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叶明勇    来源:《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促使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人类生存与环境的问题,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世界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别的国家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参见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75页。

  建国后,陈云作为主管经济的中央领导,在解决中国经济难题时,每每都有很好的办法,他在处理各种经济问题时的效果也很明显。原因何在?事实上,从新中国建国之初,陈云对中国经济问题考虑中,就已经包含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他解决经济问题的效果就特别显著。本文尝试从陈云解决具体经济问题以及国家发展大方向两个方面,即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其中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冀以从中得出有益的启发,给我们当今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思考与办法不搞权宜之计,

  处处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但,由于太过于追求经济结果,在经济建设中就没能很好地顾及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问题。那时的工业增长以外延式扩张为主,依靠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并且,绝大多数管理部门都没有关注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人们普遍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工矿企业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基本上不受约束。特别是火电厂,沿着江河建设,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措施,把江河当作下水道、排渣场,每年将大量灰渣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一定范围的工业污染。随着“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开展,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造成了能源供应极度紧张的严重后果。为了追求煤炭生产的高速度,有关部门于1959年3月召开全国煤矿职工红旗竞赛大会,强调生产快速化,以保证每个矿井“面面高产,月月高产,大面积丰产”,以致全国各地的煤矿普遍遭受破坏性采掘,造成了惊人的浪费,破坏了许多地貌和景观,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雷洪德:《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缘起》,《环境讲坛》2006年第5期。得知这些情况后,陈云要求坚决要求制止这种不良倾向,他指出:“要看到,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陈云认为,发展既要努力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又不能忘却子孙后代的需求。他说:“当前的生产和建设是重要的,决不能忽视。但是,也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在制定年度计划时“既要照顾明年又要照顾长远”《陈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这就是说,要在解决经济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解决粮食生产增长问题上,决定发展化肥工业,由陈云负责领导化肥小组。随后,陈云作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建设化肥工厂的问题。当时,人们对于化肥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粮食产量已取得共识,但,对于施用化肥是否会对土地、土壤产生负面作用,却没有人提出任何疑问。1961年在杭州召开的发展化肥工业的会议上,没有人注意到化肥品种不同对土壤产生的不同效果。陈云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关于氮肥的品种问题上,陈云提醒道:“由于硫酸的资源和产量的限制,在某些地区硫酸还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不宜于过多地生产硫酸氨;碳酸氢氨和尿素还在小规模试生产阶段,也不能大量推广;在今后两三年内应该主要生产硝酸氨。”李林达:《陈云的钱塘情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当时,既要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同时又注意到不要破坏土壤结构,丧失地力,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陈云是先知先觉者。叶明勇:《陈云探索、决策新中国化肥工业论析》,《党的文献》2010年第6期。他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不仅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就是现在看来,也极富有远见,包含了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在协助周恩来工作时,仍然没有放松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1975年7月19日,陈云赴江苏高邮视察石油钻井时指出: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在生产设计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后再解决。《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陈云提出在经济建设中,要防患于未然,这是非常有远见的。1979年3月21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同年6月17日,陈云致信李先念、姚依林,提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水资源问题,二是工业污染问题。关于工业污染问题,陈云指出:“现已办了的工厂,哪些还未处理污染问题的,我们应该心中有数,逐步加以改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信中请姚依林商请经济研究机构或有关单位收集资料,准备出意见书,以便讨论。《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1983年初,陈云对国务院领导说,要注意保护环境问题,这个钱总是要花的,晚花不如早花。这一年的6月3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把防治污染作为建设中的重点之一提了出来。他说:“建设要有重点”,“什么是重点?现在看,农业、能源、交通是重点,一批骨干企业的建设和改造是重点,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提高等等也是重点。”《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早在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就财经工作联名给中央写信,信中就谈到“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包括农业、轻工业、其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的比例关系。”《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说明陈云在考虑经济建设时始终注意环境保护,这正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0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范围的竞争愈演愈烈,纷纷将竞争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一度竞相追求GDP的增长,使原本就存在的环境问题更趋严重,中国也不例外。陈云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明确指出:“现在工农业生产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掠夺式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水源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源危机的严重状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1981年3月29日,陈云在回复陆定一的信中指出:“像植树造林、治理江河、解决水力资源、治理污染、控制人口这类问题,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1981年9月2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经济问题的讲话,他指出:“建设要有长期计划,对水力、轻重工业的比例、城市污染、外资利用等问题都要考虑。”《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陈云对防止污染问题,提出要有百年计划,这在新中国老一代领导人中是不多见的。

  1982年,新华社记者写的一份内部材料《上海出现酸性雨污染环境》所载:1982年1至8月,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市内监测点已收测到8场酸性雨;仅6、7两个月,松江县收测到13场酸性雨,酸性都比较强。与上年同期相比,不仅次数略有增加,而且酸性愈来愈强。1982年酸雨PH最低值为433(食酸的PH值为3)。酸性雨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区工业以煤、油为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硫散发在大气中所致。如果治理设备跟不上,随着工业的发展,煤、油燃料用量不断增加,上海酸性雨将进一步扩展。这种情况引起了陈云的深深忧虑。1982年10月26日,陈云将这份材料批转胡耀邦、赵紫阳,并在批语中指出:“治理费要放在前面。否则后患无穷。”《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陈云不仅将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时时放于脑海之中,在各地考察工作中,他也时刻不忘提醒地方领导人注意防止污染问题。1986年5月18日,陈云视察宝钢,专门就宝钢工业污水处理情况详加询问。他对随行的上海市委领导说,随着工业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一定不要使黄浦江水系受到污染。《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1988年8月22日,陈云看过反映本溪环境污染的录像片和内参清样后,在给李鹏、姚依林等领导人的信中写道:“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我们从这些具体的事例可以发现,陈云较早地把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提高到战略和国策的高度,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政策和主张。他在处理经济问题时,始终围绕于胸的是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决不搞权宜之计和应景之作。

