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简析陈云的和谐思想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张凤翱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陈云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所阐述的和谐思想,给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陈云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

  一、关于“发展”中的和谐思想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陈云强调,革命就“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①。“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②陈云提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搞国防建设,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③在主持财经工作期间,陈云非常重视人民生活。他批评那种只注重机器、厂房而不关心职工生活的倾向,指出:我看,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

  1957年9月,陈云在谈到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首先明确:我们必须使人民有吃有穿,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要从有吃有穿出发。1979年3月,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严肃地指出:“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没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陈云注重人民的福利问题,从政治上说它是全党政策和策略的生命;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它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的重大问题。

  但是,发展必须是适度、协调的发展。陈云一贯主张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包括很多方面。一是在产业结构上,要实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二是实现经济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不能只看速度,更重要的是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三是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陈云认为,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还是不稳定的界限。陈云认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稳,不要有折腾,要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在综合平衡理论中,陈云强调合理安排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主张在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这实际上讲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陈云始终坚持整体把握国情的原则,摸清、摸准国情的各个方面。陈云主张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关注人口快速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1957年8月,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且增长快有关,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陈云的这一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道理。他在1979年3月又提出,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并主张把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88年10月,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特别提到节约资源问题,指出:“要看到,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同上书,第366页。)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陈云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的党、最讲自由的党。”(《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他一再指出:“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可以少犯错误。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对于不同意见,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应当采取的态度是:“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这样,我们这个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就会兴旺发达,大有希望。”(《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陈云认为政治民主必须有经济民主作保证。1961年7月,陈云在分别同浙江省委、苏州专区、江苏省委、河北省委的有关负责同志谈话时,多次肯定自留地的作用和意义。他认为:“没有自留地这个基础,我看很难讲民主。粮食不到户,讲民主是空的,民主得有物质基础来保证。”(《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起抓”。没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偏离正确的轨道,偏离社会主义方向。陈云和谐思想的实质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其和谐思想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展开的。

  二、“稳定”中的和谐思想

  稳定不仅包括政治稳定,还包括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人们的思想稳定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物价是否稳定关系人心稳定,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陈云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放在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初期准备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陈云提出:“老百姓需要什么东西,也要摸清楚。如果我们只办重工业工厂,不办轻工业工厂,老百姓等着要东西,没有东西给他们,他们就不满意。”(《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0页。)抗美援朝时期,陈云说过:稳定物价,“与全国人民的生活都有关系。如果美帝国主义一吓唬,票子就贬值,物价就波动,人民政府的声誉就不大好,人们就会怀疑,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此容易被欺负,你抗美援朝能行吗?因此,稳定物价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会导致政治形势的不稳定,而粮食又是关键。陈云一直高度重视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而粮食成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陈云认为,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不久,上海“米棉之战”的胜利给了陈云很大的启示:人心乱不乱,在城市,是粮食,在农村,是纱布。陈云在1982年11月曾指出:“对粮食生产决不能放松。”“如果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一旦城市用粮接不上,哪怕断三天,就会闹乱子。因此,我们必须在粮食问题上立于不败之地。”(《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陈云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注意到一个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现象: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经济就稳定;建设规模与国力不相适应,经济就不稳定。这样,他就找到了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界限。“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陈云指出,一个国家,政治上要有稳定的局面,经济上尤其不能瞎折腾。不怕慢,就怕弯。稳定的合理的发展速度看起来慢,但持续下去,不走弯路,反而会更快。

  陈云认为在物质极度匮乏、经济极为困难的特定条件下,生活必需品的定量供应对于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大跃进”造成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使城里人能买到吃的东西,为了有相应的高价商品能同农民手里的鸡蛋等商品进行“等价交换”,陈云向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条是定量供应,另一条叫卖高级糖果、点心和炒肉片”。目的是“第一缓和人心,第二增加热量,第三回笼货币。”(《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3页。)陈云比较早地认识到了平均主义的危害性,他在1961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粮食问题时说:“高产了不能多吃,长期下去,增产的积极性就没有了,高产区会变成低产区。”(《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生产力。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和发展,这个社会就必然缺乏活力,矛盾就会积聚,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然会危及社会稳定与和谐。三年困难时期,“饥荒、浮肿病,非正常死亡更加增多。生活困难使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情况令人震惊。”陈云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困难的办法,深得毛泽东赞赏(《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2、1224页。)。陈云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强调“大体上差别不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1979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说:“生活水平多数达到中等,少数可以先富起来。大体上差别不大,但是还有差别。要甘肃赶上江南不容易。”(《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三、“改革”中的和谐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深深地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已经阻碍着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给中国现代化以巨大动力。面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陈云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陈云多次强调的一个主张,也是他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比较好地解决了既要改革又要避免大的社会震荡的矛盾。

  其实,早在1951年7月,陈云就曾针对工商业调整问题提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更是多次阐述“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重要思想。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陈云是支持的。但是到1981年,许多省、市都想开口子办特区。对此,陈云明确指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特区“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同上书,第306—307页。)。

  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对中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针对有人批评“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陈云在1988年5月同浙江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同上书,第413页。)

  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讲,任何真理都是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中形成的,不断反复,不断总结经验,以修正、补充、完善原来的认识。因为客观实际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总结经验,也就是陈云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强调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丝毫没有否认理论研究、统一规划、科学预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倘若我们不管深浅,冒冒失失,就难免在实践中吃苦头,犯大的错误。

  四、陈云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越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和行动就越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人们也就越能够发挥创造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缺乏经验、希望早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急躁心理等原因,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一度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急于求成,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陈云一贯主张坚持实事求是。在“大跃进”的特殊时期,陈云因为“反冒进”而受到错误批评,但他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仍然在可能的范围内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还把自己的心得总结为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面九个字是唯物论,后面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陈云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生动阐发。

  陈云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弄清事实。在他看来,要弄清事实,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961年6—7月间,陈云亲自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江苏的苏州专区、浙江嘉兴地区调查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后来在给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信中,陈云提出扩大自留地的比重,母猪私养等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推动调整农村政策,缓和社会矛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在比较了解决粮食紧张问题的多种办法后才认定: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城市粮食的销量、紧急进口粮食是非采取不可的根本性措施。因为坚持实事求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及时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新“八字方针”,实现了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转折。1978年12月10日他在《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陈云实事求是思想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强调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历史的实际和发展趋势都是要注意的,但根本的是现实的实际情况。为了弄清事实,了解全面的实际,陈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二是强调对现实实际情况的了解要全面,不要片面。为了避免片面性,陈云提出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把握现实的情况。四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着的,必须从发展中把握现实。

  综上所述,陈云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体现出的和谐思想,可以归纳为: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度。这些思想为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和谐思想,不仅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而且可以继续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之一。学习陈云的和谐思想,把握好经济与其他方面的有机互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