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与建国初期的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姚力    来源:《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尽管社会建设作为中央提出的新概念时间不长,但回首新中国60多年的历程,社会建设的实践一直在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建设的任务、措施和目标又有所差异。建国初期,陈云作为国家经济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做了很多有关社会建设的工作,把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重新加以提炼和分析,对于深度认识和评价国史、顺利推进当前社会建设任务和拓展陈云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一、建国初期社会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年的战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使中国社会支离破碎、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极度贫困,各种社会毒瘤和丑恶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建国后党带领人民群众,利用3年时间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医治战争的创伤,彻底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方面建章立制,传播新思想、树立新风尚,把一个满目疮痍的旧社会改造成了欣欣向荣的新社会。

  1剿匪反霸,维护社会稳定。旧中国土匪猖獗、恶霸横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民党溃退时,在大陆留下了几百万的残余武装、散兵游勇和特务分子,他们隐匿各处成为新的匪患。以福建省为例,解放军进入福建时,全省有国民党遗留的政治土匪、土豪恶霸的土匪武装、长期盘踞的惯匪,共计240多股、7万之众。林辉:《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剿匪斗争研究》,《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他们烧杀抢掠、欺压人民、企图颠覆新生的政权。人民解放军先后有41个军140多个师,大约150万人的兵力参加了剿灭土匪的斗争。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地方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主力部队,追逃散匪、开展联防。到1952年底,剿匪任务基本完成。流氓、地痞、恶霸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另一大祸害,他们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之深恶痛绝。旧中国,北京有“东霸天”、“南霸天”、“西霸天”、“北霸天”,上海有以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为代表的帮会头子,有数十万帮会成员。1950年,党中央、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连续下达镇压反革命的指示,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重点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等五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反革命。历时3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给反动残余势力“以毁灭性的打击”罗瑞卿:《三年来镇压反革命工作的伟大成就》,《人民日报》1952年9月29日。,恶霸分子被绳之以法,全国各地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社会秩序井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人民群众享受到了难得的太平日子。

  2恢复生产、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新中国建立前夕,经济凋敝,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工人大批失业,人民生活愈加困苦。1948年天津工厂70%倒闭;青岛民营工厂700家,全部歇业;四川参加生产联合会的1200家企业,歇业的达80%以上。张仁善:《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1949年,全国城镇失业人口达4742万人,失业率高达236%。《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此外,广大农村出现了4000万灾民,他们四处逃荒,很多人涌向城市,生活十分窘迫。城镇中大批知识分子也在社会动荡中难谋一职,很多学生毕业即失业。在国家经济风雨飘摇之时,投机资本借机兴风作浪,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物价上涨风潮。在中财委的领导下,通过严厉制裁破坏金融的首要分子,调集、掌握主要物资,集中进行抛售,以及加强市场管理等有力措施,将自1937起就肆虐不止的通货膨胀问题彻底解决。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全国有220多万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重新就业。《人民日报》1952年11月13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3荡涤污泥浊水,培育健康的社会环境。建国伊始,党和人民政府就对烟、赌、毒等残害人民群众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49年底北京率先封闭妓院、取缔娼妓制度。北京市公安局在民政局、妇联、卫生局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一夜之间将全市尚存的224家妓院全部封闭,将424名妓院老板、领家集中审查处理,1268名妓女被安置在生产教养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封闭妓院的工作经验总结》(1950年1月),《党的文献》1996年第4期。继北京的行动后,上海、天津、沈阳等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3年多时间里,先后查封妓院8400多所,彻底清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被西方社会视为无法医治的社会痼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2万余名妓女,《当代中国的民政》(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在生产教养院里获得新生。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严禁烟毒的通令》,宣布“从禁令颁布之日起,全国各地不许再有贩运制造及售卖烟土毒品情事,犯者不论何人,除没收其烟土毒品外,还须从严治罪。”《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禁令》(195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1950年2月25日。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了禁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禁绝种植、制造、贩运、吸食的禁烟禁毒运动。到1953年底,全国吸食鸦片者已陆续戒绝,鸦片烟毒被彻底消灭,实现了林则徐无法实现的夙愿。在封闭妓院、禁绝毒品的同时,公安机关相继发布禁止赌博的通告,开展了全面、反复查禁聚众赌博的运动。一个个赌窟被捣毁,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赌徒重新做人。这一系列改革运动,改变了社会面貌,振奋了民族精神。