  二、思考国家发展战略及行业、区域发展方针等都体现

  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陈云不仅仅在处理具体经济问题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在国家大计方针、发展战略等大问题的思考上也同样体现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邃思想。

  陈云的工作作风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认为重要的事情,都要列入规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不让一些重要思想因不能落实而落空,体现了他的求真务实、深谋远虑的工作作风。比如,对水资源问题、造林等问题,陈云认为都要有长远计划。1961年11月24日——12月17日,陈云分12次主持冶金工业座谈会。陈云在听取汇报时插话说:“生产建设有十年八年为周期的,也有五十年一百年为周期的,植树造林就是以五十年一百年为周期的。植树造林既可提供工业原料,又可改变气候。美国大部分地方常年降雨量在五百至七百毫米,全国平均气温在十度以上。苏联像这样的地方只有国土的百分之五。降雨量和气温对农业很重要。”《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陈云这种不盯在一个局部考虑问题的大视野,其背后就包含对于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没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视野、大眼光,就不可能提出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以后的工作中。

  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就财经工作联名给中央写信,信中就专门谈道:“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包括农业、轻工业、其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的比例关系。”《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说明陈云在考虑经济建设时始终注意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0年6月6日,陈云将张光斗给他的信及张光斗、陈志恺合写的《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文批转江泽民、李鹏、宋健,并在批语中指出:“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陈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在他对区域发展的指示中也有充分体现。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工业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地区工业布局及其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发展,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地区工业的合理布局即成为陈云考虑区域规划工作的主体内容。正如陈云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合理地布置工业生产力,是基本建设中具有长远性质和全面性质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红旗》1959年第5期。 对于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陈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他提出:1工业布局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按优化指向原则进行厂址选择。2工业布局的适当集中与适当分散。3大、中、小工业聚点的相互配合。4工业布局要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同城市规划相结合。段娟:《陈云对新中国区域规划工作的贡献》,《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958年10月21日,陈云在西北协作区基本建设工作会上指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是就全国而言,其次是就协作区而言,各个省不能这样搞。否则,把材料、设备分散了,会影响全国和协作区的建设进度。“工业经济是一种协作经济,‘万事不求人’的想法是办不到的”。《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页。 之后,陈云在《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一个省、自治区以内,企图建立完整无缺、样样都有、万事不求人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特点,勉强去办那些难以办到的事情,而不积极去办那些可以办到的和在全国范围内迫切需要的事情,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因此,根据陈云的思想,各省、自治区应当从全局观点出发,适应全国和当地工业建设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正确规定本省、自治区的建设任务。

  区域之间除了分工外,也不能缺少协作。为了强调区域之间开展协作的重要性,陈云用生产大型发电设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我国生产的12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设备,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80多个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协作配合,同时,还需要冶金、煤炭、电力、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和造纸、陶瓷、纺织等轻工业部门的协作配合。像这样复杂的需要各方面协作配合的生产,在一个企业内固然无法进行,目前在一个省、自治区内也难以单独进行,只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分配生产任务,组织协作,才能够完满地进行。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红旗》1959年第5期。因此,必须加强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工业体系的现在是这样,在各协作区以至许多省、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将来也是这样。

  同样,在编制“一五”计划中,陈云也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进去。

  陈云在领导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强调,编制五年计划要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基本做到综合平衡。国民经济是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之间互为依存,计划安排得当,可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否则,将互相掣肘,不能健康顺利发展。因此,编制五年计划必须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基本做到综合平衡。陈云指出: 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国家, 应该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但是,陈云也强调指出:“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242页。因此,“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既要研究那些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编制五年计划要正确规划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国力相适应。由于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文化教育的不发达,造成了我国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这对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个严重制约。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科学交流等方面对我国进行封锁和歧视,这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制约。但是,在“一五”计划编制的初期,在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能尽快地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考虑不够。针对这种思想状况,陈云在主持编制“一五”计划的过程中强调指出:“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要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这就是说,必须根据国家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力量,能否供应设备。”《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任何国家的建设是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必须按照这个国家可能的建设速度来进行。”《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在“一五”计划编制过程中,逐步地对工农业增长速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调整。例如把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由最初的20%下调为147%,把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由最初的7%下调为43%。后来,陈云又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他指出: “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学界一般把综合平衡发展思想作为陈云的一个重要思想加以研究。应该来说,综合平衡思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化表现,综合平衡思想的升华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

  三、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

  陈云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包含很多科学、深刻的原理,需要我们今天不断挖掘。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即是他的经济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这一光辉思想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富有启发,仍能给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源头

  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我们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会发现,科学发展观汲取了陈云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智慧,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陈云在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始终重视控制人口增长陈云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刻论述,本文限于篇幅没有纳入讨论。,把握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在制订发展的计划中强调瞻前顾后,立足长远,既要重视年度计划,又要顾及五年计划,还要考虑长远计划。因此,我们可以说,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所以,学习和研究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国建国以来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以陈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并且,与我国GDP居世界前列的增长速度相对照,居民对经济增长带给自己实惠的感受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完全一致。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2012年4月24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演讲主题就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温家宝说,在成绩和进步面前,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也在不断扩大,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考虑,今后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温家宝强调,我们必须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c/2012—04—25/081624326521shtml。

  我们回顾历史,发现陈云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反复强调其重要性,批评那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一切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曹前发:《陈云和可持续发展》,《人物》2005年第11期。我们今天总结、学习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从中正确理解发展的含义,即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即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应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当代经济发展中,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之,陈云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成功融合了中西方关于社会发展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典范,他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在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