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晚年的党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李正华    来源:《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风建设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是陈云晚年在党建方面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他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也依旧是搞好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一、党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在延安时期就做过党的组织工作的陈云,深知党风建设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风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针对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提出的要求,1979年1月,陈云将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基本任务。1980年11月,他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他认为,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会严重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对党风建设,陈云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第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必须毫不动摇。改革开放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内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滋生和蔓延,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威信,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的声誉,引起了党内外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陈云提出抓党风建设,首先要在全党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不能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1989年后,正是陈云强调的这个常识问题,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人置之脑后,结果是党败、国破、家亡。教训惨痛,发人深省。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陈云提倡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强调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步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并对此作了理论阐述。他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党和国家要避免大的错误,要兴旺发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提高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认为:要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民主,才能集中。”《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发扬民主就是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要鼓励党内的同志按照组织原则和程序提出不同意见,谁是谁非,要严格按照集体生活的原则,开诚布公,以诚相见,正面地坦率地讲出来。要对压制不同意见的现象提出严肃批评。要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只有这样,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和兴旺发达。

  第三,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端正党风的表率。陈云认为,党风的好坏决定社会风气的好坏,而好的党风又决定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只有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陈云强调:“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端正党风的表率。做表率要首先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的各位同志做起。1986年1月,他明确要求北京的党、政、军机关,要在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中做出表率。

  第四,对党内腐败现象必须一抓到底。陈云主张要严惩腐败分子,他多次强调,如果全党不对腐败现象引起注意,不严惩腐败,就会使党失去民心。如何消除腐败现象呢?陈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要对以权谋私的干部绳之以法。陈云明确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274页。他要求中纪委对党内腐败现象“全力以赴”,“抓到底”。对触犯党纪国法的党员,进行严肃地惩处。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原则和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

  二、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高级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培养造就接班人,成为党的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干部队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1979年3月25日,陈云就提出要提拔四五十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做“后排议员”。1981年春,他又指出建立第一、二、三梯队,使党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一项战略任务。1981年,他曾两次重点阐述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陈云提出并论证了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的重大命题,对为什么要成千上万提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如何按干部“四化”方针提拔干部,以及应该采取的重要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第一,要成千上万,注意五湖四海。陈云认为,党的干部队伍如不能保持梯形结构,改变青黄不接的局面,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每个同志,尤其是每个老同志,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把它当作第一位的任务来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大”《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他多次强调:“提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提拔使用干部要注意五湖四海。德才兼备,五湖四海,这是我们提拔干部的大方针。《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他指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领导班子中退出的大批老干部的工作都能有人接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以便把班交给切实可靠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大革命’中提拔起来的那些兴风作浪分子在今后闹不起大乱子。”《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在不到4年时间中,全国共提拔了5万名年轻干部进县以上领导班子。1983年始,只用2年多时间,全国就建立了一支省部级1000多人,地厅级2万多人,县处级14万多人的后备干部队伍,初步改变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

  第二,德才兼备德为先。陈云高度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既看重干部的才,更看重干部的德。他特别强调选拔干部的政治思想标准,强调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提拔那些敢于同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人。他说:“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有才缺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1981年,他明确指出,绝不能提拔“文革”期间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1982年,他又提出,除了前述的“三种人”不能提拔之外,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路线、在经济领域内和其他方面严重违法乱纪的“两种人”,也不能提拔。

  第三,要选拔也要培养。陈云十分重视中青年干部的培养,为了搞好中青年干部的选拔,陈云建议中共中央组织部成立青年干部局和技术干部局,指示要把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作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设立一些职务让青年干部在实践中锻炼,要大力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为了让青年干部健康成长,陈云要求老同志要对青年干部搞好“传帮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要将青年干部“扶上马,送一程”,要允许青年干部在工作中犯错误。1983年2月25日,陈云专门致信中共中央党校负责人,希望着重讨论和解决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问题,并认为这是党校的迫切任务。

  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是当时中共中央培养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举措。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有人提出要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这一主张立即得到陈云的复议,他认为重新设立书记处有如下三点好处:“可以使中央常委摆脱日常小事,更集中精力于国家大事”;可以减轻年迈同志的工作;也可以避免中央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1979年10月,陈云与邓小平就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交换意见时,又说:这是“为了党的利益”,“如果组织上不采取这样的步骤,我们的工作搞不动”。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了重新成立中央书记处的决议。陈云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有利于培养党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成员,便于培养党的接班人。这个问题之所以“非常紧迫,非常必要”,一是因为身负领导重任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年事已高,却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急需中青年领导干部接替他们担负重任,以利于老同志集中精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国内外重大问题。二是为了反对某些人制造新的个人崇拜,真正实行党中央集体领导,从组织上保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三是鉴于我们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痛苦的教训”,出于“党的交班和接班”问题的考虑。陈云认为,中央书记处工作范围,是要管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工作、是个工作班子。其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在各级领导部门中提拔培养合格的年轻干部。

  第四,学好哲学对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十分重要。陈云认为,要把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对头。对如何做到思想方法对头这一问题,陈云特别了强调两点:一是要注意学习。他反复倡导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特别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1981年3月24日,他“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也要学点历史”《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陈云反复强调这一点,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经过对现实的观察与分析,以及总结长期以来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后得出的结论,是他认为最应该首先解决的大问题。二是要掌握和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陈云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人谈话,指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著名的15个字,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化。这15个字,既是他自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近半个世纪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他本人在历次风浪中始终能保持认识比较全面、比较正确,少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的法宝。

  三、陈云晚年党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云晚年的党建思想从事关改革开放事业成败、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着力回答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面临的新问题,侧重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原理通俗化、具体化,深刻阐述了党风建设和接班人培养这两大具有战略性的问题,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壮大党的组织,保证党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有利于坚定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质的灵魂。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概括的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因此,号召建设学习型政党。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关系。应当说,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意识到党的一切事业、自己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怀疑或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严峻考验而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党内也确实还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而腐化变质,其中不少人还陷入严重犯罪的深渊,为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欲望而不择手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胸无大志,只图眼前实惠。“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说到底是“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因此,我们应当从陈云重视学习、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等党建思想中吸取营养,加强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使广大党员、干部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统一起来,既不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脚踏实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第二,有利于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本准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但是,当今有不少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薄,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心一意“为人民币服务”,对人民的呼声置若罔闻,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不惜直接去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一些领导干部不懈追求的是个人的名利地位,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至于那些胆大妄为的腐败分子,更是将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这样的党员干部虽是少数,但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导致了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恶化。为此,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告诫全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又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列为六十年来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之一。陈云关于党风问题的论述的核心,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等等思想,对于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陈云晚年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对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党面临的任务和干部队伍的现状,要求我们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同时,对干部的德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具体的。看干部的德,重点要看其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陈云晚年的党建思想还启示我们,在选拔培养教育干部过程中,既要注重个人的素质,又要重视干部群体结构;既要注重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又要重视理论素养;既要关注政治态度、工作成绩,更要重视发展潜力和优势;既要注重全面考察,又要不求全责备,要看主流、本质、看发展。既要重视选拔,更要重视培养。要大胆提拔,放手使用年轻干部。摒弃重资历不重能力的现象,反对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中,片面拿经验多寡作标准的倾向。干部的选拔、教育和培养工作要长期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些思想,对于党的队伍的纯洁和壮大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列举了党内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六个方面表现六个方面表现具体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都涉及陈云晚年特别关注的党风和接班人培养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准确地把握、深刻地理解陈云晚年的党建思想,认真吸取陈云在新时期党的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等变化,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