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云在北京分别主持召开了煤炭和冶金座谈会。对这两次座谈会介绍得比较详细,一定意义上具有档案价值的文献,是由当时列席这两次会议的苏星所作、在2000年又经许保利整理后在《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上发表的《工业调查研究的典范——关于60年代初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煤炭座谈会和钢铁座谈会的记录》。
1961年的煤炭和冶金座谈会是在两个大背景下召开的。第一个背景是,中国正在逐步走出三年“大跃进”的急躁情绪和庐山会议后的“左”的氛围,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前夜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第二个大背景是工业方面的困难开始明显地突出出来。1961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46.6%,煤炭产量从1960年的3.97亿吨下降到2.78亿吨,钢铁产量从1960年的1866万吨下降到870万吨。①情况令人震惊,要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这两次座谈会反映和总结出了以下若干重大问题:
一、用群众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要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大跃进”以来的群众运动确实带来了一些缺点和问题。如阳泉矿务局的管理制度剩下不到一半,留下的主要的是安全,其他残缺不全了;平顶山矿务局提出了“正规循环作业是否尊重科学”的问题;鸡西矿务局认为,由于把群众运动与科学管理对立起来,导致现在管理上松、乱。针对这些问题,陈云指出:过去有毛病,所以受攻击,但也有些好处。修正主义要同苏联工业上的办法分开,有些办法今后还是要用的。过去规章制度有弱点:机械、保险系数太大,只听上边的。现在把规章制度和群众运动的缺点去掉,好的保存下来。(《工业调查研究的典范——关于60年代初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煤炭座谈会和钢铁座谈会的记录》(以下注释简称《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第21页。)
在座谈会上,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群众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如阳泉矿务局反映,1958年以来大的群众运动有24次。成功的有12次,占50%。很不好的有5次,占21%。有成绩有缺点的7次,占29%。他们分析成功的经验是:(1)先进行半个月的调查研究,有准备地进行。(2)让各方面的人员参加,在民主的空气下反复研究。(3)调整管理人员。(4)发动群众揭发浪费,挖潜力。(5)加强管理制度。而不成功的教训是:没有经验贸然推广;党委决定,大家执行,压力很大。陈云肯定用群众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他同时强调指出,推广的“步骤太快也可以搞的不好。步骤是群众的思想准备和干部准备。”他总结大家的意见指出,要想用群众运动方式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发动群众;加强管理而不是破坏管理;调查研究,逐步推广;实行真正的群众运动,不要强迫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同上刊,第126—128页。)
二、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工资在“大跃进”之前主要是计件工资,但到1960年10月取消了计件工资,出现了平均主义倾向,到1961年才又改回计件。陈云认为:“井下工人应大部分是计件。” (同上刊,第4—5、10页。)
对于工资,大家普遍反映晋级不及时,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晋级的比例太低,有的同志反映工资标准不一致,形成同工不同酬。奖励制度问题也比较集中。如鞍钢的计件与奖励同1957年比较,下降200多元。1957年计件占45.5%,1960年占0.8%。(同上刊,第199、202页。)
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工人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如平顶山矿务局取消计件工资后收入降30%—40%,工人提升为干部,收入下降40%。湘钢的工资以1957年为100,1958年89.85,1959年69.54,1960年67.68。统计101名老工人,以1957年为基数,1958年减8%,1959年减24.4%,1960年减25.5%,1961年减28%。鞍钢1957年职工平均工资969.8元,1960年773.9元。生产工人降8.2%,少收入82.2元。技术干部少收入50.9元。四级工以上3.1万人,占工人24.6%,每人少收入234.4元。(《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第17、202、199页。)
