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浅析陈云的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曹光章    来源:《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研究陈云道德观的意义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言行、品德和功绩在他生前的历史中形成,对他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则由其身后的历史来给出。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陈云百年诞辰之后,陈云的伟大历史功绩得到党和社会各界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陈云的大量文稿、讲话和谈话也集结成三卷本的《陈云文集》出版;与此同时,陈云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也在大量的回忆性、纪念性、学术性文章中充分展现出来,为那些以前对陈云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的人们所熟知。笔者就是这样一位此前不太了解陈云的人。在阅读了陈云的文选、文集,以及大量相关文章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点:一是陈云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建立了卓著的历史功绩;二是陈云的文章或讲话,始终都贯穿着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的思维风格,以及立足大局的战略眼光和着手细微的实践品格;三是陈云所具有的始终如一、赢得世人广泛赞誉的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风格。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属于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陈云的崇高道德品质举世公认,国内众多学者都对此作了充分论述。李君如:《论陈云人格》,《求是》2005年第13期;张启华:《学习陈云的优良品质与作风》,《经济日报》2005年6月13日;田居俭:《陈云的人格魅力》,《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林庭芳:《陈云的人格魅力》,《红旗文稿》2005年第11期;刘明钢:《陈云的道德风范》,《世纪桥》2002年第5期;侯波、程立涛:《陈云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贡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吴志菲:《红墙外的布衣陈云》,《中国民族报》2005年6月10日。2003年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大卫·贝奇曼著的《陈云》一书,也称“陈云是道德典范且为人正直”。足见,崇高的道德品质,是陈云这一历史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也是研究陈云的一个重要纬度。

  在历史上,能够建立卓越功勋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但是,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品德作为其政治生涯的基础,那么这样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就很容易沦为庸俗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陈云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只有在崇高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伟大的道德品质的指引和规范之下,陈云才成其为陈云,他的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才能成就造福人民的伟大历史功绩。陈云同志在选拔干部方面始终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原则,陈云本身就是这一原则之正确性的有力证明。因此,从陈云的道德品质这一纬度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陈云及其历史功绩。

  陈云的道德品质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陈云一生的革命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相关的文章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比如,心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坚持原则、坚持真理、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顾全大局、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本文无意具体地总结和论述陈云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这样做难免会重复已有的相关结论和论述。本文只是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总结出陈云道德价值观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征,以期深化对陈云道德品质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所启发和借鉴。更直接地来说,就是不仅要知道陈云有哪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思考陈云为什么能够具备这样的道德品质?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陈云的伟大人格和道德风范,才能对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更加深刻的启示。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靠简单地罗列陈云的道德品质,而是必须更深入地把握陈云道德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二、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道德主体意识

  道德主体意识是道德主体对于自我定位的意识,它回答的是“我”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与他人、社会是什么关系?“我”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有怎样的权力、责任和归宿?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一个人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回答,清晰的定位,才能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确定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的整个的道德观念和具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并获得不断发展。

  从道德主体的自我定位来看,陈云的道德价值观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道德价值观。陈云一生都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自觉。他在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就意识到“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是要干革命。”《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很显然,成家立业和干革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追求。前者考虑的是个人和家庭,后者考虑的则是劳苦大众、国家和民族。在艰苦而充满危险的战争年代,成家立业和干革命常常会发生严重冲突。那么,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这里就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非党员的本质区别。陈云在入党时就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他说:“做店员的人,有家庭负担的人,常常在每个重要关头,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有冲突时,要不止一次的在脑筋中思想上发生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克服,必须赖于革命理论与思想,去克服个人利益的思想。比如,当我在参加革命后,资本家威胁我时,我想到吃饭问题会发生危害,但立即又想到:怕什么?手足健全的人到处去得,可以到黄埔军校,可以卖大饼油条,只要立志革命,不怕没饭吃,归根到底,只有推翻现在社会制度以后,才大家有饭吃。”《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6页。1939年5月陈云发表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谈到共产党员的标准时,列出的第一条就是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使得陈云把一个“标准的共产党员”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追求和道德评价。根据陈云原秘书朱佳木的回忆,1982年有一封署名为“北京—市民”的信,称陈云为“标准共产党员”,陈云听后大笑。这是一向不喜欢听赞扬之辞的陈云唯一一次对别人的赞誉表示接受。朱佳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一生——我所了解的晚年陈云》,《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4页。从这里可以看出,“标准的共产党员”这个评价说到了他的心坎儿上,与他内心的追求和自我评价是一致的。否则,无法理解一向反对赞扬之辞的陈云为何单单对这个评价表示接受。

  道德说到底就是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道德主体的定位则清晰地表明道德主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倾向。共产党人的历史定位和使命,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434页。。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共产党人的现实的使命则是首先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上,共产党人都把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共产党人的历史定位和使命,决定着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所采取的必然是集体主义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正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

