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和创造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王杰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自陕甘宁边区后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间,坚持计划与市场统一的陈云经济思想,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理论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历来重视陈云经济思想。毛泽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度信任陈云,并多次赞扬他经邦治国的才干。20世纪60年代初,经刘少奇提议,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发陈云等同志讲话的指示》指出:中央同意陈云同志关于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也基本同意李富春李先念两同志的讲话中央希望你们接到陈云等同志的讲话以后,在省、市、自治区一级的党员干部中进行传达,认真讨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立即行动起来(曹应旺:《经济调整中的刘少奇与陈云》,《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刘少奇还指示有关同志将陈云1956—1961年关于经济建设的有关讲话15篇,整理成为《陈云同志几年来有关经济建设的一些意见》,分发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和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实际上编辑了最早版本的陈云经济文选

  长期以来,陈云经济思想只在关键和危机时期才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贯彻并没有形成制度。直到1980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郑重地肯定,陈云关于新中国31年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4页。)。此后,才从决策层次上解决了陈云经济思想的贯彻问题,并为后来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但由于陈云经济思想是关于宏观决策的理论体系,主要运作于决策高层,涵盖于全局,见效于全国,而学者们受于一隅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对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视,远远逊于中共其他的主要领袖。美国学者大卫•M•贝奇曼指出这种不正常现象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陈云具有如此杰出的地位,但他却没有受到学者们应有的重视。”([美]大卫•M•贝奇曼著,孙业礼等译:《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当前,系统考察陈云的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国前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纵览

  (一)陈云商品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

  (1)陈云在中国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上海度过青少年时期,长期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做过店员、推销员,主持过为临时中央筹集经费的新新公司等商业经营机构的经营事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受到共产国际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陈云在人生世界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当时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奠定了认识现代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的实践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和两个历史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和终将消除的历史范畴。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商品经济不可能一下子被消除,这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第一个历史课题。他们留给后人的第二个历史课题是,只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和必将最终消除提出了预见,并没有就商品经济存在的时间长度给出明确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3)陈云对马克思生产和流通关系规律理论的发展。陈云基于在中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上海长期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期间对商品经济的了解,特别是对陕甘宁边区特定经济社会环境的认识,从经济社会大循环的高度清醒地指出:生产要经过交换,没有这个过程,生产就要陷于停顿,社会就不能发展。所以,交换过程对于生产有决定意义。(《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页。)对陈云的这一重要论断,国内理论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陈云的论断恰恰准确地揭示了经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仍然处于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为确立发展商品经济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陈云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的内核

  陕甘宁边区时期,陈云的商品经济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1.灵活实施等价交换。面对小农经济直面大市场的实际,实施等价交换的基本措施是:(1)确立发展商品经济思想,坚持对内完全自由、对外基本自由的方针;(2)既要实施宏观调控,又要以经济手段为主,把握市场物价走势,掌握商品交换的主动权;(3)组织出口商品必须以销定产、以质取胜;(4)要在保持边区内部物价平衡的前提下力争多出口;(5)薄利多销,以少求多;(6)盘活资产,多存活货、不存死货。2.实施统筹全局经济的原则。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3.建立宏观调控制度。统一管理必须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市场供求平衡、外贸进出口平衡,建立统筹全局的制度体系。4.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具有领导革命战争本领的同时,要熟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联系,要明确和把握整个运行程序的各个关键环节,学会做共产党的商人”(《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实现从领导商品经济的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三)实践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的三位一体模式

  陈云在主政东北全境解放区经济恢复和建设期间,其经济思想完成了第一次整合。19488月,他在《中国职工运动当前的总任务》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经济计划管理的三位一体模式。1.国民经济计划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层面,陈云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把计划性提到第一位。要使一切国营、公营企业,都能经过调查研究和全盘筹划,在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之下进行生产。”(《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2.经营企业化。对于基础层面工厂的经营,陈云十分明确地提出:第一要企业化只有切实改善经营和管理工作,才能达到原料足、成本低、质量好、产量多、销路广的目的。”(同上。)3.管理民主化。对于新社会的企业制度,陈云提出,实行集中领导下的管委会、职代会、生产小组三级民主管理体制。其中主要包括民主化用人制度,个人负责制度,质量检查、奖罚制度,技术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制度,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等符合商品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制度体系。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基本架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后期,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关系从协调走向排斥并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实践推动陈云经济思想实现了第二次整合,构建起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架构,其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56年,陈云指出,继续无区别地实施已经不再适用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政策,一是产销关系违背以销定产的商品经济原则,导致生产中忽视产品质量,部分社会商品质量下降;二是割裂商品经济供求关系,导致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失衡;三是市场管理中公营经济独家经营形成的垄断低价,导致农产品和农业副产品总量减少。尤其突出的是,计划管理体制出现了高度集中的倾向。

