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这是客观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有七届六中全会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推动作用,形势发展之快,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预料到。各地准备工作不足,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页。本文拟重点梳理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中老字号产品质量下降问题进行调研和治理的基本史实,探讨陈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热潮中过急、过快、过粗问题的纠偏,研究陈云对我国传统工商业精华的认识和保护。
一、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出现的老字号产品质量问题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至1955年下半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势头发展迅猛,在强烈的合营冲动下,出现了合营热潮。至1956年底,全国原有私营工业88万余户有99%的户数实现了所有制改造,全国原有240万余户私营商业有822%的户数实现了改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页。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热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公私合营后老字号产品质量的下滑,便是其中重要的问题。
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17963户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53页。,其中包括同仁堂、东来顺、全聚德等老字号。有些私人老字号的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公私合营或国营企业后,不仅产品品种减少,而且质量下降非常明显。如当时的报纸这样描写东来顺的涮羊肉:肉盘子端上来,肉片一团一团的,放到锅里不是一条条,是一块块的,送进嘴里嚼不烂,咽不下;佐料也差了,酱油不甜,芝麻酱粘舌头,辣椒油有时竟换成白水拌的辣椒末;佐食品也差了,从前的糖蒜,用手去皮,指上粘糊糊的,像是沾了一手蜜,味道又香又甜,现在的糖蒜好像从水缸里掏上来,清清淡淡的,又辣又苦。《让东来顺的涮羊肉更好吃》,《人民日报》1956年2月5日。其他城市的老字号产品也出现类似的问题。
老字号的产品家喻户晓,它们质量的下降不可避免的引来社会上的一些议论。比如公私合营后,“东来顺”涮羊肉怎么涮也涮不出原来的鲜美滋味儿来,社会上就有人调侃:“社会主义还是不如资本主义好,资本主义的羊肉到社会主义后就不好吃了”;还有人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大路货,许多有特色的东西都没有了。大胖子买不到袜子,小孩子买不到皮鞋。公私合营后老字号产品的质量下降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众不满,引起了时任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陈云的强烈关注。
二、陈云实地调研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原因
陈云一贯重视老字号产品的继承和保护。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陈云身边工作过的杨波回忆,在中财委的会议上,他曾多次听到陈云讲话中提到要保护和发展传统的名牌手工业产品,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菜刀等。《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张劲夫也回忆,1950年春,陈云在杭州要张劲夫陪他到大街上走走,“他在街上,主要看街两边的铺面,一边走一边数着招牌。看完后,他概括地说,杭州手工业发达,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在全国都是著名的”。《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陈云对大规模公私合营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有预料。1952年,在接待商务印书馆为公私合营的事去北京的人员时,他就说:“公私合营够条件的,可以先跑一步;不够条件的要慢慢来,千万不能齐步走,不要‘拉郎配’似的把他们强拉在一起、城市的公私合营不要‘一刀切’,因为我们国家‘一穷二白’,根底很弱,不能大手大脚把所有的工商企业一下子都合营。”《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页。果然如陈云所预料,老字号在公私合营后出现了产品质量滑坡问题。
陈云敏锐地发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出现的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商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但他没有匆忙行事,作出任何“拍脑袋”的决定,为了分析和解决老字号产品质量问题,陈云采取典型案例调查法在各地市场上开始着手调查,以期弄清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的具体情况和原因。
陈云对北京老字号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重点调查。在北京,他观察市场、听取意见,看老字号产品的供应情况和变化动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陈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老字号东来顺和全聚德。东来顺和全聚德都是北京代表性老字号,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应该说,陈云选择这两家的产品进行调查,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十分科学和可操作的。1956年1月25日,陈云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言,明确指出“东来顺”涮羊肉不如公私合营前好吃的具体原因:“北京有个‘东来顺’,涮羊肉很有名,现在不好吃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轻易地改变了它的规矩。它原先只用三十五斤到四十二斤的小尾巴羊,这种羊,肉相当嫩。我们现在山羊也给它,老绵羊也给它,冻羊肉也给它,涮羊肉怎么能好吃?”《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陈云进一步指出,使得东来顺涮羊肉不好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料的进价不合理,违背了经济规律。“羊肉价钱原来是一斤一块二角八,合营以后要它和一般铺子一样,统统减到一块零八,说是为人民服务,为消费者服务。这样它就把那些本来不该拿来做涮羊肉的也拿来用了,于是羊肉就老了。本来一个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切得很薄,合营后要求提高劳动效率,规定每天切五十斤,结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当然就不如原来的好吃了。”《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在谈到老字号全聚德的烤鸭产品时,陈云又一次指出原料问题:“又如北京‘全聚德’用的鸭子,原来从小喂起,大概要喂一百天左右,饲料主要是绿豆和小米,粮食统购统销以后,给它劳改农场养的老鸭子,烤的鸭子就不好吃了。”