群众。秉承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把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陈云同志的群众观的根本观点。1939年5月,陈云就指出:“我党是以彻底解放中国无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全中华民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职志的政党”,“党不仅要求每个党员懂得这一条,特别是要求每个党员能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的每个具体问题上,坚决地毫不疑惑动摇地执行这一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陈云把这一条看作是衡量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并对此反复地进行了阐述。陈云还告诫全党“我们要在老百姓面前,负起责任,如果不是这样做,便没有尽到责任。人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可以考验谁是优秀子孙,谁是不肖子孙。”《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他认为,能否为人民尽职尽责,是检验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志。从陈云这些论述来看,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一般作风问题,而首先是共产党员的根本立场问题。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陈云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他说,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这些小事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如果党对关系到群众利益的事情漠然视之,群众就会产生离心力,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如果党注意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受到群众的拥护,党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他指出:“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日常问题愈解决得好,支部及党员在群众中愈受拥护,则一切动员工作也就愈能顺利完成。”《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这对执政党来说,尤为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党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从而自觉地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对于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陈云认为首先党应成为领导群众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奋斗的核心,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党的经常议事日程。要把积极改善群众生活作为党的首要任务,因为他清楚群众生活的提高即意味着党在人们心目中威望和地位的提高。陈云认为人民生活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直接关系到政权稳定和事业发展。他曾说过,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对于吃、穿、用、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1959年暂时困难时期,他认为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陈云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陈云仍然抱定这个初衷:“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基于经济建设必须提高人民生活的思想,陈云在领导全国的经济工作中,在研制经济发展战略时,尽力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着想。他要求经济工作者应当有全面、政治、群众、生产四种观念。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要把人民生活的稳定、市场物价的稳定、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联系起来,只有人民稳定了,社会才能稳定。

  2一切依靠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陈云一贯非常重视发动群众的工作,他曾多次强调“共产党要处处依靠群众”,把发动群众看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是一切工作的根本。1946年7月,他曾深刻指出:“要站住脚,就得有群众。没有群众,地方虽大,离敌很远,也站不住;有了群众,地方虽小,离敌很近,可以站住。”“有了群众,一切好办,可以有军队,清除土匪,经费供给也有来源。”《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这些论述中,陈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这就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首先,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陈云指出,共产党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而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是否正确的标准。陈云反复强调:政策正确,群众拥护;政策不正确,群众就不满。因此,党的干部要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然后才能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制定政策。这样的政策,才能反映群众的愿望,符合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其次,党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都要依靠广大群众的直接拥护和坚持不懈的斗争才能实现。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夺取政权的道路,即通过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这个革命斗争过程中,军队的来源和供给要依靠人民,根据地的建设要依靠人民,艰苦的战争环境“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补充,而这些补充只能依靠民众。”《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要发动群众,来增加我们的力量。发动群众,我们必胜。所以,陈云总结说:“历来的经验证明,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

  3在如何看待党的利益和解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陈云认为,首先党员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是相统一的。陈云指出,“我党是以彻底解放中国无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全中华民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职志的政党,因此,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员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党员的利益同民族的、人民的和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共产党和她的党员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的个人利益。其次,必须摆正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陈云在党的“七大”上讲到,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个人应该怎样认识取得成绩的原因呢?“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这个顺序是不能倒转的。再次,党员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陈云指出,在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每个党员必须依靠他对革命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决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的和党的利益。”能否做到这点,关系着党同群众的联系,因为“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 最后,党应成为领导群众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奋斗的核心。党的一项经常议事日程,应该是研究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情绪如何,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如何解决,都是党组织“应该严重注意的”。

  4陈云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学会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他多次强调:“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只有收集了群众的意见,才能作出很好的决定,否则是不可能的。陈云主张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方法。他始终认为,工作方法不能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但是,有一点是确定不移,到处适用的,这就是: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寻找”《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科学的方法,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学会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对于掌握政权的工人阶级政党显得特别重要。陈云认为,首先,处在执政地位的党容易脱离群众,从而满足于一般化的领导,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瞎指挥。他指出:“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群众就会把我们看成强迫摊派的命令机关”《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其次,工人阶级政党从领导革命到组织建设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只能坚持向实际学习,向群众请教,舍此别无出路。1939年,他就指出:“共产党员要领导群众,就必须首先向群众学习。‘三个臭皮匠,凑成个诸葛亮’。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1948年,陈云开始担负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工作,他恳切地向来自祖国各地的工人代表讲:“我们解放区的同志只会当政治家,军事家,还不是企业家。我们干革命是内行,但办工厂是外行,这就需要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就是要发挥大家的智慧,靠全体职工办好工厂,有事情大家一起讨论商量,他懂一点,你懂一点,几点合起来就可找到比较合适的办法。”《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页。他认为在领导企业中的群众路线就是实行企业的民主化。具体办法是,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和职员代表参加;组织工厂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生产计划,对干部实行监督,申诉各种群众要求;发挥生产小组会的作用有意见大家讨论等等

