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主持召开的1961年煤炭、冶金座谈会研究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李强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1年,陈云在北京分别主持召开了煤炭和冶金座谈会。对这两次座谈会介绍得比较详细,一定意义上具有档案价值的文献,是由当时列席这两次会议的苏星所作、在2000年又经许保利整理后在《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上发表的《工业调查研究的典范——关于60年代初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煤炭座谈会和钢铁座谈会的记录》。

  1961年的煤炭和冶金座谈会是在两个大背景下召开的。第一个背景是,中国正在逐步走出三年大跃进的急躁情绪和庐山会议后的的氛围,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前夜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第二个大背景是工业方面的困难开始明显地突出出来。1961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46.6%,煤炭产量从1960年的3.97亿吨下降到2.78亿吨,钢铁产量从1960年的1866万吨下降到870万吨。情况令人震惊,要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这两次座谈会反映和总结出了以下若干重大问题:

  一、用群众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要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大跃进以来的群众运动确实带来了一些缺点和问题。如阳泉矿务局的管理制度剩下不到一半,留下的主要的是安全,其他残缺不全了;平顶山矿务局提出了正规循环作业是否尊重科学的问题;鸡西矿务局认为,由于把群众运动与科学管理对立起来,导致现在管理上松、乱。针对这些问题,陈云指出:过去有毛病,所以受攻击,但也有些好处。修正主义要同苏联工业上的办法分开,有些办法今后还是要用的。过去规章制度有弱点:机械、保险系数太大,只听上边的。现在把规章制度和群众运动的缺点去掉,好的保存下来。(《工业调查研究的典范——关于60年代初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煤炭座谈会和钢铁座谈会的记录》(以下注释简称《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第21页。)

  在座谈会上,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群众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如阳泉矿务局反映,1958年以来大的群众运动有24次。成功的有12次,占50%。很不好的有5次,占21%。有成绩有缺点的7次,占29%。他们分析成功的经验是:(1)先进行半个月的调查研究,有准备地进行。(2让各方面的人员参加,在民主的空气下反复研究。(3)调整管理人员。(4)发动群众揭发浪费,挖潜力。(5)加强管理制度。而不成功的教训是:没有经验贸然推广;党委决定,大家执行,压力很大。陈云肯定用群众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他同时强调指出,推广的步骤太快也可以搞的不好。步骤是群众的思想准备和干部准备。他总结大家的意见指出,要想用群众运动方式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发动群众;加强管理而不是破坏管理;调查研究,逐步推广;实行真正的群众运动,不要强迫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同上刊,第126—128页。)

  二、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工资在大跃进之前主要是计件工资,但到196010月取消了计件工资,出现了平均主义倾向,到1961年才又改回计件。陈云认为:井下工人应大部分是计件。” (同上刊,第4—510页。)

  对于工资,大家普遍反映晋级不及时,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晋级的比例太低,有的同志反映工资标准不一致,形成同工不同酬。奖励制度问题也比较集中。如鞍钢的计件与奖励同1957年比较,下降200多元。1957年计件占45.5%1960年占0.8%(同上刊,第199202页。)

  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工人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如平顶山矿务局取消计件工资后收入降30%—40%,工人提升为干部,收入下降40%。湘钢的工资以1957年为100195889.85195969.54196067.68。统计101名老工人,以1957年为基数,1958年减8%1959年减24.4%1960年减25.5%1961年减28%。鞍钢1957年职工平均工资969.8元,1960773.9元。生产工人降8.2%,少收入82.2元。技术干部少收入50.9元。四级工以上3.1万人,占工人24.6%,每人少收入234.4元。(《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第17202199页。)

  三、生活问题带来的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平顶山矿务局反映:生活水平下降最多的是老工人。过去工资高,农村东西便宜。现在,支出全面紧张,主食、副食、服务都涨价。粮价上涨0.18—0.2元。原来平均工资54元,调整以后可达60元。三级工以下占73%。老工人和干部好的当月刚够花。(同上刊,第17页。)