三、生活问题带来的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平顶山矿务局反映:生活水平下降最多的是老工人。过去工资高,农村东西便宜。现在,支出全面紧张,主食、副食、服务都涨价。粮价上涨0.18—0.2元。原来平均工资54元,调整以后可达60元。三级工以下占73%。老工人和干部好的当月刚够花。(同上刊,第17页。)
冶金工业部反映,职工生活困难的结果是:第一,大批离职。12个矿1—9月跑64人,占1960年全员的9%,跑的减的都是1958年来的壮劳动力。第二,出勤率降低。露天,1960年四季度95%,现在85%。坑内,1960年90%,现在80%。第三,大批的人种自留地。春耕、夏锄、看青、秋收占的时间很多。第四,职工体力减弱,发病率提高。过去1%—1.5%,现在3%—3.5%。劳动生产率:去年125吨,现在82吨,全年降25%,第三季度降40%。人身事故比去年提高35%。(同上刊,第142—143页。)
针对生活紧张、工人回乡和自由市场等问题,陈云指出,商人多了、黑市,这些都是树叶子,根本问题是物资购买力不平衡。从前60亿—80亿斤猪肉进城,平均1元1斤回笼60亿—80亿元,每口猪出25斤油,75000万斤,算上鸡蛋100亿元。每人20尺布,6亿人60亿元,加上针织品也是100亿左右。吃穿这两项去了以后用别的来填不行。牙膏3000万只,手表100万只,每只100元,只有一亿元。补满这两个大头,用别的东西补靠不住。1950年300亿斤粮,880万担棉花可以定市场,那时购买力小。现在900亿斤解决不了问题。根本问题是增产粮食。提价提工资都不行。农民对自留地的积极性大,总是干。自由市场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办不到。除非你有物资力量,用政治办法一管就死。1956年我主张开放自由市场,那时力量大,50%的粮食收到我们手里。现在究竟怎么办,没有经验。各方面意见都听一下,怎样打补丁。(同上刊,第18—19页。)
大家普遍感到,生活问题以前也有,但性质不同。原来只影响积极性,现在已经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陈云说,1959年上半年,关于城市蔬菜供应,汉口会议就提出搞基地的问题。1959年上半年讲粮食问题,有些同志不了解,辽宁小组谈别的谈不下去。(《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第76、72页。)陈云最后总结指出,煤矿工人过去条件差,不安全,现在是生活问题。解决办法:(1)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卫生一些,人少一些;(2)工资水平高一些,有吸收力;(3)家属进矿的有一定的比例;(4)矿工子弟参加煤矿做工。(同上刊,第112页。)
四、关于技术人员的问题
一是生活待遇问题。平顶山矿务局1959年中技毕业的技术员工资35.5元,大学毕业的技术员56元,养不了家。有同志反映,技术人员的工资没有工人高:电铲司机助手40元,采样工人50.1元。简单劳动的工资多:托儿所干部平均54元,房产干部52元,食堂办事员63元,行政科58元,他们比技术工人和学生的工资高。太钢反映,创造发明合理化建议奖励,全部吹掉了。大炼钢铁以后一直没有恢复。技术干部在这些方面意见多。(同上刊,第17、200、203页。)
二是数量减少。鸡西矿务局反映,衡山矿1959年有57人,1万吨煤是0.56人;1958年有49个,1万吨煤0.31人;1961年有50个,1万吨煤0.3人。开滦矿务局反映,解放前的技术人员有90%调走了,接续是个问题。现在调来的人少,教育质量降低了。现在,没有搞计划、财务、工资专业人员。过去,账很细,现在只有一张表,技术经济指标都是估的。大学以上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要部里解决。中等学校的专业人员应由大区或矿区解决。(同上刊,第38、115页。)
三是无职无权。开滦矿务局反映,1957年批判以后对技术人员光强调改造教育,不注意团结。反右倾保守又有他们。不尊重工程师,过去方案是从技术员来,现在是要什么来什么。阜新矿务局提出,在矿当总工程师要10年以上,在矿务局要15年以上。有了发明不能登报,没有出路。“师不如长”,不能入党,也不能当长。(同上刊,第113、39页。)
陈云认为,过去的技术工人是重要组成部分,少了他们不行。中国搞工的人是救国的,是可以改造的。他们和政客不同,愿意把国家搞好。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1)业务部门要有职有权,党委领导、业务工作、群众运动要摆正。过去不应打乱而打乱了的行政指挥系统要搞起来;(2)认识问题。对家庭关系、历史问题、社会成分,组织部要有一个原则。中央组织部门对技术人员的过去、现在、环境、本人要有个恰当的看法。一个是过去和现在,一个是环境和本人。(3)这些人要改造和提高,把资产阶级意识慢慢磨掉。(《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1期,第114页。)
