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解放以后,土铁生产虽逐年有所回升,但仍无法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发展地方钢铁工业,以适应全省经济建设需要的决策。杭州半山钢铁厂即原杭州钢铁厂,今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筹备和建设的。
杭州半山钢铁厂,位于杭州北郊的半山(旧称皋亭山)。1956年9月开始筹备,1957年4月开始建设。1958年2月和5月,先后炼出第一炉铁和第一炉钢。1958年7月,改名为杭州半山钢铁厂。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大跃进”的高潮出现后,半山钢铁厂许多工程项目,不分轻重缓急一齐上马,各工地之间,出现了相互争劳力、争材料的现象,分兵把口,互打消耗战。建筑材料不足,就以低级的代用,有些工程由于急于求成,忽视了质量,甚至造成恶性事故。11月发生在合金钢车间的倒塌事故就是其中一例。
11月13日,就在《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大跃进”口号一周年的日子里,杭州半山钢铁厂合金钢车间发生倒塌事故。当时该车间为了力争在11月20日前竣工,车间里有93名工人在紧张忙碌,其中屋面上42名工人在紧张地粉刷,车间里39名土建工在起劲地挖炉坑,12人在化石灰。9时40分左右,“轰隆”一声天塌般的巨响,正在紧张施工的南端8间屋架如同“多米诺”骨牌,从南到北,瞬间全部倒塌,造成死亡18人、伤19人的重大恶性事故。这是浙江解放后工业建设中前所未有的一次重大事故。
二
事故发生以后,浙江省、杭州市迅速行动,开展了应急处理工作。
1迅速组织,抓紧抢救。
事故发生后,主持省委常务工作的书记处书记霍士廉、副省长吴宪等亲赴现场察看,了解情况,部署善后工作,并由省、市有关厅局组成工作组前往现场研究事故,处理善后事宜。半山钢铁厂领导分成基本建设、善后工作、生产三条战线,采取措施、指定专人负责,配合工作组,分头进行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事故发生当晚,霍士廉还签发了向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特急电报,对事故情况进行了汇报。
事故发生后,杭州市动员可能动员的车辆运送伤员,进行现场抢救,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在伤员送到医院后,又组织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的医疗力量,全力以赴,进行紧急治疗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努力挽救生命,减少损失,每一个伤员都配有专人,负责护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2组织慰问,做好善后。
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即14日下午,副省长吴宪即带领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到医院深入病房对伤员都进行亲切的慰问,使伤员精神上受到很大安慰,甚至连伤员家属亦深受感动,他们反映:“工作中负了点伤,省长、厅长、厂长、经理、党委书记、职工代表,甚至中央的负责同志(中央建筑工程部的两位局长)都带着礼物来院看望,真不知叫人怎样感激是好。”他们表示:伤愈后一定要重返前线,继续为祖国的钢铁工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记录稿)》,建筑工程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现场会议文件。同时,省委组织有关单位每天进行慰问,组织职工轮流慰问。这样,慰问感动了伤员,伤员的言行又教育了职工代表;职工去慰问时,带去了小组的情绪和保证,回来时又带来了伤员的积极情绪。这种群众性的互相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互相影响和鼓舞作用。
在抢救工作之后,就要做好死者丧葬和家属的抚恤工作。省委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统一安排,妥善处理。在事故发生的当天夜里,牺牲同志的遗体就被移送殡仪馆,对伤口进行洗涤和整补,换上葬衣,停放灵堂,然后根据家属意见处理。同时,省妇联派出20多位妇女干部负责招待死难同志的家属,进行劝解、安慰和思想教育工作。待安葬抚恤等工作就绪,家属基本满意以后,即在半山钢铁厂工地举行千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省、市、军区、各机关和厂里各车间、各工地都送了花圈和挽联,会上除介绍事故经过和善后处理工作的情况以外,还宣布死难同志为烈士,家属作为烈士家属。会议开得很隆重,灵堂气氛庄严肃穆,使参加会议的职工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3说服教育,稳定人心。
由于这次事故发生的突然,伤亡损失较大,因此,事故发生后在全厂和施工单位的广大职工中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和混乱。“当时有四五天时间,群众思想相当混乱,生产工人怕进车间,建筑工人怕其他厂房倒塌,有的人怕宿舍不稳固,少数人则处于草木皆兵状态;干部,特别是技术干部主要怕负责任”。《接收半钢炼钢车间基建事故的经验教训,争取基本建设更大的跃进(记录稿)》(1958年11月27日)。
为稳定人心,消除消极情绪,在事故发生的当晚,现场抢救工作结束以后,半钢各车间、各工区都连夜分批召开了三班工人会议,介绍抢救工作经过和伤亡的真实情况,表示查明事实真相接受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再发生类似事故的决心,号召工人保持镇静,安心生产。这就澄清了各种不真实的传说,初步稳定了人心。同时,发动群众检查进度、质量和安全工作,通过检查,更有力地稳定了职工情绪。14日下午,厂党委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了解全厂职工思想情况,认为必须集中力量对全厂职工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并对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做了具体研究。从14日开始,全厂普遍召开干部和群众会议,进行说服教育,做好稳定人心的工作。