  冶金工业部反映,职工生活困难的结果是:第一,大批离职。12个矿1—9月跑64人,占1960年全员的9%,跑的减的都是1958年来的壮劳动力。第二,出勤率降低。露天,1960年四季度95%,现在85%。坑内,196090%,现在80%。第三,大批的人种自留地。春耕、夏锄、看青、秋收占的时间很多。第四,职工体力减弱,发病率提高。过去1%—1.5%,现在3%—3.5%。劳动生产率:去年125吨,现在82吨,全年降25%,第三季度降40%。人身事故比去年提高35%(同上刊,第142—143页。)

  针对生活紧张、工人回乡和自由市场等问题,陈云指出,商人多了、黑市,这些都是树叶子,根本问题是物资购买力不平衡。从前60亿—80亿斤猪肉进城,平均11斤回笼60亿—80亿元,每口猪出25斤油,75000万斤,算上鸡蛋100亿元。每人20尺布,6亿人60亿元,加上针织品也是100亿左右。吃穿这两项去了以后用别的来填不行。牙膏3000万只,手表100万只,每只100元,只有一亿元。补满这两个大头,用别的东西补靠不住。1950300亿斤粮,880万担棉花可以定市场,那时购买力小。现在900亿斤解决不了问题。根本问题是增产粮食。提价提工资都不行。农民对自留地的积极性大,总是干。自由市场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办不到。除非你有物资力量,用政治办法一管就死。1956年我主张开放自由市场,那时力量大,50%的粮食收到我们手里。现在究竟怎么办,没有经验。各方面意见都听一下,怎样打补丁。(同上刊,第18—19页。)

  大家普遍感到,生活问题以前也有,但性质不同。原来只影响积极性,现在已经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陈云说,1959年上半年,关于城市蔬菜供应,汉口会议就提出搞基地的问题。1959年上半年讲粮食问题,有些同志不了解,辽宁小组谈别的谈不下去。(《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0期,第7672页。)陈云最后总结指出,煤矿工人过去条件差,不安全,现在是生活问题。解决办法:(1)机械化程度高,安全卫生一些,人少一些;(2)工资水平高一些,有吸收力;(3)家属进矿的有一定的比例;(4)矿工子弟参加煤矿做工。(同上刊,第112页。)

  四、关于技术人员的问题

  一是生活待遇问题。平顶山矿务局1959年中技毕业的技术员工资35.5元,大学毕业的技术员56元,养不了家。有同志反映,技术人员的工资没有工人高:电铲司机助手40元,采样工人50.1元。简单劳动的工资多:托儿所干部平均54元,房产干部52元,食堂办事员63元,行政科58元,他们比技术工人和学生的工资高。太钢反映,创造发明合理化建议奖励,全部吹掉了。大炼钢铁以后一直没有恢复。技术干部在这些方面意见多。(同上刊,第17200203页。)

  二是数量减少。鸡西矿务局反映,衡山矿1959年有57人,1万吨煤是0.56人;1958年有49个,1万吨煤0.31人;1961年有50个,1万吨煤0.3人。开滦矿务局反映,解放前的技术人员有90%调走了,接续是个问题。现在调来的人少,教育质量降低了。现在,没有搞计划、财务、工资专业人员。过去,账很细,现在只有一张表,技术经济指标都是估的。大学以上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要部里解决。中等学校的专业人员应由大区或矿区解决。(同上刊,第38115页。)

  三是无职无权。开滦矿务局反映,1957年批判以后对技术人员光强调改造教育,不注意团结。反右倾保守又有他们。不尊重工程师,过去方案是从技术员来,现在是要什么来什么。阜新矿务局提出,在矿当总工程师要10年以上,在矿务局要15年以上。有了发明不能登报,没有出路。师不如长,不能入党,也不能当长。(同上刊,第11339页。)