  陈云矫正计划体制高度集中的基本思路是,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大体恢复一九五三年冬季以前的办法”(《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陈云预见,实施这种模式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经营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国家领导之下的自由市场是补充。这就是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模式。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模式已经包容了经济结构、生产经营、计划管理体制的各个领域,实现形式已经具体到了社会主义经济架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呼之欲出。美国学者大卫•M•贝奇曼评价说,陈云会因为首倡利用市场补充计划而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的这些观点是中国所有改革的起点。”([美]大卫•M•贝奇曼著,孙业礼等译:《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特别是此后20多年并没有实行。所以,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还没有升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两种”+“四跨的模式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0多年中,基于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暴露和认识的深化,陈云经济思想完成了第三次整合,其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也提升到了新的更高层次。

  (一)从三个两种鸟和笼子的升华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陈云计划与市场统一的思想进一步提升。19793月,陈云在起草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系统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史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极其新颖的三个两种思想,即:(1)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和市场经济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2)确定这两种经济在国民经济不同部门应占的不同比例,是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这两种经济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3)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经济部分都相应地增加。1982年底,他又深刻揭示了计划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鸟和笼子,提出笼子可以根据市场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则可以在四跨(跨地区、跨省、跨国、跨洲)的广阔空间活动。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陈云经济思想经历第三次整合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二)三个两种”+“四跨模式的理论透视

  1979年初,陈云明确使用了市场经济概念。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陈云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谋划,十分明显地显示出了调整外贸战略重心和利用国际资本,准备和筹划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80年代初,他形成了系统的与国际资产阶级打交道论(如帝国主义本质论、欢迎之中要警惕、利用外资要清醒等),尤其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统筹利用国际资本论思想(借、用、还)。至此,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实现了整体提升。实践范围从摆小摊子、开商店、办大公司扩展到了四跨;经济模式从三位一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上升到了三个两种”+“四跨;其间市场的覆盖面从小自由、补充大补充,上升到了市场经济的层次;计划与市场关系从主辅,提升到了鸟和笼子及涵盖整个经济社会的三个两种并存的层次。

  三个两种”+“四跨模式:(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2)明确界定了商品经济四跨的活动范围,(3)明确计划调节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两种经济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并都相应地增加的发展趋势。所以,陈云经济思想实现了从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飞跃。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三个两种”+“四跨模式除了具体表述与中共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所不同外,本质则完全一致,客观上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五、陈云经济思想中计划经济说辨析

  计划与市场统一论贯彻于陈云经济思想发展的始终,本是客观存在。但在种种迷雾笼罩下,历来坚持计划与市场关系协调统一的陈云,被误解为计划经济说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始作俑者,这的确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大冤案。

  第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时期后即开始实施既定的赶超战略。在国力不足和资本积累未完成之际,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最有效地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计划经济体制乃是必然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长期实行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大政方针,都是实施赶超战略的要求。新中国经济史证明,实施赶超战略期间确实发生了集中过度的一系列问题,而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恰恰是在不断矫正计划体制的实践中逐步发展的。

  第二,大跃进是赶超战略的具体化,也是计划排斥市场和市场调控走向高度集中的加速器。但陈云一贯坚持综合平衡,主张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历来反对和努力制止大跃进式的赶超。陈云反复重申: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够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超英赶美等等”(同上书,第281页。)

  第三,发展商品经济是陈云一贯的思想。陈云从未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或将某一面强化到否定另一面的程度。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历来是有右反右,有,在市场受到排斥之时矫,在计划受到冲击之时断然反右。他的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正是在矫反右的实践中,探索计划与市场的辩证统一。

  第五,计划管理并非就是计划经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都是管理社会化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都必须实行宏观计划管理。陈云一贯力主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长期并存,是在否定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前提下,主张加强宏观计划管理。

  再现陈云计划与市场统一思想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史实,显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破解经济学永恒主题的创造和重大贡献,不仅有益于廓清历史迷雾,消除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且有益于继承成功的历史经验,继往开来,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