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与新闻宣传工作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詹珩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陈云不仅对经济、党建等工作进行积极探索,也对新闻宣传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战争时期,他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军事斗争密切相连,提出要“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认为“军事宣传是军事斗争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不能各自孤立的组成部分”崔奇:《回忆陈云在辽东时期对报纸与通讯工作的指导》,《党的文献》2005年第4期。;和平时期,他将新闻宣传工作提到与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宣传工作搞不好,会翻船的”《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页。。目前理论界、史学界在研究陈云思想时,主要关注于他的经济建设思想、党建思想和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等,对他的新闻宣传思想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新闻宣传工作要与“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

  在对新闻宣传性质的认识上,理论界和新闻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新闻宣传属于“纯客观报道”,标榜“不偏不倚”、“超然中立”;另一种认为,从根本上看新闻宣传不可避免地代表着某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实际上,由于其特殊的传播和引导效应,新闻宣传一直为社会各利益集团所重视,被纳入意识形态范畴,带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恩格斯曾指出,新闻宣传要“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17页。。即使在经常鼓吹“纯客观报道”的西方国家,新闻宣传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大量材料表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少数革命团体主办的新闻媒体以外,占统治地位的大多数新闻媒体,不管它们自己承认还是不承认,从总体上说都是按资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即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新闻观进行工作的,在事实上不折不扣地充当着一种喉舌,或者是政府的喉舌,或者是政党的喉舌(执政党的喉舌或在野党的喉舌),或者是某些财团和某种势力的喉舌。”郭超人:《喉舌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2—3页。因此,新闻宣传本质上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它必定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

  有鉴于此,陈云特别强调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识形态特质,认为宣传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报道,而应该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进行考虑。他说:“我讲的宣传工作,不是只讲报纸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页。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树立了我们党新闻宣传工作的社会主义旗帜。

  要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社会主义旗帜不倒,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自成立起便尤其重视党性原则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作用。中共一大决议规定:“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无论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载违背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1948年4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宣传工作请示与报告制度的决定,以确保中央、党委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建国后,我们党将这一制度逐步完善,规定了同级党委直接掌管新闻宣传工作、重大政治性理论问题的宣传必须无条件地与中央保持一致、重大问题要事前请示事后汇报、重要稿件要送审、不得擅自对外表态等一系列基本要求。这些要求确保了党性原则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使其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陈云很重视党性原则,不仅要求有关部门要管好新闻宣传工作,还特别强调了领导干部对保证新闻宣传工作政治性的作用。1948年6月16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东北局例会,在讨论《东北日报》社工作时他强调:“报纸办得好坏,主要责任在于领导。领导不会利用报纸,是手工业式的领导。各部门应经常把报社的人找去谈谈,使报社熟悉政治‘行情’。”《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12页。1985年2月18日,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事,中央宣传部要主动地管一下,要一个一个地管才好,不管不行。”《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应该注意的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是密切相连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公众舆论,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新闻宣传工作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使党的路线真正为群众所接受、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推动我们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新闻宣传工作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贯彻落实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保为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让群众通过新闻宣传认识自己的权益和任务,传达自己的意志和声音,从而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为了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群众性,我们党不断改进工作方式,通过对报纸进行通俗化改革、开辟读者来信专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途径加强了新闻宣传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陈云很注意新闻宣传工作的群众性。他对有关机构的主要期望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可以从他为各报刊、杂志的题词中看出来:1985年6月21日,陈云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题词:“办好广播电视,为人民服务”;1985年10月25日,他为《半月谈》杂志社题词:“谦虚谨慎,为读者服务”等等《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386页。。这其实为我们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新闻宣传工作要传布党的政策、组织动员群众、大力扶持正气

  陈云之所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与他对新闻宣传重要作用的认识密不可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陈云的有关论述主要针对报纸而言,但仍可由此看出他对整个新闻宣传作用的认识。

