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发展的忠诚实践者
发布时间: 2013-04-15    作者:宋清渭    来源:国史网 2013-04-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研讨会,我感到非常有意义。陈云同志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长期在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并大力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他曾参与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理论的传承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忠诚实践者。对于陈云同志的功绩,我在2005年陈云诞辰100周年和学习陈云党建思想的座谈会上所作的《陈云同志与实事求是》的发言中已谈过自己的认识,今天仅就陈云同志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感受。

  陈云经济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上

  陈云同志是我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他在经济工作领域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每当我国经济建设处于关键时刻和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能听听他的意见,他也总是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望,洞察全局,抓住要害,科学判断,及时拿出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扭转乾坤,开拓前进。陈云同志科学的经济思想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我感到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研究经济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陈云同志一生注重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的楷模。他有一句名言:“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他在处理每个问题和作出每项决策之前,总要进行认真、周密地调查研究,在对各方面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准备几个方案,反复权衡,慎重决策,因而总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从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就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吃透两头,一头是正确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另一头是切实了解下面的具体情况。为了广泛了解真实情况,他还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交一些敢说真话的知心朋友。

  第二,发展经济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先抓市场供应,后抓基本建设,这是陈云同志非常朴实而又深刻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思想。他先后经历了“一五”建设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不走极端,很少产生偏差。他一直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始终顾及人民的长远利益,不片面地为追求速度而发展经济。

  第三,经济建设要按比例协调发展。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确保经济按比例发展,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思想。他认为,按比例发展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客观经济规律,综合平衡是按比例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他主张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要采取措施先把农民这个“大头”稳下来,进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他说,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情况好转了,工业和其他方面才会好转,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针对有人提出“种粮不如买粮”的错误观点,陈云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说,我们十亿人口的大国全靠进口粮食,那得需要多少船只和码头啊!他讲的两句名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同上。),至今还是我们指导经济工作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统筹兼顾,重视“三农”问题,这些与陈云综合平衡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经济建设要根据国力持续稳步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云同志就深刻地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在引进外资方面,他强调引进要有个度,不能无限地“引”。他一贯主张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脚踏实地,瞻前顾后。他关于经济建设受国力制约的思想和我们今天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完全一致。

  陈云同志的思想及其关于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著名论断,是他长期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结晶,而且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其精神实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都有过重要的贡献,他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现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陈云同志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云同志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所建立的功绩尤为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要关头所起的重大作用更为党内外所赞誉。

  陈云同志早在1944年就负责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财经工作,1948年又担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负责统一全东北的财经工作,使那里的财经工作很快稳定下来,走上了正轨,并为支援全国建设培训了大批财经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留下一个烂摊子,通货膨胀,生产瘫痪,民不聊生,法币和金圆券相继变为废纸,美国国务院官员和逃到台湾的国民党都说,这种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是共产党无法收拾的。然而,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陈云同志临危受命,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和政务院副总理,亲赴第一线指挥,选择金融中心上海召开财政会议,制定了金融、财政、物资“三统一”的政策和方案,与不法资本家打了三个回合平抑物价的“阵地战”,从而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平息了银元风波,使人民币开始占领上海等各大中城市的市场。经过他的精心组织和具体部署,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迅速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稳定了金融物价,扭转了国民党留下的经济混乱、物价飞涨的艰难局面,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巨大震动。当时,毛泽东评价说:“它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陈云人格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958年开始,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工业上是大炼钢铁,农业上是夺高产、“放卫星”。陈云同志当时就发现了问题,并在十分困难和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力求减少高指标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为此,他亲自到工厂、田间找群众做调查研究,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的负责人交换意见,要求冶金部门的负责人头脑清醒,提醒大家小高炉炼出的生铁是不能炼钢的。他不赞成把1959年钢铁生产指标定为3000万吨,在降到1800万吨后,他仍不同意。毛泽东知道后委托他专门研究,提出意见。经过深入调查,他提出要降到1300万吨,得到中央同意。最后,果然完成1387万吨。毛泽东对此说过,“大家头脑发热,只有陈云清醒,多次提出降低指标,这种高指标浮夸风再也不能干了。”(同上书,第79页。)“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甚至在一个人手中。”(同上书,第91页。)同年6月,毛泽东看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全国经济极端困难,感慨地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同上书,第31页。)。

  在粮食产量上,1958年定6000亿斤,1959年定8000亿斤,并且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陈云同志到河北、河南调查,发现所谓高产田,都是把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地的产量说成一亩地的产量,并采用密植、灯光加温、鼓风机通风等不切实际的办法,对此他提出严厉批评。实际上,1958年、1959年这两年根本没有完成粮食计划,反而造成农业大倒退、粮食大危机,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饿死了不少人。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同志又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起,部署和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使经济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冲击,整个国家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社会主义面临着一场生死抉择的严峻考验。粉碎“四人帮”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蕴藏的大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得到巨大释放。这时,一些同志头脑又开始发热,提出“大干快上”的口号。陈云同志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把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调整过来。他及时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他还曾指出:“搞建设,真正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于求成反而慢”(同上书,第311页。)。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此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同志积极支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积极参与制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改革开放的总政策。他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如搞活经济政策的论述,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的论述,办好经济特区的论述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说明,陈云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总是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正确的主张和建议,为党和国家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不仅为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是主张和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许多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和观点都有独到之处。

  陈云经济科学发展的思想是党的宝贵财富

  陈云同志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和奠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他在领导全国经济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为毛泽东同志所赞扬,为全党所钦佩。他的经济科学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

  陈云同志虽然离开我们13年了,但他留下来的思想理论尤其是经济科学发展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陈云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和研究他关于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有些失误还需要认真反思和纠正。我感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陈云同志早在当年就指出并认真解决过。比如,他十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过“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这一独到见解为我们突破苏联经济模式、进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又比如,他一贯坚持不能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解放初期和60年代初,当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他都是通过调整经济、治理通货膨胀,恢复了经济的平衡和稳定。80年代初,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制止许多商品的涨价,指出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再比如,他一向十分关注农业和农民问题。他常说,要经常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我是管吃饭穿衣的,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站不稳。他还指出,在物质上要充分关心农民的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但这绝不等于农业发展可以不要计划、在作物种植面积上可以放任自流。我们要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产。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作物而挤了粮食产量,粮食还是第一位。人不吃饭,牲口不喂料,是不行的。还比如,他对国家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直很重视。50年代他就指出,要注意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对水一定要好好利用。后来,他又不断强调,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二是工业污染问题。“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同上书,第375页。)各部门各地方“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他还经常说:“以前人们好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实我们的‘地’并不大,‘物’也不博,只是我国的人口倒是比别的国家多就是了。我国的大地资源就这么多,大家都要节省一点用,我们都要当‘孝子’。……我们不能吃光、用光,让子孙们‘逃亡’。”(《陈云人格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以上提到的陈云同志的重要论述,仅仅是他经济科学发展思想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就这几个方面,足以看出他的分析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多么中肯、多么深刻、多么重要。就说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现在已相当严重,直接损害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生存和健康。还有农业和粮食问题,现在许多地方轻农思想严重,农村大都是老弱病残者在种地,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新农村的建设。再有通货膨胀问题,当前也比较严重。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并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充分说明,陈云同志的经济科学发展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现在乃至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科学发展仍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必将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被长期传承。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陈云同志的经济科学发展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