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解析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段娟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的区域经济布局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经济布局内容来看,生产力布局的核心是工业布局。中国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工业布局战略推动的。地区工业布局及其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陈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工业布局思想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分析其形成背景、内容和影响,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对其内涵进行总结和解析,以期对全面认识陈云的经济思想、合理优化我国的经济布局有所裨益。

  一、不同历史时期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

  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和大跃进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云对于区域经济布局都进行过大量的思考和实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极其复杂。第一,从国内环境来看,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生产力极度薄弱且布局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从国外环境来看,新中国成立时,世界上已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峙的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特别是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国家安全更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时的国内外背景说明,合理的经济布局将有助于巩固国防、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经济布局的状况。19508月下旬,中财委召开计划会议。时任中财委主任的陈云,直接参与了1951年计划的编制。会议讨论了编制1951年计划和三年奋斗目标的问题,提出经济战线在今后两三年内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经济的调整与恢复。(《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会议认为,对工业的恢复,不能盲目进行,而应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调整中恢复。会议要求在三年内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组织生产过去依赖国外供应的原材料;将一部分工厂迁移到接近原料、市场的地区,改变工业生产过分集中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现象;三年内在工业方面新的建设应放在加强国防力量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同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草案)》中强调,在编制五年计划时,应在计划内规定东北、华北和西北(新疆)各区进一步的工业发展,在五年期内,应在北京、太原、兰州和西安地区建立新的工业中心,以及大量加强华中南区各主要都市的工业发展。禁止在工业发达的中心地,如上海和天津,再行建设大规模的企业,以便在可能范围内将新兴的工业建设向内地转移,使之靠近原料、电动力、燃料的来源和产品推销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2页)

  在上述政策思想的指导下,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基本建设工作主要以恢复和扩建为主。1952年,恢复和扩建的投资约占全部投资的3/4,新建的投资约占1/4。在投资的区域布局方面,一方面,国家注意发挥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恢复和发展了当时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1952年,在全国工业基本建设工作总量的区域分布中,东北集中了大量的工业部门。另一方面,考虑到国防安全等因素,少数工厂搬迁到了内地。同时,内地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重视。陈云指出:“1952年度的国家经济建设投资,将首先用于与国防有关的生产事业,同时将继续兴修水利。同上书,第253页。三年经济恢复中,国家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7亿元,占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10%以上,主要用于治理内地水害比较严重的河流。在交通运输方面,国家在西部投资约17.7亿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26.7%。(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二)一五时期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

  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虽然内地得到了建设和发展,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沿海与内地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1952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土面积为12%的沿海所占比重仍然高达69.4%,而国土面积达80%的内地却仅占30.6%;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沿海所占比重为72%,内地仅为28%

  面对这种格局,中共中央在编制一五计划时,将平衡工业布局作为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当时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在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到1955年公布,共编制了五次,第四次是由国家计委编制的,第一、二、三、五次都是在陈云亲自主持下编制的。(邱纯甫:《陈云与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载《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196页)一五计划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关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布局和方向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对于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要逐步地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并使工业的分布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是有计划地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报告对五年基本建设的地区分布也作了比较合理的部署: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则积极地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西南开始部分的工业建设。(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至六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载195578《人民日报》第2版)

  在一五计划的指导下,我国的工业布局迅速展开。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5个,其中有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在项目的配置过程中,一个重要项目的厂址,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方案,经过反复踏勘比较后才能确定下来。对此,陈云亲自过问,并下去看过一些厂址。(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总体来看,一五时期的工业布局是合理的。到1957年,广大内地的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952年的39.3%上升到49.7%,沿海地区的比重则从43.4%下降为41.6%。随着一些新建项目的建成投产,内地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这将有利于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同上书,第210—211页)

  (三)中共八大前后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

  一五时期虽然沿海与内地不平衡的工业布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也出现了偏差,即过度重视内地的建设,而忽略了沿海地区的发展。19551116,陈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还有一种本位主义和局部观点,就是只注意本地,不注意别的地区。这在工业中是个内地与沿海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原料、生产、销售和运输的情况,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哪些工厂应在沿海,哪些工厂应在内地。他提出要进行统筹安排、看大局,国营与私营之间,私营与私营之间,工业与手工业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今天与明天之间,都需要统筹安排。(《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269页)陈云所指的地区之间的统筹安排即反映了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的原则。

  陈云的思想对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指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根据资源情况和合理分布生产力的原则,在内地继续建立和积极准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使全国各地区经济逐步走向平衡发展。但是在内地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地、充分地利用并且适当地发展近海各地原有的工业,这不仅是为着适应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也是为着支援内地的建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和中共八大提出的合理布局生产力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布局战略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为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逐步促进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并最终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大跃进时期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

  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受的指导思想影响,中共中央要求各协作区或有条件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要形成各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引发了一场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时期,各省市区直至各地县不管经济效益,追求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导致了各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布局呈现出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状况。基于此,陈云在《红旗》杂志第5期上发表了《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文章,就工业布局问题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合理地布置工业生产力,是基本建设中具有长远性质和全面性质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工业布局的时候,必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使目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

  要实现上述要求,他认为要解决三个问题:(1)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应当从全国范围开始,还是从协作区或者省、自治区范围开始?(2)企业的布置是集中一些好,还是分散一些好?(3)新建企业应当是大型的占多数,还是中小型的占多数?

