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内容。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关注党的自身建设,注重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中的许多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都有重大建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宝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结合新形势、新情况,认真学习、研究陈云党的组织建设的宝贵思想和开创性实践,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陈云多次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强调干部在党的组织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没有坚强的领导集体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因此,他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在担任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纪委领导工作期间,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来抓,在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爱护、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强调组织工作要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党的组织工作是党发展壮大的基础,从来都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的。陈云在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讨了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问题,认为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组织路线、干部路线必须保证政治路线的实现。在1939年《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原则》中,他就提出:“组织路线随政治路线走的。”《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随后的《组织工作与领导方式》的讲话中,他又具体阐述了组织路线与政治路线的关系,指出:“组织工作服从于政治路线,同时政治路线能否实现又决定于组织工作。”“政治路线错了,组织工作也会错。”“政治路线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组织力量。”“组织工作反过来决定政治路线的命运。”《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在1940年12月的《学会领导方法》的讲话中,他明确提出“组织工作要适合于政治路线的要求,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深刻揭示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成为贯穿于陈云干部队伍建设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
2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是把民主与集中二者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最好的领导形式,是发挥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从制度上克服家长制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有效措施。陈云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建设,强调要解决好干部队伍交接班的问题,老干部要陆续从领导班子中退出,要提拔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形成老中青配备适当的班子结构。他指出:“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与此同时,他尤其强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制度。陈云指出:“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集体领导必须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分工之后又能集体领导(讨论)就能补救两种弊病。”《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在2005年版,第104页。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尤其要求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为此,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要听反面的话。“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照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298页。“要把发扬民主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风气。”《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只有坚持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制度,才能准确把握形势,保证决策的科学可行,保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3坚持选拔干部“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标准。针对抗战时期党所处的形势和干部队伍的实际,陈云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认识选拔干部的标准问题,阐明了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原则以及把握这一原则的科学分析方法,赋予了干部选拔标准以丰富的实践内涵。他明确提出了挑选干部的四条标准:一是“忠诚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二是“与群众又密切联系”;三是“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四是“守纪律”。强调:“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二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121页。 “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同时,他又指出:“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看一个干部有德还是无德,有才还是无才,衡量的尺度就是看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取得的实绩。只要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掌握了考察选拔干部德才标准的实质,就能真正找到革命事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又多次强调这个问题,指出:“德才兼备是我们选拔干部的一个大方针”《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并参与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制定。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这些意见讲得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从而肯定了陈云选拔干部的标准,并进一步提出了“革命化”的概念,对干部“四化”方针进行了完整的表述,使之成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
4坚持“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用人之道。陈云认为,干部政策就是用人之道。他在实践中把用人之道精辟地概括为12个字:“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首先是了解人。陈云认为“了解干部是制定干部政策的基点”《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始终把了解干部放在干部工作的首要位置,强调“看人时不要只看一时,只看一面”《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指出“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毫无缺点的,所以我们说,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并提出评价干部主要应防止两种毛病:“第一种毛病是用一只眼睛看人,只看人家一面,不看全面,不能面面都看到;第二种毛病是只看到这个人今天干了什么,没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么,只看到他本领的高低,没有看到他本质的好坏。”《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对如何全面发展地看待一个干部阐述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其次是气量大。陈云吸取前人用人经验和思想精华,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胸怀提出“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针对“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的状况,强调“用人要气量大。”《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认为我们党不仅要领导抗战,将来还要领导全国,必须吸引大批人才加入革命队伍,“我们必须善于用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社会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许多人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单枪匹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提拔干部要注意五湖四海。”《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这是我们党应有的胸襟,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三是用得好。