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姜辉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部当代中国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他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结合”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深谙洞悉,并将其深蕴在理论和实践之中。陈云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来自坚持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重温陈云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思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结合”的基本指导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头之水。以实事求是典范著称的陈云,在1990年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最集中表达陈云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解和把握的,是他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文章《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文章写道:“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那么,我们就离开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成为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者,那么,我们的革命工作就要陷于失败。所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实际上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197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他十分强调毛泽东的一段话,即“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陈云深刻理解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的巨大作用和威力。他不无感慨地写道:“当时革命发展的那种排山倒海、摧枯拉朽、迅猛异常的形势真是大大超过了预料,今天回顾起来,从革命的主观条件来说,全党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掌握了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这个优良的作风,的确起了决定的作用。”(197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他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既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重视对于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真正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来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贯穿陈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红线。这不仅体现在他在世界观方法论高度对实事求是的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这一原则的具体阐释和有成效地运用上。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陈云指出:“实事求是既容易做到,也难以做到。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容易做到”是说实事求是并不是什么具有神秘色彩的深奥玄学,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平朴的真理,就存在于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难以做到”是说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需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把握和洞察。陈云经常强调,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是不容易的,原因就在于此。他指出:“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而真正达到主观和客观趋于一致,人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很大努力。

  第二,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唯物辩证阐释。陈云指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372页。)这是陈云对实事求是原则深刻体会的精辟概括。“不唯上”深含着不机械照上级决议和指示办事、不盲目迷信崇拜上级与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维护中央权威原则的一致性。在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陈云针对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毛主席万岁’上”,“说有毛主席在,我们党内就可以不出野心人物”,强调这是“靠不住的”,“‘毛主席万岁’这是一个政治口号,但是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我在这里,在四中全会上,说毛主席生命不能万岁,这似乎不太好,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毛主席实际上是不能万岁的。”(《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2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胆略和胸襟。“不唯书”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归宿点,就是唯实。上级的政策和书本上的东西,虽来源于实践,但必须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上”与“书”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是研究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实”才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和发扬创造精神相结合。把实事求是和创造精神结合起来,是陈云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又一理解。他在1958年关于设计工作的谈话中指出:“必须继续提倡设计中的创造性,同时又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墨守成规的倾向必须反对,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不能前进。但是创造性必须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否则就会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地前进。”“在群众的创造中出现一些错误和缺点是难免的;即使有错误和缺点,也比墨守成规而不敢想、不敢干为好。同时要对那些敢想、敢干的有创造精神的青年同志讲清楚,有了创造性再加上实事求是就完整了,那就会前进得更快。”(《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陈云一方面反对当时不顾客观规律的盲目冒进倾向,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扬创造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1959年3月,陈云在《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又用哲学语言对上述思想作了高度概括:“我们所提倡的创造精神,既不同于墨守成规,又不同于乱撞乱碰。墨守成规的人,思想和行动常常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够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向前进步。乱撞乱碰的人,往往不顾客观条件,违反客观规律,把幻想当作真理,凭主观意志办事,或者把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勉强放到现实来做。这两种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精神。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人们越是能够实事求是,思想和行动越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他们也就越能够发挥实事求是的精神。”(1959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四,实事求是与坚定立场相结合。陈云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是坚持实事求是与坚持共产党人正确立场相结合的典范。他从不为适应某种自己的政治需要,放弃共产党人的原则。1962年夏,面对广大农村出现非正常死亡的情况,陈云提出必须调动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肯定了安徽等省区采取的包产到户的做法。但此事关系重大,毛泽东对这一建议可能不会接受,因而很多人劝他不要急于提出。陈云义正词严地说:“不能患得患失。我担负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任务,要对党和人民负责。遇到大事,既然看准了,找到了办法,就要尽快提。这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怎能延误时机。”(转引自朱佳木主编:《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3页。)后来的历史证明,陈云的意见是正确的。关于这一点,陈云认为,要真正做到“唯实”,同时必须有坚定的立场。他指出:“论事不论脸,这里有个立场问题。有了坚定的立场,才能掌握这个方法。如果尽是为个人打算,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这个方法。个人主义与马列主义的矛盾就在这里。真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大家如果都能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方法就容易一致,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一致,事情就好办了。”(《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可见,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了科学性和坚定性的统一。