追悼大会后,全厂又以此为契机,大规模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厂党委决定将追悼大会的灵堂保留三天,组织各车间、各工地没有参加追悼的同志,由领导干部带队,一个不漏地到灵堂吊唁,举行简单的悼念仪式。这样做,起到了良好作用。
随着思想情绪的稳定,许多职工在实际行动上也有很大的转变。如铸造车间工地上原来怕出事故,不敢进入厂房施工的工人,在听了追悼大会的传达后,第二天不到上班的时候就全部进入厂房提前干活;烧结车间原来因为害怕要请假回农村的工人,纷纷抽回请假报告,并放弃中午休息时间,主动加班干活。许多生产小组都纷纷自动集会、宣誓、写大字报,表示“在社会主义的钢铁工业建设中,决不畏难,贪生怕死,愿意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记录稿)》,建筑工程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现场会议文件。
4端正态度,查找原因。
合金钢车间由省工业设计院承担土建设计,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建筑,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承担设备安装。事故发生后,多数领导干部是严肃认真的,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技术人员怕负责任,因此互相推托。这样就造成了有事故而无原因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省委基本建设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几次领导干部座谈会,说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付了这样大的学费,就要端正态度,弄清真相,认真地正确地接受教训,在统一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各单位党委又以整风的精神分别做了检查,批判了怕负责任、怕受处分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参见中共浙江省委基本建设委员会:《半山钢铁厂炼钢车间厂房倒塌事故的初步总结(初稿)》,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秘书处印,1958年12月23日。经过这样的说服教育,原来互相推责任的人员,主动从主观上检查了这次事故中应负的责任。安装公司的起重工小组和接卸施工程队,还主动在一起召开了团结会,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团结。
合金钢厂房倒塌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省委基本建设委员会事后分析,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大型工程建设缺乏知识和经验,设计、施工工作尚未完成由民用建筑到工业建设的转变,因此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从上至下都着重地抓建设进度,对质量与安全注意很少,在设计施工和建筑材料生产单位则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忽视质量,片面追求进度的现象。在设计和施工中坚持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不够。工业设计工作还没有脱离‘抄’和‘套’的阶段,设计人员很少深入现场,依靠群众修改设计;施工单位没有认真发动群众,把提高质量和保证安全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甚至对群众提出的提高质量的建议或批评也未重视与采纳,因此保证质量和安全生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共浙江省委基本建设委员会:《半山钢铁厂炼钢车间厂房倒塌事故的初步总结(初稿)》,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秘书处印,1958年12月23日。。1958年11月25日半山钢铁厂党委向上级写了厂房倒塌事故的检查报告,对此做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补救措施。
5接受教训,积极补救。
半钢事故发生后,省委基本建设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研究了补救和加固方案,制定了《关于基本建设工作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1959年1月5日,半钢党委提出了6吨转炉车间重建方案(照上钢转炉车间工艺重建)和重建方案的比较资料等。2月26日,半钢党委上报了《关于六吨转炉方案问题的报告》,提出了3个重建方案。3月25日,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复同意按照第三方案重建设合金钢车间,在同一跨厂房的南北两端,安装6吨侧吹直筒型可卸式转炉和4吨转炉各两座,中间安装1吨电炉两座。1959年12月3日,在曾经发生震惊全国的厂房倒塌事故的工地上,重新建设的第二炼钢车间6吨转炉顺利投产出钢。
为了认真吸取这次事故的深刻教训,总结快速施工的经验,11月下旬,中共浙江省委召开了有各地市负责基建的负责人、各专区建筑公司和安装公司负责人,以及各有关企业的负责人参加的全省基本建设施工现场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正确地吸取半钢事故的经验教训,完整地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整顿了事故发生后的混乱思想。同时,认真研究了基本建设的统一领导问题。会后,全省开展了一次以查进度,查质量,查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大检查。