陈云所说的“用得好”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很负责,都很积极努力,都很高兴”《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就是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要使干部高兴地安心地工作,他认为方法只有一条,“就是上级要信任下级,下级也信任上级,上下互相信任。”《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总结起来说,使干部敢说话、敢做事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干部的积极性,使干部很安心地工作。”《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为此,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领导者的态度要好、少戴大帽子、对下级的批评要适当和正确等措施。其四是爱护人。陈云把干部视为党的宝贵财富,既慎重对待又严格要求。他认为,爱护干部首先体现在正确地使用干部,明确提出反对打桩式地用人,强调干部提拔起来以后,就要经常留意他的工作,到他实在不能支持的时候,就要想办法,不要等他塌台以后,再来追究责任,撤换他的工作。同时,陈云提出,“对于干部不要‘抬轿子’,只说他的好处。……这样只会害干部,而不是帮助干部。”《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强调必须反对家长式的对待干部,反对滥用纪律惩办干部,要经常关心和解决干部的生活困难,对犯错误的干部处罚要适当,真正爱护干部的政治生命,“当着解决一个干部的问题,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的时候,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它。”《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在注重爱护干部的同时,陈云还提出决不能因此忽视对干部的严格要求,必须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强调“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陈云提出的“用人之道”,是对我们党干部工作规律的总结。他关于使用、爱护干部,以及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和培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对于维护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保持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实现干部队伍的巩固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启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增强关心爱护干部的责任感,真正把干部当作党的宝贵财富,切实加强培养教育,强化管理监督,既要关心干部的工作和物质生活,更应关心干部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努力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5要成千上万地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积极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完善党和国家的干部梯队建设,是陈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存在的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青黄不接问题,陈云指出:“必须成千上万地培养、提拔三四十岁的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干部,把他们提到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只要把党的第三梯队建立起来了,经过十年八载的锻炼,他们就可以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党的领导权就可以保证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强调:“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每一个同志,尤其是每一个老同志,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解决好干部队伍的交接班问题,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陈云不仅大力呼吁要成千上万地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还针对在老干部中存在的对中青年干部不放心的心态分析原因,指出:“必须说清楚,现在我们所要提拔的中青年干部,绝对不是要提拔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青年干部,我们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一方面要大胆提拔,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一方面又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7页。 针对“中青年干部缺乏经验”、“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说法,陈云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青年干部。他认为,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那样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成熟,这正是一般中青年干部的必然现象。但“才干是锻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只要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的锻炼,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因此,“应该看到中青年干部的另一方面,他们有朝气,他们比我们当年被提升为干部时有更多的长处,他们多数有专业知识,不少人有第一流的专门知识。”《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260页。 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经过几年以至十来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大量提拔高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为此,陈云强调要打破用人上的论资排队观念,“革命是不能论资排队的,后来的可以居上”《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并提出了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具体设想。如,设立一些类似“助理”那样的职务。“为了避免提错人,为了在工作中考察中青年干部,各级党政军民组织都应该自上而下地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如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等等,如书记助理、副秘书长、部长助理、帮办等等(军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办理),上下对口,让中青年干部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给他们接触全面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随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这种上下对口,使用和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办法,要成为制度。……而且应该作为长期训练和选择干部的一种制度。”《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261页。 如,坚持“台阶论”。“台阶论还是对的。这是小平同志讲的,台阶,一级一级上来,这是必要的。一定要按级提拔。我写的一些办法也是按级提拔。但是,也可以越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只能是少数。我看按台阶的办法上台的人,他的基础巩固扎实,本领全面。……我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如,设立专门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机构。“组织部要专门设一个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机构。这个机构十分重要。各级组织部门里,中央也好,省区市也好,地县也好,都要有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机构。”《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如,强调全党一起动手。“这样大量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固然要靠党的组织部门去做,但主要的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大家动手去做。从基层单位直到中央,都要一起动手。”《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同时,陈云还特别强调了老干部在培养中青年干部中的特殊的历史责任。他指出:“老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应该很珍惜地使用他们,使他们尽到传帮带的职责。这是党的需要,也是老干部的心愿。”“我们所有退居二线、三线的老干部应该继续胸怀大志,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热心地主动地让出工作岗位,让大批中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挑起重担,并且随时向这些中青年干部提出建议,给以帮助。这是老干部对革命事业应尽的责任。”《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正是在邓小平和陈云等老同志的推动下,我们党把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逐渐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领导班子,实现了干部队伍的稳定的新老交接,保证了我们党大政方针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陈云重视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思想和推动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的具体实践,也充分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干部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意义,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二、关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陈云十分重视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建设,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为党的巩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陈云极为重视党的基层组织的发展,对支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作出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的贡献。