《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陈云还在老字号比较集中的苏浙沪等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调查。1956年4月底至5月初,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苏浙闽沪三省一市对资改造汇报会议时,委托松江地委找到练塘区委书记韩世泰,要求他携带练塘区经济和供销社方面的资料以及老朋友、老熟人、老邻居的材料,到上海参加陈云召开的关于公私合营问题的座谈会。参加这次调查会的还有区供销社支部书记、主任陈海生,练塘镇党委书记沈伯华等,也包括资本家代表元康南货店经理曹修仁等,以及陈云家邻居叶鹏年等普通百姓,在调查客体选择面上较为广泛。调查中,陈云关切地问到老字号德兴馆,德兴馆创于1883年,是上海本帮菜的发祥地。他肯定了德兴馆合营是对的,认为老店名的保留是应该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调查中,陈云还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会结束后,陈云的秘书周太和发了7张表格给陈海生填写,主要内容是公私合营后老店名保留的有几个;国营和私营经济的比例安排;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税收情况;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户经济的比例、流动商贩的营业额及经济安排;国营、私营、合作商店的从业人员分配水平、工资多少;资本家愿意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情况;公私合营、合作经济、个体经济企业中党员数和群众比例问题。《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158页。
三、陈云积极处理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问题
陈云对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后老字号产品的质量问题,在经过前述细致入微的调查后,全面审慎的总结出了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的原因,提出处理该问题的一系列举措,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积极的纠正。
(一)要高度重视公私合营中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的问题
陈云不回避老字号产品在公私合营后出现的质量下滑,多次强调这一问题的存在。1956年2月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四次会议讨论陈云组织起草的《国务院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在作说明时,陈云又指出:“公私合营的锣鼓敲了,鞭炮放了,但问题还是不少……品种也有减少,质量也有降低。”《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四次会议记录》(1956年2月8日),转引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88页。1956 年 6 月 18 日,陈云在全国一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关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长篇发言,并于 1956 年 9 月 20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专题发言。在后一次发言中,陈云深刻地指出:“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由于形势发展太快,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不容易完全跟上,也产生了一些暂时的、局部的错误。手工业在合作化的过程中,过多地实行了合并和统一计算盈亏,而这是不利于手工业的经营的。因此,比自营的时候,一部分手工业产品发生了质量下降、品种减少的现象;一部分服务性的手工业在合并经营的条件下,对于居民和手工业者自己都发生了许多不便”。《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陈云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政策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必须重视老字号产品的质量问题,将老字号产品的质量问题上升到工作目的的高度来认识,反复强调:“不论工业、商业,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原来好的品种和质量”《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必须使消费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工农业产量扩大,服务行业服务周到,而决不是相反。就是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二)老字号应在一个时期内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
为了保证公私合营后产品的质量不下降,品种不减少,陈云提出老字号应在一个时期内照旧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法,以免改掉以前好的东西的真知灼见。我国老字号大多具有一套世代相传的经营理念和商业道德,自觉的名牌意识具体有形的体现在老字号产品上。陈云肯定了老字号某些质量管理经验的合理性,明确指出:“对一切已经批准了公私合营的企业中,原有的制度,包括进货办法、销货办法、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工资制度,暂时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要改变。”《中共中央对目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1956年1月26日),转引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85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陈云于1956年2月8日指出:“规定半年内一般仍按照原有的生产经营制度或习惯进行生产经营”,建议在文件中加一条规定,即:“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都必须保持产品质量和经营品种,对于已经降低了质量的产品和已经减少经营的品种,必须迅速恢复。所有合营的工厂商店和手工业合作组织,都必须指定经理或一位副经理专管产品质量和经营品种的工作,保证不降低质量,不减少花色品种。”《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四次会议记录》(1956年2月8日),转引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88页。
陈云力主公私合营后保留老字号原有的牌子。老字号的产品并非单纯的“产品”,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工商业文化的精髓。如北京绸庄瑞蚨祥的店名,在祥瑞吉庆的表面含义之外,还有着“青蚨还钱”的深刻寓意,上海绒线大王恒源祥的店名来自对联“恒源百货,源发千祥”。很多老字号牌匾则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墨宝。公私合营后,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公私合营了,作为封建主义时代标志物之一的“字号”就应该彻底消失,改为统一编号。在老字号的“字号”存废问题上,陈云力主保留老字号原有的牌子,不能变换。他说:“原有工厂和店铺的招牌是不是需要改掉?我看最好把它保存下来。如果统统改掉,编成号头,使人搞不清楚,还不如‘瑞蚨祥’、‘全聚德’等各种各样的牌子挂着好一点。”《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早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招牌保留问题上,他就指出:“商务合营后,‘商务印书馆’五个字要保留,即使将来进入国营,商务这块招牌也不能丢,因为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外都有崇高的声誉。”《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在上海进行调查时,他又说:“一个老店出了名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名的。这个名应该‘扬’。例如,宝大祥、协大祥在香港、国际上都有名。不要把店名都改成东方红、红旗、向华等等。练塘恒丰祥百货店名、寿春堂药店名都应该保留下来。”《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这些看法都反映了陈云深知老字号品牌的可贵。