  陈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共产党人,把“标准的共产党员”看作是对自己的最恰当的、最高的评价。这反映在他的道德价值观上就是一种极其鲜明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陈云一生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几乎都可以由此得到说明。比如,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多次强调要采取集体主义的立场,终生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的成长过程,就是个人主义思想不断减少的过程。“党员与非党员的区别,就在于党员是为了党的利益、革命的利益。党龄愈长,个人主义思想就应愈少。”《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陈云欣赏在原则问题上“能顶”的干部,称赞这种人“头皮硬”,朱佳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一生——我所了解的晚年陈云》,《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9页。陈云本人无私无畏、坚持原则、维护真理的道德品质也为世人所称道。这样的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以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不移的立场和信仰作为支撑的。他的妻子于若木回忆说:“我与他风雨同舟几十载,其间有革命征途上的急流险滩,也有革命队伍内的风云变幻,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我从来没见他慌张过。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我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过来人。’ 如果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陈云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他一生能够建立卓越功勋和崇高威望的关键。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真正本色。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时时顾虑个人的利益和得失,那么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个人很难做到始终都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更不可能形成和发展出近乎完美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说,陈云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追求,都是以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主体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都可以从这一点上得到根本的说明和解释。

  三、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道德实践意识

  道德实践意识,是指道德主体将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贯彻到言行中去,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思维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道德主体特有的道德行为模式。现实的道德主体都是一个个的个人,个体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主体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行为模式。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的利益追求的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成员,也总是表现出相近相似的道德实践意识和道德行为模式。共产党作为一个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宗旨的政党组织,内在地要求所有的党员都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陈云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最重要的就在于他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为人民谋福利,始终一贯地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

  陈云反对抽象地谈为人民服务。他曾明确说,“不能抽象地谈论为社会服务。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技术是为资本家的利润服务的,只有在我们的人民共和国里,技术才能为绝大多数人服务。”《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陈云还有一句名言说,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正是陈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观的突出特点。这样的一种道德实践意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陈云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用更加浅显的语言深刻地阐明了这一道理,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页。在实际的财经工作中,陈云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在陈云看来,有利于人民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标准。1956年9月,他在八大上发言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4页。关于人民生活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陈云提出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观点。把“吃饭”摆在首位,足见陈云对人民生活需要的极端重视。

  陈云实践其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无论在工作中还是个人生活中,无论对上级还是下级,无论对同事、朋友还是家人,都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保持了道德主体的自我同一性。道德主体的自我同一性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格问题。就是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在整个的一生中,始终保持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共产党员的人格,就是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责任。陈云就一个是能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崇高人格的楷模。比如,他在处理事关金钱、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公私分明,严于律己。1972年10月,解放军总后勤部曾代为陈云做了一条棉被絮,陈云收到后写信给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令彬说,“我请你要有关单位让我对这条棉絮交钱,这样对你们对我都好。你帮助我解决了一条新棉絮,这是市场上买不到的,我已经很感谢总后了。我的每月收入可以付这条棉絮的钱,多少钱,送到哪里,请告诉我,以便送去。”《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散见在陈云的亲属、同事、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众多纪念陈云的文章中。陈云在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永葆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从而历史地形成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人格。这不但渗透在他的历史功勋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著述中,也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四、学习陈云,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陈云不但以其杰出的才能和卓绝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而且还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学习陈云的道德价值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回顾多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我们通过大力宣传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抓典型、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等途径,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在这些现象和问题面前,单纯地宣传和号召学习模范人物,已经比较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然而,深入思考和探索陈云道德价值观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征,对于如何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却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很好的启发意义。

  陈云的道德价值观就是共产主义的道德价值观,陈云的人格和道德风范为世人所景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这充分说明了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值得大力学习和弘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来说,在道德上必须体现先进性,必须体现共产主义道德的水平和要求。就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正如毛泽东所言,“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这样会影响全民族。”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邓小平也同样指出:“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党的作风和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始终是社会风气和群众思想道德的楷模,始终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想道德起着导向作用。抓住党风和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就等于抓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

  2009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人数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因此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陈云在1939年就强调党员要做群众模范,他说:“党的政治影响越是扩大,党的威信越是提高,则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对于我们党员的要求就越多越严。因为是共产党员,是群众所信仰的先进队伍中的一分子,群众就有特别的要求。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更加敬重我党。”《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如果7000多万党员干部都能做到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不仅整个党的作风和所有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将得到极大提高,并且能有力地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起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道德主体意识,这是陈云能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根本。因此,为了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长期不懈地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既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也不忘进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使全体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现实道路,共产主义则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和超越性。“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今天共产党员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必须树立起这种具有先进性和超越性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才有可能自觉地树立并认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观,才有可能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发挥先进性作用,从而带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陈云的道德价值观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道德价值观,反对空谈,重视实践,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一生的艰辛实践来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当然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应该进一步通过发展经济、改革和调整分配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道德才能在全社会广泛而稳固地建立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