一是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陈云指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依靠支部在群众中日常的宣传组织工作,才能使广大群众团结党的口号、主张、政策之下,进行革命运动。”“正因为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党就依靠支部去征收新的党员、扩大党的力量。支部在革命斗争中领导和教育党员,培养党的干部。所以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他强调,“支部不但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核心的堡垒的姿式,而且要在实质上真正能起核心的堡垒的作用。”《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二是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陈云指出,支部要真正起到核心堡垒的作用,“必须建立起它自己的基本工作,分配和责成每个党员去执行。”《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支部的基本工作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支部在周围群众中间工作的好坏是测量支部工作好坏的尺度。支部的巩固,除了整理支部内部以外,还要加强在群众中的工作。支部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群众的日常问题解决得越好,支部及党员在群众中就越受拥护,党的工作也就开展得越顺利。“第二,支部是征收党员的机关。”《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征收新党员应是每个党员的经常的重要工作。支部领导机关,必须经常检查和督促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去进行这项工作。但又要严格审查,不让一个坏分子混入党内。“第三,支部是教育党员的学校。”《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支部是教育党员训练党员最基本的学校,要有计划地教育党员。同时,还要监督党员遵守党的纪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员中间各种脱离党的理论、政策、党规、党法等错误倾向。“第四,根据地内的党支部要领导党、政、军、民、学等各项工作。”《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支部要领导民众来管理政权,领导民众参加选举,领导民众帮助和监督乡政府实施上级政府的指示及群众的决议等。三是指导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陈云还坚持从党的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各类党组织的发展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制定政策,打开了党的组织建设的新局面。陈云根据国共合作前后党的组织建设的现状,提出中央组织部要面向全国,指导全党的组织工作,并利用一切条件,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不同地区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制定适应的工作方针。针对敌后根据地的情况,提出要在战争中,在建政建军中去建党;针对国民党统治区即大后方的情况,提出要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中,执行“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任务,实行“党内小、党外大”的方针;针对日军占领区的情况,提出了“领导机关要放在外头”的方针。这些方针涵盖了当时党的组织建设的各方面情况,把巩固发展党的组织与扩大党的影响统一起来,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对各地党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陈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阐述和指导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的实践探索,不仅为我们党历史上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革命胜利的到来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证,而且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搞好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陈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员的一般要求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起来,确立了党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为党员队伍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政策基础。一是明确阐述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思想上建党、解决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党员的六条标准,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制定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员标准奠定了基础。他指出,共产党员的标准,第一,要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第二,要坚持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革命的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的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一切个人问题,而不能把个人利益超过革命的和党的利益。”《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第三,要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一个共产党员坚决地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是他的义务。他不仅应该与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而且要着重与自己的一切破坏党纪的言论行为作斗争,使自己成为遵守党纪的模范。”《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第四,要百折不挠地执行党的决议。“共产党员不仅在日常工作中要忠实于党的决议,而且要在困难中,在生死关头时,忠实于革命和党的决议;不仅在有党监督时,而且要在没有党监督时,忠实于革命和党的决议;不仅在胜利时,而且要在失败时坚持执行党的决议。”《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第五,要成为群众的模范。“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有党员无论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更加敬重我党。”《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第六,要加强学习。“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共产党员有了革命的理论,才能从复杂万分的事情中弄出一个头绪,从不绝变化的运动中找出一个方向来,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所以每个共产党员都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为此,陈云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的历史和时事政治等学习的内容,强调学习理论要坚持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向群众学习等原则,提出老干部要带头学习、要一本一本书读懂、读书要做笔记、读书最好要成立个小组、要制定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等具体措施。二是强调大力发展党员,同时着力解决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的党员人数只有4万余人,这与党所肩负的领导全民族抗战的重任很不相称。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根据这个形势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主持起草了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党员的决议》,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推动党员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指导各地党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决议,大力发展党员的过程中,陈云较早注意到新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指出:“我们党内接收了大批新党员,这些新党员极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资产阶级的成分。他们为追求真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加入了共产党。我们欢迎他们。但是,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着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加强对新党员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同时,要求每个新党员自觉地在革命工作中锻炼,不断克服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习惯。”