三
事故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1月下旬,建筑工程部也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1个省、市及7个中央所属单位,共210人。会上,建筑工程部有关人员特别指出,周恩来总理和陈云同志对浙江事故很重视,一再嘱咐要抓一下质量问题。《全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现场会议简报》(第一号)。12月16日,陈云来到杭州,视察了杭州钢铁厂。他向陪同人员详细了解了事故发生的有关情况,并关切地询问了事故抢救和善后工作处理情况。“大跃进”所造成的许多混乱在杭钢的这片废墟上又一次得到印证,使这位分管经济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感担忧。
在1958年的基本建设“大跃进”中,由于单纯图快、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和管理混乱,发生了许多工程质量事故,倒塌不少新建的厂房,事故的数量、伤亡的人数都比往年多得多。1958年“仅建筑工程部系统就死亡四百三十五人,而去年是一百三十五人,增加了二点二倍。在死亡的四百三十五人中,由于工程结构倒坍而死亡的有一百一十七人,而去年只死亡三人;高空作业跌落死亡的有七十八人,而去年只有三十八人。在因结构倒坍而死亡的一百一十七人中,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坍的四十六人,木结构倒坍的五十人,砖结构倒坍的二十一人。这些数字,说明了目前基本建设工程中质量事故突出严重的情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为了研究解决基本建设工作中出现的这个突出问题,12月22日至26日,陈云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各省区市负责人和基建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参加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现场会议,力图纠正基本建设中片面图快图省而不顾工程质量的倾向,对那些质量不好的工程采取补救措施。在会议召开的短短4天时间里,陈云两次做重要讲话,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会议开始后,23日,陈云做题为《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的讲话。他首先肯定基本建设工作的成绩,同时指出,在成绩的后面,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错误和缺点,突出地表现在从1958年10月以后,“发生了比历年多得多的工程质量事故,同时也有许多工伤事故。这向我们敲起了警钟,要我们严重注意。如果现在不加以纠正和补救,工程质量事故还会继续增加,将来投入生产后厂房倒塌,损失就会更大。”他分析造成这些严重事故的原因,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一,注意了“多”、“快”、“省”,注意“好”不够。“注意了数量,忽略了质量,对‘多快好省’没有完整的理解”。第二,“反对保守思想以后,出现了片面节约材料和不适当地使用代用材料的倾向。”比如大钢铁厂,应该用钢结构的就要用钢结构,应该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就要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不是保守,也不是浪费,而是实事求是。第三,注意打破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但有些地方把必要的规章制度也打掉了”。合理的规章制度不能打破。第四,注意在基本建设中开展群众运动,“但是业务机关放松了必要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技术管理工作”。搞群众工作,不是取消管理制度,而是使群众起来参加管理,改进管理制度,遵守管理制度。第五,“不少地方的施工力量同其担负的基本建设任务很不适应,力量小,任务大,技术工人不够,某些必要的设备不足”。对事故原因的这些分析都是很中肯。他提醒大家: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时,“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本领不大”,“应该小心谨慎地前进”。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108页。另可见《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1—1152页。陈云的上述意见,不仅对开好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触及整个“大跃进”中相当普遍地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会议经过四天的汇报和讨论,最后一天由陈云作了《基本建设工程质量几个重要问题》总结。陈云综合与会者的意见,针对当时全国基本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倾向,切合实际地从厂房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建筑材料、安全作业、地方党委领导和发动群众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建筑结构在厂房建设中有头等重要的地位。”针对全国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不适当的节约和因陋就简、降低结构质量的问题,规定:“凡是应该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就应该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能用砖木结构来代替。”