  5在评价干部好坏的标准问题上,陈云认为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评价干部和工作好坏的重要尺度。他在担任党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曾多次强调,群众工作的好坏,人民群众的态度,是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是考验谁是优秀子孙、谁是不肖子孙,谁是好党员、谁是混进党来的坏人的重要标准,是清洗党内坏分子的客观基础,是衡量支部工作好坏、党组织巩固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他在考虑和选拔干部时,特别重视考察被选拔对象与群众联系的密切程度,并多次强调“与群众有密切联系”是选拔干部和考察党员的极其重要的条件之一。他说:“对一个人,如果群众普遍认为是好的,便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多数群众不赞成,这样的人就不具备当干部的条件。在陈云看来,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是这样,评价某项工作也是如此。他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凡是对群众、对革命有用的工作,都同样有价值,做好了都同样有功劳。”否则,是没有价值的,毫无意义的。

  6在党风建设和党群关系上,陈云认为,党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对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党生存发展和实现党的纲领、路线的关键所在。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接受人民监督,听取群众意见消除腐败,密切党群关系。他认为,人民群众离不开党,党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党群关系体现了党风,而党风的实质是党群关系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一条,密切党群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坚定地向着宏伟目标胜利前进。陈云认为,我们党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缺点和错误。对工作中的错误,应该欢迎群众多提意见。群众对我们多指责,可以使我们不脱离群众。如果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只讲好处,有缺点不讲,那就对我们的事业很不利。“共产党员要加强修养,养成耐心听取不同意见的良好习惯”,“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只有根据群众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因此,每个党员,每个党组织,都应该“诚恳虚心地接受监督。”陈云指出,只有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从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根除腐败,才能密切党群关系,才能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陈云的群众观对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启示

  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政治关系。党群关系能否和谐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甚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正因如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的党群关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能理顺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和行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凝聚全民族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从根本上讲,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好的。但当前党的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疏远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陈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群众观,无论对于探索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党群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陈云认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民群众至上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好人民的生活问题,才能保证党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只有群众问题解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群众也会积极、热情地来帮助党和政府工作,党群关系也会更为密切。相反,如果“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群众就会把我们看成强迫摊派的命令机关”,党群关系必然会不断恶化。因此,党在全国执政之后,陈云更加强调党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切工作都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

  2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是党群关系和谐的组织保障。“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都要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1939年,他在《党的支部》、《巩固和加强群众工作》等文中深刻论述了如何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的问题,主要的观点包括:第一,做好支部创建工作。为了便于联系群众,应该按生产单位组织支部,而且支部的人数不应过多,应该短小精悍。第二,支部内部必须贯彻民主的工作作风。“支部要保证自己对于群众团体的领导完全正确,就必须在支部会议上经常讨论群众团体中党的工作,及时审查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党员执行支部的决定是否正确,以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第三,上级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培养支部干部。比如,“在政治上工作上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开展工作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要尽可能举办支部干部的临时训练班,或者经常地进行个别谈话”。第四,把支部在周围群众中间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3加强党风建设,是党群关系和谐的关键。陈云认为,“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前,在敌人统治下的地下党,那时作一个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在苏区的党和解放区的党,大家忙于打仗和支援战争,另外也没有什么物质可以享受。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多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因而,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反腐倡廉抓党风是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陈云还提出了反腐败、正党风的具体办法: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的素质;二是要严肃党纪、政纪。无论谁违反了党纪、政纪,都要严肃处理;违反法律的,都要依法惩治。三是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中央及地方纪检机关的监督作用。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群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执政党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制定符合群众利益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收集了群众的意见,才能作实需要,就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且,“所谓调查研究,不是在领导干部的范围内,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最基层的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这为密切党群关系、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提供了保证。”为此,陈云要求党的干部要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然后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制定政策,这样的政策,才能反映群众的愿望,符合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陈云一直是奉行调查研究的典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