《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他及时向中央提出,要放慢发展速度,边巩固边发展,并在1939年8月参与起草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巩固党的中心的一环,是加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19页。1939年10月7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各地党组织根据中央的要求迅速开展巩固党的工作,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大力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经过巩固发展,到党的七大召开时,我们党的党员人数由1937年的4万余人发展到120万人左右,为党在抗战期间贯彻自己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提出“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的观点。在坚持大力发展党员、壮大党员队伍的同时,陈云认真分析抗战时期党员队伍的发展情况和党经常与敌对势力作严酷斗争的状况,及时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的观点,“质量的发展重于数量的发展”《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强调“这种质量上的提高,远胜于数量上的发展。”《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并指出,提高党员质量的途径,第一要“洗刷落后分子”,如严格审查干部,从党内将内奸分子、投机分子与太落后分子“这三种人洗刷出去”。《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文革”结束后,陈云再次强调要把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这“三种人”清除出党,也是洗刷落后分子、纯洁党员队伍思想的表现。第二要“加强党内的教育”,强调每个干部、每个党员,都要经常阅读党出版的书报或其他进步的书报,增加知识,自修深造,在政治上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要通过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党员和干部,加强党员的自省和自律意识。第三要经常开展认真的思想斗争。陈云指出:“你要做一个好党员,就要与自己作斗争,经常以正确的意识去克服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识。这个思想上的斗争和斗争中的胜利,就是自己思想上的进步。”《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5页。 陈云关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质量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尤其是他关于党员标准的阐述,关于党员质量重于数量的观点,为我们在新时期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坚持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关于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1937年11月到1944年3月期间还主持过中央组织部的工作。他不仅始终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关注党的建设,还始终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刚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不久,陈云就提出要面向全国理顺组织机构,建立统一的管理各系统干部的机关,强调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干部的组织。”《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根据陈云的意见,我们党建立起了一套适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由中央局、分局、省市委构成,以中央局为轴向外扩展的组织体系。改革开放后,陈云仍然高度关注干部工作机构的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级组织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管理中青年干部、科技干部的部门。同时,陈云还对组织干部的素质、组织工作的程序等提出了要求。他强调:“干部部门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干部,人选力求忠实,公正,有能力(包括有一定的革命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及细心、耐烦等)上下信任,使之符合党的发展的需要。”“干部部门应经常了解、考核、选拔干部,向党委提供意见。干部的任免、奖惩等重大事项,应按组织原则,根据考察材料,并考虑干部部门的意见,经党委会讨论通过,不能一两个人说了算。”《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在实际领导工作中,陈云坚持以身作则,带头树立良好作风,充分调动组织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具有中央组织部特点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新时期加强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指导。
1坚持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来抓。陈云提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不仅自己坚持不懈,而且积极组织、推动组织部机关干部的学习。抓住延安相对稳定的学习机遇,按照毛泽东要他学哲学的要求,陈云在中央组织部专门组织了一个领导干部学习小组,系统、扎实学习哲学知识。先学哲学,再学《共产党宣言》,然后再学政治经济学等。读的书,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外,还有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规定每周看几十页书,然后讨论一次,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各种意见都可以争论。从1938年开始,坚持了五年,并被评为中央机关优秀学习小组。在陈云亲自领导下,组织部门广大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注重学习成为中央组织部干部的一个优良传统。刘家栋:《陈云在延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6页。
2注重制度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形成民主决策的好传统。延安时期,在陈云倡导下,中央组织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并建立了一系列民主议事决策机制,推进了组织部自身建设的规范化。如1940年初,在陈云主持下,中央组织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中央组织部的性质、任务、机构、工作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1941年又制定了《组织部工作规则》,对组织部的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很多规定一直到现在都还是适用的。在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方面,最具体的体现形式就是部务会议。一般每周六上午召开,会议由陈云、李富春主持,参加人员还有秘书长和各科科长。部务会议主要讨论执行党的组织路线中的重大问题,如:组织工作如何贯彻党的总路线,如何为“放手发动群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总路线服务。在这个前提下,再逐项议决全党组织、干部政策,地方党组织状况,干部任免等事项。刘家栋:《陈云在延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3页。部务会议坚持和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仅保证了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执行,而且为民主决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并使民主决策成为中央组织部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
3坚持原则,一视同仁。讲原则、讲党性、公道正派是组织部门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为中央组织部的同志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当年,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的王明,仗着自己是共产国际候补书记,飞扬跋扈。当时中央规定,综合性院校的毕业生统一由中央组织部分配,专业性院校的毕业生由中央组织部分配一半,由业务主管部门分配一半。王明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校长,拒不执行中央的这一规定,要求把女大毕业生百分之七十五的分配权划归中国女子大学和中央妇委。陈云为此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不能同意他的要求,劝他服从中央书记处多数同志通过的决定,指出:“妇女工作是全党工作的一部分,我是党的工作者,我的责任和我的要求,也仅仅是‘一视同仁’四个大字。”《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170页。
4坚持耐心细致,把中央组织部办成党员之家。陈云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把中央组织部办成“党员之家”。他要求对来访同志要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说,做干部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不要怕麻烦。那时的中央组织部没有信访室,来找陈云反映情况的,都是先到干部科谈,需要陈云会见的,再约时间来谈。但常有一些“不速之客”直接闯入陈云的办公室,这时,陈云总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地听来者的诉说,并耐心解答问题。有几次,秘书看陈云确实太忙,想为陈云“挡驾”,都被他制止了。他解释说:“人家来找我,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要我来解决,我一定要会一会。”他对来访如此,对来信也如此。一般来信,他要把解决办法告诉秘书,重要来信,他还要亲自处理。刘家栋:《陈云在延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8页。
陈云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7年中,领导中央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育了具有组织干部形象特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