  4移风易俗,树立平等、互助、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新风。当人民政权在全国建立、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之后,社会文化和道德风尚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1950年5月1日,《婚姻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基本法颁布实施。使几千年来饱受包办婚姻折磨,三从四德束缚的妇女获得了解放,也拉开了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序幕。伴随土地所有制改造运动的扩大与深入,全国范围内的宗族制度崩溃瓦解。新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是男是女,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上自国家领袖下至普通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在乡村,经过土改、互助组、合作社,农民从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到集体劳动、共同生产,翻身的喜悦洋溢心头。他们中间互帮互助之风日盛,自私狭隘之气渐淡,对共产党的感激,对新中国的热爱达到了顶点。在城市,经过企业民主改革、公私合营,工人阶级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主人。他们冲破过去因封建帮会和地域观念所造成的隔阂,增进了团结与合作。争创劳动模范,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想法成为每一位职工的精神支柱。广大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运动,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方向,思想觉悟有了极大提高。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中的先进文化与进步思想迅速在全社会推广,诚实待人、勤奋工作的新风尚和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逐步形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除了上述四项最为突出的社会建设成就之外,教育、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灾害救助等社会制度先后确立,尽管它们水平不高、不够完善,成效显现还比较缓慢,但因其首创和奠基之功,而在新中国社会建设史上涂抹了重重一笔。此时,社会建设是融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之中的。陈云作为执掌国家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他不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大问题,而且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他的经济思想中包含了很多社会建设的主张,他的经济工作实践中汇聚了很多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成就。

  二、陈云领导社会建设的主要作为

  控制局势、安抚民心。1948年冬沈阳解放,陈云受命担任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肩负起接管沈阳的重任,他与东北干部和群众一起,创造了“沈阳经验”,成为后来党接管大城市的模板。在接管沈阳的宝贵经验中,稳定社会、安抚民心是卓有成效的做法和主张,也是解放军进城后面临的最关键的社会问题。为此,军管会在从哈尔滨南下前就确定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办法,以确保移交工作平稳进行,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混乱。为了稳定局势,陈云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十分重视,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沈阳解放第二天,市内就恢复了电力供应,通水、通电;第三天,《沈阳时报》发行,新华广播开始播放,及时宣传党的接管政策和新闻,同时还有适合群众口味的娱乐、广告等内容,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第五天,普遍下发生活维持费,保证工人、职员、技师的工资;一周后,凡能开市的买卖,均已开市,生活物资丰富,价格平稳,59所学校全部复课。在沈阳工作期间,陈云多次深入厂矿和工人中间,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传递党的关怀。沈阳解放后顺利、高效的接收工作和安定的社会秩序,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钦佩和拥护。接管沈阳的经验在此后接收华东等地城市中被广泛使用,保证了解放军顺利进城,并实施对城市的有力管理,促进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

  平抑物价、缓解矛盾。控制物价、保障人民生活,是社会建设中的大问题,而在建国前夕它更是党能不能掌握住国家政权的主要考验。陈云到中财委一上任,面对的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多年来国民党遗留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因此,研究物价问题也成为中财委建立初期会议的主题。1949年6月陈云坐镇北京,与上海金融投机资本展开了“银元之战”,打掉了投机分子的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使人民币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随着金融市场秩序的整顿,物价趋于平稳。然而之后不久,投机资本卷土重来,以米价带头,纱布跟进,造成上海等江南大城市物价全面上涨。陈云亲临上海指挥,利用掌握重要物资,控制市场的经济手段,取得了“米棉之战”的胜利。此后陈云对通货膨胀问题依然穷追不舍,在几次较量之后,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飞涨问题终于被制服。毛泽东对此高度评价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朱佳木、迟爱萍、赵士刚:《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正是因为平抑物价,才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安稳,带来整个社会的稳定。