  陈云认为,过去的技术工人是重要组成部分,少了他们不行。中国搞工的人是救国的,是可以改造的。他们和政客不同,愿意把国家搞好。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1)业务部门要有职有权,党委领导、业务工作、群众运动要摆正。过去不应打乱而打乱了的行政指挥系统要搞起来;(2)认识问题。对家庭关系、历史问题、社会成分,组织部要有一个原则。中央组织部门对技术人员的过去、现在、环境、本人要有个恰当的看法。一个是过去和现在,一个是环境和本人。(3)这些人要改造和提高,把资产阶级意识慢慢磨掉。(《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1期,第114页。)

  五、大跃进与两笔账的问题

  所谓两笔账,就是指政治账和经济账。在座谈会上,这两个词虽然出现不多,但大家在讨论大跃进时期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时,实际上涉及到这个问题,即高指标(政治账)与增产办法(经济账)的关系问题。

  大家认为,为了完成高增长,采取的办法有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正常的方法有:一是挖潜力。三年大跃进主要靠老井。19581959年跃进是正常的,矿井超过20%左右是正常的,因正是壮年期,问题是太过头(同上刊,第75页。)。二是政治干劲。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在总结煤炭产量上升的原因时说,十五年左右赶上英国对煤矿工人是个很大的鼓舞。大炼钢铁一个是压力大,一个是敢想敢干,再一个是苦干。三是技术革新。薄一波提出,增产因素中要加个技术革新。陈云表示同意,他说,加上有效的技术革新。(同上刊,第61页。)

  不正常的方法有:一是吃老本,寅吃卯粮。张霖之说,三年大跃进,千方百计出煤。10年、20年的矿,5年、10年开采完了。薄一波也认为,增产因素中有些是不能持久的,有些是错误的,如挖的过大。陈云指出,吃老本是不适当的开采,从全局看是6000万吨,如果发生战争还是要赶。必要时吃老本。(同上刊,第9416158页。)二是带病作业。主要体现在巷道失修和设备失修上。阜新矿务局1960年失修巷道6万多米。设备失修情况:1960年失修率48.6%19616月末为45.6%9月末为41.4%;电机车待修48.8%。机器出勤率中,电铲195895%195994%196088%;电机车195884%195986%196080%19611—9月份65%(《记录》,《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1年第38—41期,第44—4543页。)三是乱采乱掘。阜新矿务局反映,为了提高产量,容易多吃厚的,少吃薄的。(同上刊,第44页。)四是浪费。当时流行的观点是:为了工业化速度,资源丢一点也上算,几年之后煤还不知道要不要哩。薄一波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山东一个矿丢掉300万吨。(同上刊,第20—21页。)

  这两次座谈会反映出的情况是严峻的。但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陈云提出了两点认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深入领会。

  一是把问题与座谈会的特点结合起来看。在煤炭座谈会结束的时候,陈云说,为了解决问题,毛病缺点找的多了些。(同上刊,第136页。)意思是说,这就是一个找问题的会议,不是对前一段工作的全面总结。因此,不能因为问题多、严峻,就把前一阶段的工作完全否定了。

  二是我们是好人有缺点。他强调指出:密植、双季稻都是好心,方法不对。我们是好人有缺点。电气排灌,农民非常满意。我们究竟做的好事多还是坏事多?坏事不是出于本心,方法不对,完全可以说服农民。(同上刊,第36页。)

  我们是好人有缺点我们究竟做的好事多还是坏事多实际上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到底谋一己私利,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和国家的成绩和错误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枝节?对这个问题,如果站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公正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本质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中国人民和利益的根本代表。我们党和国家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错误是次要的、是枝节。对待缺点和错误,正确的态度是,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党,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光明磊落,承认错误,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改正错误,并且,每一次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前进一大步,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别的任何一个政党的根本特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