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若干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程恩富 程言君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的经济思想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陈云蕴含丰富科学发展理念的经济思想,既是对老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奠基人的纪念,又是我们学习、研究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科学发展意蕴,至少应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是其萌芽性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研究;二是其经济工作方法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启示。

  一、陈云“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萌芽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陈云关于“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萌芽,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陈云参与领导新中国经济工作时期,我们党还没有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陈云在主持中央经济工作的几十年中始终贯穿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萌芽性思想。仅20世纪70年代末,陈云就对“发展”的迫切性一再强调。他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严肃地指出:“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①他在1979年3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尖锐地指出:“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没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②由此足见陈云对经济发展重要意义认识的深刻、加速经济发展心情的迫切,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萌 芽。可以说,陈云“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萌芽,植根于他对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实践体验。

  陈云这一具有萌芽特征的科学发展的经济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启示,就是立足于“人民要求改善生活”和建立“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来认识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一启示,用中共十七大主题和科学发展观表述,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采取各种发展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充分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一直处于迫切要求加强的过程之中。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始终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心中处于核心地位。由此看来,“急于求成”的发展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同时也影响着许多地方的发展。因此,怎样认识“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依然很重要。1978年,陈云针对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其经济工作方法。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像陈云“首先要弄清事实”那样,首先弄清什么是“发展”这一关键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并不等同于“增长”的发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我们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以及国家面临的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所包含的矛盾运动态势,把发展提到了“第一要务”的高度,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目标;在中共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和新要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尤其是中共十七大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科学发展理念已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但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经济建设中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的惯性,一些地方现在依然存在违背经济规律、妨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现象,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对“发展”缺乏正确认识,或者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可以说,领会陈云立足于“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来认识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事求是的经济思想精髓,光大陈云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陈云一切“有利于人民”的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思想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创造性阐发和升华。其中,包括对陈云一切“有利于人民”的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陈云一向十分关注并反复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性和社会主义性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陈云在主持中央财政工作时提出的基本理财方针。早在1956年,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只顾完成产值和利润”的急于求成现象,陈云指出,这“不能适应人民消费的需要”,“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我国出现的决不会是资本主义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2—13页。)近30年后的1985年6月29日,针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忽视甚至忘记经济建设和改革目的的情况,陈云尖锐地指出:“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能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同上书,第250、347、251页。)陈云这些始终一切以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既是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他在经济建设中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阐释和实践。而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论高度,来认识陈云这一经济思想时,可以寻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历史渊源。

  迄今为止,两千多年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和近一百年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人成为物的和社会的主人,并可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这两个“毫不动摇”的目的,用陈云的话说,就是建立“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当然,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贯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性内容。但是,国际上东欧被“和平演变”,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严重削弱,使一些人,包括一些老资格的专家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原则发生了动摇。因此,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我们应该也必须像陈云那样,政治上清醒、坚定地时刻牢记,“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落实出成效,造福于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辉煌的成就,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干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我党对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现代表述。其基本运行方式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既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是‘各个方面’而不是片面追求GDP——笔者注。下同。)协调(而不是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失调、消费需求结构畸形、收入分配相对两极分化)可持续(而不是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地‘吃子孙饭’,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利益对抗性矛盾尖锐)发展”,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对于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不仅是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凯恩斯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以某种方式认可并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打着否定苏联传统计划经济的幌子,神化私有产权,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家一贯倡导的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经济发展规律,戴上计划经济的帽子并予以否定。事实上,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当前,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已演化为全面经济危机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党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定义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高度概括。其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其实践依据,即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包括陈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初探索者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在1979年的有关文献中表达得十分明确:“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经济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245页。)陈云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后来被学界称之为“鸟笼经济理论”。

  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内涵,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萌芽思想。1979年,陈云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他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二)工业污染问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陈云这一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经济思想在党的经济建设思想史上,理应视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重要精神的萌芽。

  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20世纪80年代被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结合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概括为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虽然社会化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曾经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因计划的比例过大、过细,计划的商品过多,而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成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事与愿违地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但这不是这一规律本身的错,是对规律运用出现的失误。现在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总结这段历史,可以说,陈云等老一代关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已经构成我们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历史经验基础。即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现在已经升华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理论。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进行的扩大内需和构建公平高效、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以防止经济“冷热病”;建设生态文明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无不基于这一规律。因此,进一步总结陈云等老一代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干扰,应该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任务之一。

  四、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见出成效的基本路径,十分重要。为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十七大报告这些对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精辟概括,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历史实践基础之一,是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

  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在《陈云文选》中随处可见,贯穿陈云几十年经济工作的始终。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是其统筹兼顾经济思想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的集中表现。而其相对微观或集宏观、中观、微观于一体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从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6页。)的讲话可见一斑。陈云针对当时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从粮食的购销到猪的收购、从猪的饲养到猪病的防治、从养殖业到种植业、从价格政策到贸易政策、从市场开放到市场管理等等,统筹兼顾地做了较为全面详尽的安排。现在回过头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可以说,陈云较早地探索或演义了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还散见于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理论著述中。如《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等等。那些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思想观点,包含着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还没有达到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的境界。在理论抽象的深刻层次以及立意高远上,要比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思想逊色些。尽管如此,有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陈云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统筹兼顾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思想奠定了历史实践基础。这样,我们在陈云统筹兼顾经济思想构成与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上,再次看到了陈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创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作出的历史性杰出贡献。而这正是研究陈云统筹兼顾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