  调运粮食、救济灾民。1949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之时,各种自然灾荒频频发生,尤以水灾为重,波及地区十分广泛。“全国合计,受灾不同的农田一亿二千七百九十五万亩,灾民共约四千万人。”《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全国无吃缺吃的有七八百万人。1950年初,粮食供应不足和春荒现象愈发严峻。为了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陈云积极想办法,统筹全国的粮食储备,适时向灾区发放救济粮。在政务院讨论救灾问题时,陈云发言指出:“必须把大批粮食掌握在国家手中,才能机动使用,否则会陷于被动。”《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为了能顺利、及时调运粮食,他还提出修筑铁路的办法。3月5日,他与薄一波致电中央局、分局和各省市委,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春夏是否会发生严重饥荒以及怎样渡过的问题,比较1931年水灾的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积极的回答,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平复了人们恐慌、悲观的心理。在中财委的统一协调下,中央人民政府以救济粮、水利工赈粮、农贷粮、合作投资粮等八种形式,从东北等地向灾区调运粮食,到1950年9月,共拨出救济粮224200万斤,帮助灾民渡过了难关。

  解决就业、保障生活。陈云年少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对城市人民的失业之苦非常了解,把解决就业看成是民生问题的第一要务。他指出:“对于工人来说,在业无论如何苦,总比失业好。”《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在主持接管沈阳的工作中,他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一律留用旧人员,避免新增失业的发生。陈云对反失业治理,不仅看成是经济问题,更看成是党关怀群众、政府为民办事的政治问题。中央肯定了“沈阳经验”中“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的做法,并在平津战役后应用于全国大城市的管理中。为了尽快恢复经济,陈云坚决执行中央制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内外交流、城乡互助”,即“四面八方”的方针,利用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保障工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他针对上海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提出以工代赈、生产自救、专业训练、遣返回乡等办法,尽可能地安排失业人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于失业职工的生活困难,他积极倡导举办失业救济,通过拨付救济粮、救济金,暂时缓解人民的生活危机。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失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三、历史的借鉴与发展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生的政权,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云对社会建设的种种努力,针对的正是这样的时代重托。因此,他才把稳定局势、平抑物价、救济灾民、解决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应用于解决社会的突出矛盾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就。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作为新时代的新任务,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定位和表述。尽管60年的时间跨度,今非昔比,但社会建设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建国初期被有效实践,对当前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人民群众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然而自近代“千年仅见的变局”开始,和谐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新中国建立时,社会危机四伏,人民生活难以为继。医治战争的创伤,重建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塑造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当时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也是他们兢兢业业奋斗的目标。陈云在1949年参加沈阳工人代表会议时说:“革命的目的是为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284页。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治理,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尽管在共和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曲折和失误,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党的十六大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接着又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这两大任务,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而核心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在其中获得的实惠也将越来越多。

  第二,社会建设的要害要抓住主要社会矛盾,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

  社会建设覆盖面宽、层次多、任务重,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务和主题又有所差异,因此要突出时代特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社会问题。建国初期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动荡、民生不稳。陈云从沈阳到北京,从接管城市到指挥经济工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把稳定看成是关系国家政权的政治问题。他处处提倡建设,尽量把政权更迭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紧紧抓住物价、就业、赈灾等主要社会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巨变,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社会主要矛盾早已摆脱战乱、温饱的困扰,但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矛盾、新问题,贫富差距、腐败滋生、诚信缺失等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近年来,各地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为社会建设敲醒了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分六个方面阐述了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途径。在困难和矛盾面前,要积极应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保护好人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第三,社会建设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但同时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等实体建设,也包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建设。社会建设能否搞好,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强盛,因此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建设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惟其如此,社会建设才能拥有强大的后盾,才能顺民心、合民意。以医疗保障制度为例,建国初期,我国先后确立了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用占世界2%的医疗卫生投入解决了22%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它的成功源自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也与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奉献密不可分。进入新世纪,“三险一助”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才刚刚建立,它需要政府在经费投入、制度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维护。实践证明,只有在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下,社会建设才能走向成功。

    1. 试论陈云与社会建设有关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