  首先,陈云认为报纸可以有效地宣传我们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法规,引导人民群众。新闻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条路线、一种政策或一件事情一经宣传,即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在战争时期,陈云即注意到报纸在新解放区的重大作用:“稳定人心,传布政策,主要靠报纸。城市的人有看报习惯,不可一日无报。对我宣传品,各阶层都是字字细读。”《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由于报纸具有广泛的引导作用,应该特别注意新闻宣传的内容。如果新闻宣传反映的是先进典型,那么就会促使人们竞相学习,有助于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反之则会助长不正之风,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陈云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强调新闻宣传应该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抵制落后思想。1985年4月,新华社编写题为《国家在他们胸中》的内部材料,反映上海纺织行业几位厂长在改革中,坚持把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当月19日,陈云在这份内部材料上批示:“此件核实后应公开发表。我们的宣传机器应当大力宣传这样的人,大力扶持正气。”《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1985年3月13日,陈云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同志谈话时说:“现在,有些小报上面讲的,无非是男女关系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它会腐蚀干部,腐蚀青年。这不只是党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青年的志向问题。把青年的思想和兴趣引向这些乌七八糟的方面,也会亡党亡国的。”《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292页。1982年2月2日,陈云通过秘书转告中央宣传部:现在期刊和广告上用女人、美人的像太多。我们国家应该是宣传英雄主义的。要特别严格地掌握这个问题。《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其次,陈云将报纸作为一种组织工具。一方面,他认为报纸可以组织群众进行各种活动:“党报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也是群众的组织者,应建立全省党报发行网和通讯网。”为此,1930年10月下旬,陈云为中共江南省委起草《江南省委扩大会议关于〈红旗日报〉工作大纲的决议》,对建立党报发行网、通讯网的工作作了如下规定:第一,每个工厂建立报纸代派处,在工人聚居的工厂建立工房代派处,学校、机关、街道都要建立各自的代派处。第二,在上海建立报纸总发行部,在各重要城市和地方设发行分部。必要时,小报可以送阅和张贴。第三,在工厂、农村、兵营、学校、劳苦群众集聚之地,上海的中心产业,无锡、南通、杭州、芜湖、宁波、苏州、安庆以及上海各区设日报的采访员。这个决议发出后,党报发行网、通讯网的建立工作在江苏有了迅速发展。到1932年底,全省自上而下独立的发行通讯网基本上形成。《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103页。通讯网的建立使我们党能有效地组织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

  另一方面,陈云认为在党组织遭到破坏的时候,报纸还有组织革命者工作的作用。陈云说:“外国有过许多地方的革命组织不能存在,而只能由很少数的领导人出版一种报纸,在这个报纸上时常登载指导革命的战略和策略,而那些与革命组织失去联系的革命者,也并不因为与革命组织失去联系而不能工作。恰恰相反,他们按着这些由远方来的报纸上的指导方针,独立地去进行革命斗争。这种做法,反而创造出许多能独立领导工作的出色的革命者。同时,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反而使敌人无从追踪,奸细们也无从施其诡计。我以为这是中国革命者应该学习的榜样。”《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再次,陈云认为报纸可以提供许多信息。新闻宣传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提供和传递信息。陈云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报纸应该提供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干部全面了解情况。1942年2月11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解放日报》问题时他指出:“现在报纸很少反映边区消息,要加强通讯社,培养好的记者,多向干部透露边区情况”《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1982年陈云对《人民日报》提出了表扬:“《人民日报》新辟的《在今日首都报纸上》和《在地方报纸上》这两个专栏,办得不错”《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8页。,原因即在于《人民日报》博采众家之长,没有局限于一家报道或个别地区的报道,提供了较全面的信息。

  最后,陈云认为报纸还是一个民主决策的平台,领导干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1957年7月16—20日,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发言说:“今后,凡是有关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都应该事先在报纸上公布草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讨论,然后再作出决定,以免因为考虑不周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1957年9月24日在八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在论述发展化肥、化纤、治涝、扩大灌溉面积四个方面的计划方案后说:“我认为这些问题,经过准备之后,应该在报纸上展开讨论,让党内党外各界人士都发表意见。这样做,可以把我们的方案搞得更妥当一点。”他又说:“建设三门峡水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像这样的问题,最好是人大通过议案以前,在报纸上公布,征求人民意见,大家讨论。”《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需要注意的是,陈云虽然主张要利用报纸进行民主决策,但也认识到报纸的两面性:“用得好,可以打死敌人;但用得不好,走了火,也可以打倒自己。”《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12页。所以他强调要谨慎使用报纸的这个功能。1982年12月31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农村雇工限额问题指出:“过去国务院规定最多不超过七个,现在实际上多了一些。究竟限不限,限几个合适,还要看一看。但对这类问题,报纸上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几年农村变化很大,许多问题既不要干涉,也不要在报上大吹,看一段时间以后再说比较稳当。”《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

  三、新闻宣传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要发挥新闻宣传的巨大作用,仅仅依靠发布信息是不够的,而且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陈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新闻宣传的具体方法:

  第一,在新闻宣传的具体形式方面,陈云认为应针对不同对象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面向农村地区的宣传,陈云提出:“要注意农民能接受的程度,多用壁报、图画、歌曲来宣传”。针对新解放区的宣传,他认为要循序渐进、谨慎细致:“除安民布告等预先准备好外,可先准备几期报纸稿件,一进城就立即出报。内容首先只能是刊登一些基本政策文件,各种布告和解放区一般新闻,不能一下子苛求内容生动,适合新区群众口味,但转载旧的文件,要有选择。一切布告,必须字斟句酌。要审阅大样,对广告都要过细审查。”《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6、377页。

