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时代的伟人陈云
发布时间: 2010-07-30    作者:〔俄罗斯〕波尔奇科夫    来源:国史网 2010-07-30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的很多想法和意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中国选择最佳经济增长类型的问题。陈云对该问题的核心判断是,建设规模应符合国家的实际能力19571月,陈云在全国省级党委书记会议上首次阐述了该想法,同时,陈云还制定了预防建设规模和国家能力不匹配的一般原则,表现为:保持财政收支和银行贷款余额间的平衡;保障某些关键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确保大众消费品与居民购买力的平衡;在保障资本投入与资源间的相互平衡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形势,还要考虑未来的前景;充分考虑农业对中国经济建设规模的巨大制约作用。陈云反复强调,重视经济建设,关心人民生活,保持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之间的适当平衡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陈云提出的口号“量力而行”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直接促成了中国经济整体状况的改善。陈云对经济的一系列判断,是中国为此后制定可持续发展概念,确立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战略转变的最初步骤。

  陈云有关经济问题的主要发言与论断已收录在他的三卷文集中,成为中国经济学家、干部和广大公众的研读著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极为艰难的时期,中国迫切需要陈云的思想。19906月,中国举行了专业研讨会,研讨陈云的著作和讲话。一年后, 19916月,出版了此次研讨会的资料和著作,即:《陈云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前夕,《党的文献》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陈云领导经济工作以及陈云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贡献的论文和专著。其中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是朱佳木教授撰写的重要论文:《陈云对改革开放政策做出的重要贡献》(《党的文献》2008年第5期)。

  20世纪80年代初是陈云的最佳时期。当时,几乎中国所有识字的人都在研究他的思想与论断。

  要采取有效地、连续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就必须对陈云的经济观点给予关注,这也有利于日后实现现代化建设和推行全面的经济改革。陈云在1956年至1962年期间的选集和讲话,可视为说服党和国家将经济调整作为优先任务的原始材料。198011月上述材料作为内部材料首次出版,媒体将其称为党的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

  陈云在1980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所做的讲话(该讲话被邓小平同志称为长期的领导方针),加强了中国对陈云经济观点的关注。

  1981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对干部的理论培训。文化大革命后,绝大多数干部甚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最基本的认识。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增加了与“左倾”斗争的难度,使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难以达成统一看法。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成为干部的首要任务。

  请特别留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有关社会再生产问题的论述。有人建议,在研究《资本论》第二卷的同时,研究陈云的文集和演讲以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的专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在实践中,研究陈云的经济著作,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学习陈云的经济著作,以求找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同时有利于实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中国其他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判断相比较,陈云的经济观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上述要求。显然,这种情况证实了陈云的经济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模式。

  1981-1982年,县级管理人员、团级及团级以上的管理人员、甚至经济部门的人员都开始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陈云的讲话与文集。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云的助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在中央党校所做的演讲(收入题为<学习陈云同志的经济成果>的小册子中,1981年),对于理解陈云思想的深度与现实性、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党的期刊与学术期刊对陈云的经济思想及陈云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的《红旗》杂志,在《理论学习》专栏中刊载了有关陈云经济思想的一系列材料(《红旗》杂志1983年,第8-12期)。在杂志《学习与研究》(北京)、《群众》(南京)、报纸《中国财贸报》中也发表了关于这一主题的系列文章。在《中国财贸报》的材料的基础上,广播电台进行了12次报道(19817月至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了有关陈云的经济思想的文集。还有很多劳动成果,如:《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北京,1981年)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对陈云同志的经济成果的研究》(北京,1982年),同时出版了第一本有关陈云的学术专著《国力论》。(作者王琢与黄菊波,北京,1981年)。

  陈云对中国80年代初经济前景的研究,使中国在实现经济改革与现代化的过程中,最终战胜了“左倾”,抵制住了超前发展的诱惑。这一点特别重要,尤其是在转型的初始阶段,很难做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1年是陈云,而非其他人,首次使用了“摸着石头过河”这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随后成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模式的同义词。

  苏联和俄罗斯一直对陈云在经济问题上的判断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仅因为陈云是中国领导层方面负责有关苏联专家工作的领导人。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经济学家Э.П.皮克韦娃在1976年事件(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之后,立刻预见到,陈云将很快重回中国最高领导层。皮克韦娃多次提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共八大上,在所有发言者中,陈云是唯一在自己的讲话中说:我同意毛泽东同志,而不像其他人所说完全地同意毛泽东同志。 那时,也许这一细微的差别只是偶然的现象。今天,半个世纪后,这一细微差别可被看作是陈云和毛泽东在关于国家最佳发展模式判断上的明显差异的证据。

  俄罗斯主要的经济杂志《经济问题》刊登了对陈云选集的评论。俄罗斯汉学家М.Л.季塔连科、Ю.М.格列诺维奇、В.Я.波尔奇科夫的文章记述了陈云同志的生平、事业以及他的经济观点。

  2005年,俄罗斯举行了大规模活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

  陈云在30年—50年前所提出的许多具体的建议和做法,也许已不能原封不动地消除当前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存在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弊病,但陈云同志所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于我们的时代、对于我们所遭遇的危机,仍是适用的。

  (周红 译 丁明 校)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