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简析陈云的和谐思想
发布时间: 2010-05-20    作者:张凤翱    来源:国史网 2010-05-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改革”中的和谐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深深地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这种发展战略是以粗放发展提高速度为中心的战略,是高指标、低效益,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其弊端日益显现,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已经蜕变为阻碍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僵化模式。政治上长期忽视民主和法制,不仅人民民主不够,党内民主建设也很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注入了社会主义,从而给中国现代化以巨大动力。由于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而是彻底变革,因而难度很大,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正因为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陈云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陈云多次强调的一个主张,也是他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改革需要理论指导,然而中国的改革恰恰是理论准备不足。在“文化大革命”中,原有的僵化思想和僵化观念更加僵化,根本不可能为改革作理论准备;文革结束之际,实际生活要求立即改革,没有时间先进行理论准备,只能从最紧迫的矛盾入手启动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论比较好地解决了既要改革又要避免大的社会震荡的矛盾。

  其实,早在1951720日,陈云就工商业联合会如何发挥协助人民政府和指导工商业者的作用时就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18]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更是多次阐述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重要思想。198012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19]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陈云是支持的。到了1981年,许多省、市都想开口子办特区。对此,陈云在1981年底指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特区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20]

  1984630,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对中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21]针对有人在报上批评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 1988年5月12,陈云在同浙江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 总要摸着石头过河,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没有错。[22]

  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讲,任何真理都是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中形成的,不断反复,不断总结经验,以修正、补充、完善原来的认识。因为客观实际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总结经验,也就是陈云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强调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丝毫没有否认理论研究、统一规划、科学预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从实践中来。倘若我们不管深浅,冒冒失失,就难免在实践中吃苦头,犯大的错误,大跃进的教训之一就在于盲目冒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很多,但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太快,造成严重经济混乱;政治体制改革不注意充分发展民主,盲目引进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造成政局动荡和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 邱霞:论陈云的改革方法论
    2. 陈云与调查研究
    3. 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4. 王蕾: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强化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实践
    5. 吴超:陈云与新中国初期的劳动保护事业
    6. 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7. 储著武 桂奕菲: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考释
    8. 李正华:陈云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9. 宋月红:陈云谈台湾问题的一则史料
    10. 陈云: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