  第二,陈云很注重新闻宣传的时效性。1947年3月中旬,正值第三次包围临江战役进行时,辽东分社向陈云送审了两篇军事报道,陈云阅后提出都不发为好,理由如下:“关于就消灭敌二十二师一千五百人而编写的辽东军区‘发言人谈话’,如在今年一二月时,值得这样写,也值得在报上登,而现在,消灭这些敌人不能算多。可以考虑在这个战役阶段结束时作一个总的谈话发表,那样效果要好些”;“关于为瓦解敌军而草拟的‘告蒋军士兵书’,也不宜在报上发表。因为,对若干蒋军的政治攻势很需要,但在南满可以进行政治攻势并可能收效的只有滇军,而这尽可能在前线写信、散发宣传品。在报上发表,并不能使滇军看到,相反,只能引起国民党对滇军更加注意”。《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490页。果然,我军经过37天连续作战,歼敌1万余人,解放了金川、汪清等城镇,三保临江战役取得更大的胜利。接着,开始第四次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临江地区的进犯,歼敌一个师零一个团,俘敌7200余人。显然,在四次战役结束时,再来发表 “发言人谈话”这种形式的总结性宣传报道,其效果会更好些。崔奇:《回忆陈云在辽东时期对报纸与通讯工作的指导》,《党的文献》2005年第4期。

  第三,陈云认为新闻报道可以运用对比法,以凸显想要表现的内容。在讨论白区的新闻宣传时,陈云提出了具体办法:“要将下列事实作对比宣传:苏维埃政府对日宣战,而国民党则卖国投降;在苏维埃区域已完全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而国民党甘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坚决领导民族革命战争,准备直接与日本帝国主义奋战,而国民党压迫反日运动,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抗日义勇军,等等。通过深入的宣传,争取更广大的群众在苏维埃革命旗帜之下,扩大反日反国民党投降政策的斗争。”《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通过这种对比,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吸引更多群众加入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同时,也可以瓦解国民党的内部阵营。

  第四,陈云认为新闻报道一定要合乎实际。就新闻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必须真实地传播新闻,这是新闻宣传的第一准则、第一规律。”彭菊华:《新闻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1949年10月12日,陈云在报社记者会上说:“报纸的报道不要天天说好,也不要说外行话,要提倡说老实话,如物价问题就可以上报,因为你不登它也上涨。”《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1985年9月23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说:“农民中从事农副业致富的,有‘万元户’,但只是极少数。前一时期,报纸上宣传‘万元户’,说得太多,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宣传脱离了实际。”《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350页。这正契合了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态度。

  第五,陈云认为新闻报道不是有闻必录,也不是所有好事都要上报,因为报纸的影响面很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报道。比如在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报纸便没有报道个别工商业者和家属捐资的事情,陈云认为:“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有些工商业者和家属,把家里的黄金、美钞、人民币、宝石戒指、金刚钻、房产都拿出来增加资金,这是好事,是进步的表现。因为定息了,增资就等于是捐献。但是,如果提倡得不适当,就会发生偏差,好事会变成坏事。当时我们对这种捐献活动,没有让报纸宣传,有些工商业者不满意,认为做了好事不表扬。但这是表扬不得的,如在报上宣传了,就会形成一种空气,一种压力,发生强迫命令的现象,使不能或者不愿意增资的人也增资了。这种现象,一定要加以避免和纠正。”《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1980年11月28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书记会议时说:“好事要做,但要量力而行。如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报上宣传得厉害。这个问题都能解决吗?宣传上要有人把关。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要登报。”《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第六,陈云主张报纸的编辑工作要注意条理清晰、短小精悍。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读者提供信息,因此,报刊文章应该充分照顾读者的需要,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陈云认识到:报纸是给读者看的,而很多读者(尤其是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看报,那么报纸的文章就应该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为此,他提出几个建议:首先,文章应该有个提要,让人对其内容一目了然:“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今年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的消息,标题很好,但是没有提要。如果把主要内容提出来,让人一看提要就知道主要内容,就好了”。其次,文章应该有小标题,层次分明:“文内插小标题,分一、二、三,做好编辑工作,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报纸是给各方面的人看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看的,但是许多领导同志没有多少时间看报纸。报纸要改进,要争取他们看,要争取更多的人看,这很重要”。最后,文章应该短小精悍:“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476、478页。

  陈云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原则、作用以及策略和技巧作了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比较全面、深刻的。虽然这些论述并不十分系统,但陈云的新闻宣传思想源于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具体的实践经验,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理论,同时还有明确的指导性,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