五、“大跃进”与两笔账的问题
所谓两笔账,就是指政治账和经济账。在座谈会上,这两个词虽然出现不多,但大家在讨论“大跃进”时期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时,实际上涉及到这个问题,即高指标(政治账)与增产办法(经济账)的关系问题。
大家认为,为了完成高增长,采取的办法有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正常的方法有:一是挖潜力。三年“大跃进”主要靠老井。1958、1959年跃进是正常的,矿井超过20%左右是正常的,因正是壮年期,问题是太过头(同上刊,第75页。)。二是政治干劲。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在总结煤炭产量上升的原因时说,十五年左右赶上英国对煤矿工人是个很大的鼓舞。大炼钢铁一个是压力大,一个是敢想敢干,再一个是苦干。三是技术革新。薄一波提出,增产因素中要加个技术革新。陈云表示同意,他说,加上有效的技术革新。(同上刊,第61页。)
不正常的方法有:一是吃老本,寅吃卯粮。张霖之说,三年“大跃进”,千方百计出煤。10年、20年的矿,5年、10年开采完了。薄一波也认为,增产因素中有些是不能持久的,有些是错误的,如挖的过大。陈云指出,吃老本是不适当的开采,从全局看是6000万吨,如果发生战争还是要赶。必要时吃老本。(同上刊,第9、41、61、58页。)二是带病作业。主要体现在巷道失修和设备失修上。阜新矿务局1960年失修巷道6万多米。设备失修情况:1960年失修率48.6%,1961年6月末为45.6%,9月末为41.4%;电机车待修48.8%。机器出勤率中,电铲1958年95%,1959年94%,1960年88%;电机车1958年84%,1959年86%,1960年80%,1961年1—9月份65%。(《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1期,第44—45、43页。)三是乱采乱掘。阜新矿务局反映,为了提高产量,容易多吃厚的,少吃薄的。(同上刊,第44页。)四是浪费。当时流行的观点是:为了工业化速度,资源丢一点也上算,“几年之后煤还不知道要不要哩”。薄一波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山东一个矿丢掉300万吨。(同上刊,第20—21页。)
这两次座谈会反映出的情况是严峻的。但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陈云提出了两点认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深入领会。
一是把问题与座谈会的特点结合起来看。在煤炭座谈会结束的时候,陈云说,为了解决问题,毛病缺点找的多了些。(同上刊,第136页。)意思是说,这就是一个找问题的会议,不是对前一段工作的全面总结。因此,不能因为问题多、严峻,就把前一阶段的工作完全否定了。
二是我们是好人有缺点。他强调指出:密植、双季稻都是好心,方法不对。我们是好人有缺点。电气排灌,农民非常满意。我们究竟做的好事多还是坏事多?坏事不是出于本心,方法不对,完全可以说服农民。(同上刊,第36页。)
“我们是好人有缺点”、“我们究竟做的好事多还是坏事多”实际上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到底谋一己私利,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和国家的成绩和错误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枝节?对这个问题,如果站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公正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本质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中国人民和利益的根本代表。我们党和国家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错误是次要的、是枝节。对待缺点和错误,正确的态度是,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党,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光明磊落,承认错误,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改正错误,并且,每一次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前进一大步,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别的任何一个政党的根本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