  二、“结合”的基础:“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

  陈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理论和实际两方面都十分重视,并科学地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1940年11月,他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深刻指出:“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要一致起来。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同上书,第216页。)此后,他又讲到,要提高干部的政治水平、克服经验主义,既要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在党的路线和政策上加强教育,又要扩充他们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经验,并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要真正从两个方面提高自己,才能解决“结合”的问题。“共产党的真正领袖不论是苏联的或者是中国的,决不是毫无经验、夸夸其谈的人,而是既有丰富革命经验又有真正革命理论的人。”(《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具体来说,他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为了把握伟大而又变化多端的中国革命运动,必须增加一点革命的理论”。陈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融入具体工作中。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从他的阶级觉悟、从他的实际革命锻炼中、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中,深切了解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懂得无产阶级的利益及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懂得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当前任务和根本目标。“革命事业是一种伟大的艰巨的工作,特别是中国革命的环境和革命运动更是万分复杂,变化多端,而领导革命的共产党,它之所以能在变化的、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一切伟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指导各个运动使之走向胜利,是因为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共产党员有了革命的理论,才能从复杂万分的事情中弄出一个头绪,从不断变化的运动中找出一个方向来,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同上书,第142页。)他谆谆告诫党的干部:“现在无论你怎样忙,为了把握伟大而又变化多端的中国革命运动,必须增加一点革命的理论,增加一点历史的知识。”(同上书,第188页。)1987年7月,他发表了《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的谈话,再一次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陈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调,源于他对这一理论真理性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人们掌握的不是经典作家阐述的几条原理或几个结论,而是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陈云的“不唯书”原则,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不做字句的奴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党的历史上,用“本本”指导中国革命而造成的惨痛教训是深刻的,陈云所说的“不唯书”也正是从总结历史上“唯书”的惨痛教训、从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意义上提出来的。他曾深刻地批判“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用切断历史和生搬硬套的办法,把书本子上的抽象概念套到中国来,把生动的中国看成僵硬的中国,把复杂的社会看成简单的社会”,强调“必须彻底无保留地打破主观主义、公式主义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概念” (《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粉碎“四人帮”后,陈云率先提出肃清林彪、“四人帮”长期以来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他指出,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獗。“四人帮”及其追随者,说假话,造假案,耍反革命两面派,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歪曲、割裂、篡改和伪造,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到处压人,害人,害党,害国。针对当时流行的“两个凡是”错误方针,陈云大声疾呼:“今天还有这样一些领导机关,这样一些党员干部,在他们中间,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毛主席长期倡导的那种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报刊上有些文章还是不懂得区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字句和实质,还不是满腔热情去完整地准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实质,用它作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指南。”(197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这成为当时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先声,对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客观实际。科学的理论不是停留于说明世界,其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陈云主张学习理论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在学习理论中把握客观实际。他心目中的理论,决不是单纯的逻辑思辨和书斋学问,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陈云指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这正像我们读书一样,某一本书自己确实已经读过几遍,但是,隔了几年,因为工作需要,再去读它一次,就好像是没有读过的新书,就觉得过去实在没有读懂。这个道理不是别的,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必须从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认识才能发展。总之,在实践中把握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是陈云一贯坚持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呢?陈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陈云认为,唯有对实际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他曾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还不知道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陈云深刻地指出:“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有的同志却反过来,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要看到,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以后他又强调指出:“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同上书,第46页。)这是陈云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开展工作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显示了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陈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陈云的思想,无疑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