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简析陈云的和谐思想
发布时间: 2010-05-20    作者:张凤翱    来源:国史网 2010-05-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陈云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越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和行动就越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人们也就越能够发挥创造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缺乏经验、希望早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急躁心理等原因,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一度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急于求成,犯了严重的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陈云一贯主张坚持实事求是。在“大跃进”的特殊时期,陈云因为“反冒进”而受到错误批评,但他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仍然在可能的范围内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还把自己的心得总结为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面九个字是唯物论,后面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陈云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生动阐发。

  陈云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弄清事实。在他看来,要弄清事实,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96167月间,陈云亲自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江苏的苏州专区、浙江嘉兴地区调查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后来在给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信中,陈云提出:扩大自留地的比重,母猪私养等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推动调整农村政策,缓和社会矛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在比较了解决粮食问题紧张的多种办法后才认定: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城市粮食的销量、紧急进口粮食是非采取不可的根本性措施。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及时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新“八字”方针,实现了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转折。19781210日他在《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23]

  陈云实事求是思想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强调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历史的实际和发展趋势都是要注意的,但根本的是现实的实际情况。为了弄清事实,了解全面的实际,陈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二是强调对现实实际情况的了解要全面,不要片面。为了避免片面性,陈云提出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把握现实的情况。四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着的,必须从发展中把握现实。

  综上所述,陈云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体现出的和谐思想,可以归纳为: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度。这些思想为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和谐思想,不仅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而且可以继续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之一。学习陈云的和谐思想,把握好经济与其他方面的有机互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凤翱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②]《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页。

  [③]《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④]《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⑤]《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⑥]《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⑧]《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⑨]《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⑩]《陈云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0页。

  [1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12]《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1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14]《陈云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3页。

  [15]《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6]《陈云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2页。

  [1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18]《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1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2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页。

  [21]《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22]《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页。

  [2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1. 邱霞:论陈云的改革方法论
    2. 陈云与调查研究
    3. 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4. 王蕾: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强化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实践
    5. 吴超:陈云与新中国初期的劳动保护事业
    6. 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7. 储著武 桂奕菲: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考释
    8. 李正华:陈云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9. 宋月红:陈云谈台湾问题的一则史料
    10. 陈云: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