  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建立工业体系只能首先从全国范围开始,然后才是各个协作区,再后才是许多省、自治区。理由是:全国的工业体系就是由建设在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的工业组成的。在建立全国范围的工业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先后建设不同数量的新的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是全国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建立工业体系的重要起点在一个省、自治区以内,企图建立完整无缺、样样都有、万事不求人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将来建设起来的工业体系,是水平不同而且各有特点的,因此,加强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协作,是保证共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载《红旗》1959年第5期)

  对于第二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企业的布置,应当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使我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并且考虑到国防安全的要求。在现有大中城市根据可能和需要新建或者扩建一些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有它方便的地方,这是必要的;但是多数的企业却应当适当分散地建设在中小城镇或者有矿产资源的地方企业适当分散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不仅在建设的时候可以得到当地人民群众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援,更好地解决劳动力和物资方面的困难,而且在投入生产以后,可以使供产销更好地结合起来,生产组织比较合理,运输里程适当缩短,产品成本更加降低。(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红旗》1959年第5期)

  对于第三个问题,他指出,有些地方和有些部门,对于企业的建设有贪大、求全的想法。他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大企业的建设速度比较慢,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筹建到建成,往往需要五、六年。中、小型企业虽然产量少一些,可是我们自己能够设计,自己能够制造设备,因而建设的速度却比较快。建设一个中、小型钢铁企业,从筹建到建成,最多只需要一、二年,造价又低,技术上也比较容易掌握。为了争取速度,更好地适应我国建设的需要,应当是多建和先建中、小型企业。同上。

  事实证明,陈云的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区域布局思想是正确的。在大跃进期间,由于我国在平衡生产力布局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各级政府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忽视了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协作,致使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地区之间自我封闭、缺乏联系,无法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导致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更加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陈云经济布局思想的内涵和理论解读

  (一)要按照统一的计划统筹安排区域生产力布局

  陈云多次强调了统一计划的重要性,他提出,搞工业也不可能今年搞今年的,明年搞明年的。……经济建设要今年就做明年的准备工作,今年投资数量多少,明年投资数量多少,要有个计划,同时还要照顾到将来的投资计划。(《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他还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合理地布置工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消除本位主义和局部观点,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统筹安排地区之间的生产和布局,使目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相结合。

  陈云的这一思想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布局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平衡布局,提出了许多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即是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安排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产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时,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合理空间布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并剥夺资本家以后,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按照总的计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旧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改造,包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生产力的布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二)区域工业布局应当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

  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生产力薄弱的现实,当时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重工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靠近原料产地,而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多集中在内陆地区,因此,为了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就必须将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关于这一布局原则,陈云认为,企业布置在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

  陈云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产力布局原则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说:如果由于原料价格的提高一方面引起了原料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既引起了当地原料生产的扩大,又使人们从遥远的一向很少使用或者根本不利用的生产地区去取得原料供给,而这两方面加在一起又使原料的供给超过需求,以致这种高价现在突然跌落下来。(《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6页)马克思认为,不同地区之间生产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引起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不同需求。供求双方的变化,又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反过来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生产状况造成影响。因此,使工业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可以减少生产和运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三)工业布局要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分工与协作

  陈云认为,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将来建设起来的工业体系,水平不同而且各有特点的,而现代工业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协作经济,因此,在各个地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以至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都不能没有分工和协作。(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红旗》1959年第5期)这段论述即表明工业布局一定要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和协作。这一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自然资源等因素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地区间广泛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产业结构。地域间的分工与协作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区域工业布局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陈云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强调,要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是有计划地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一五时期的工业布局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通过在落后地区上一些大项目,带动了当地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镇人口就业。

  通过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内陆落后地区的面貌,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通过消除旧的分工,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恩格斯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即是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布局,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陈云经济布局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云经济布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1)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陈云经济布局思想的精髓在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这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相统一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研究陈云的经济布局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和国土开发格局。

  (2)有助于我们认真思考当前我国经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历经多次调整后,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重复投资和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分工与协作弱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深刻领会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陈云经济布局思想的启示意义。在当前的区域发展布局中,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土开发格局的优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