(三)强调老字号产品的原料供应与使用好资方人员的重要性
陈云对合营后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十分重视。他举例指出,“没有好的原料,造不出好东西。如去年纸烟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好烟叶。别的东西也一样。”《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在保证原料供应的具体操作方法上,一是重新协调公私合营后工商业之间被人为割裂的原来的供销协作关系。全行业公私合营断绝了原有的供销关系,而国营又尚未掌握或者掌握的货源不足,质量不统一,从而产生了供应失调现象。1956年5月初,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苏浙闽沪三省一市对资改造汇报会议时指出,好产品要供应好原料,如无好原料,宁缺毋滥。《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陈云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计划,无论长期计划或者年度计划,对于日用百货、手工业品、小土产,都只是把个别品种列入国家计划。此外,都不规定产品品种计划”,在此基础上,陈云提出通过国家计划的宏观调控来指导微观的企业行为,引进激励机制,如对百货中的一部分,“国家不再统购包销。好的,国家要;不好的,就不要。这叫‘将’你一‘军’。不好的不要,就要跌价,跌价工厂就要亏本。一亏本,工资都发不出,管理人员就要动脑筋,想办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
公私合营后,一些老字号原先好的做法,如择优使用人才、严谨治店的好传统不见了。陈云注意到老字号内部人力资源与产品质量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认为“这事由工厂、商店的经理或副经理来担任,并且大体上可以由工商界原来负责这一工作的人来担任,因为他们比政府干部懂得多,是内行”《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公私合营后,一些地方对有管理经验的资方人员和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在安排和使用上有所冷落,不利于老字号传统技艺的传授。陈云认为在公私共事关系中一定要重视资方人员的作用,“不应该让有经营能力的资方实职人员坐‘冷板凳’,而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公私合营企业里面的公股代表,要提高本领,不懂就要学习,否则就站不住脚。首先要把生产抓好,特别要抓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288页。。不仅如此,陈云还提出“对商品的设计人员,像工厂的设计师,时装店的设计师,要给予奖金,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智,设计出受群众欢迎的产品”《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在上述改换老字号的招牌为统一编号的意见讨论中,陈云也充分顾及资方人员的感受和情绪,认为“牌子是祖宗传下来的,把牌子搞掉,他们是会心痛的”《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在陈云的努力下,公私合营后老字号的产品质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改善,保持了品牌的美誉度。
四、结束语
本文所考察的陈云对老字号产品公私合营后出现质量问题的一系列深入调研和纠正,只是他多年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组寻常小事,却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理念和“交换、比较、反复”《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工作方法的一个身体力行的具体例证,闪耀着他思想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
第一,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中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问题的纠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针。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基础。陈云对老字号的认真深入调研,掌握了调查研究第一手材料,是多方面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有可能得出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抓得住问题本质,才能找得准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陈云对老字号调查的实践证明,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企业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有其核心竞争力的客观性。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只有本着对客观市场规律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才能指导好企业的发展。在宏观措施对企业经营发生负面影响时,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数据,才能形成意见交换的基础,也才能统一各方面的看法,进而有效地进行纠偏,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的活跃度与丰富度。
第三,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中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问题的纠正,不仅体现了他将保护老字号当作一种经济活动,还将其当作一种文化行为。陈云为了纠正老字号产品质量下滑的问题,提出了从保证原料供应至维持原有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等一整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表明,保护老字号产品不仅是一种经济举措和经济行为,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字号的品牌和信誉。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十二五”规划的任务任重道远,追昔抚今,重温老一辈革命家陈云这段亲自调研和处理老字号产品质量问题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经济转型中的均衡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重视传统文化要素,以达到经济发展与制度完善的预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