“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对新建的厂房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于有危险的厂房,“应该补救的必须补救,不要犹疑;必须调换结构的就要调换”。2“设计是基本建设的关键部分”,“决定工厂建设的质量好坏、合理与否的命运”。“提倡设计中的创造性,同时又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针对单纯图快、没有勘察设计就施工以及随便套用设计而出现的质量问题,规定:“没有勘察不能进行设计,没有设计不能进行施工,这仍然应该是基本建设的程序。”“套用设计必须经过切实的计算,必须切合实际。”“设计图纸不能过分的简化。”“设计必须经过适当部门的批准。”为提高设计工作水平,必须采取党政领导、设计人员、工人群众相结合,新老技术人员相结合,设计工作与生产相结合,设计工作必须交流经验、总结经验。3“施工必须有准备”,不能取消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图纸的会审,不能随便修改影响工程结构的重要设计。针对有些必要的规章制度被废除的问题,提出:“恢复和建立保证工程质量的各种制度”,“不能因为有了群众的检查,就取消了专业检查机构的检查”;“凡是已经取消了工程验收制度的地方,应该把它恢复起来”。为提高施工力量,提出:“要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首先是培训技术工人”;要正确理解快速施工的内容:“增加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4“今后在主要工地上必须恢复和建立材料的检验机构,设备必要的试验设备。”“生产建筑材料的工厂,必须负责地检查产品的质量。”在设计和使用材料时必须保证有必要的安全系数,“施工部门不能在设计的安全系数内再去挖潜力”。“在关键性的工程上,如果没有合格的材料,宁可停工待料,决不马虎。”5“恢复安全作业的各种制度。”“规定建筑工人合理的劳动和休息时间。”“必须配备足够的安全作业所必要的设备,如安全带等等。”6“请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对基本建设工作加强领导”。“注意工程质量”,“注意设计工作”。“对于新建工程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大检查。应该补救的工程,要迅速加以补救。在群众中进行一次提高工程质量的运动”,“进行一次讨论建立各种技术管理制度的运动”,“进行一次学习技术的运动”,“进行一次学习技术、提高技术的运动”,“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运动”。最后,陈云语重心长地说:“所有上面讲的六个问题中的各项工作,目的是为了减少基本建设中的质量事故、作业安全事故,完成明年基本建设任务,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这些工作,都必须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之下,充分地开展群众运动才能办到。我们希望这次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基本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作业从此向好的方面发展。”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124页。另可参见《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2—1154页。
杭州现场会议后,12月27日至31日,陈云又率领与会人员在上海出席了工程质量补救办法的现场会,现场参观上海对基本建设工程质量采取的补救办法。
12月31日,陈云回到北京后,将他在杭州现场会上发言和总结讲话的记录送给邓小平,并给毛泽东写信,报告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的情况,信中提出“目前的基建情况是只图数量不顾质量,多快好省而不讲好,片面的不适当的节约,把不应该破除的规章制度也破除了,只搞群众运动一面而放松了业务上的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基建任务很大很急,但基建的工人(新的)和设备都与任务不相称。” 陈云给毛泽东的信,1959年1月1日。转引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4页。
195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向各地和各部门批转了陈云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上的两个讲话纪要,并指出:“两个文件很重要,解决了目前基本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望各地区党委、各部门党组讨论后转发到所属基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中型厂矿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党组织,依照执行。”“中央责成各地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立即组织力量,对一九五八年进行的各项工程,首先是重大工程,在一月份内,全面地进行一次检查,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对于质量不好有危险的建筑物,制定合理的补救方案,有计划地予以补救,切勿疏忽。”中共中央批转陈云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上的两个讲话纪要和建筑工程部党组关于工程质量事故和伤亡事故问题的报告,1959年1月8日。转引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5页。
杭州工程质量现场会后,全国各地对正在建设中的工程进行普遍的检查,对质量差的工程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经过八九个月的努力,工程建设盲目蛮干、不讲质量的势头渐渐得到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