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中的和谐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深深地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这种发展战略是以粗放发展提高速度为中心的战略,是高指标、低效益,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其弊端日益显现,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已经蜕变为阻碍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僵化模式。政治上长期忽视民主和法制,不仅人民民主不够,党内民主建设也很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注入了社会主义,从而给中国现代化以巨大动力。由于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而是彻底变革,因而难度很大,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正因为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陈云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陈云多次强调的一个主张,也是他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改革需要理论指导,然而中国的改革恰恰是理论准备不足。在“文化大革命”中,原有的僵化思想和僵化观念更加僵化,根本不可能为改革作理论准备;“文革”结束之际,实际生活要求立即改革,没有时间先进行理论准备,只能从最紧迫的矛盾入手启动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论比较好地解决了既要改革又要避免大的社会震荡的矛盾。
其实,早在1951年7月20日,陈云就工商业联合会如何发挥协助人民政府和指导工商业者的作用时就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18]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更是多次阐述“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重要思想。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19]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陈云是支持的。到了1981年,许多省、市都想开口子办特区。对此,陈云在1981年底指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特区“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20]。
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对中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21]针对有人在报上批评“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 1988年5月12日,陈云在同浙江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 总要摸着石头过河,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没有错。”[22]
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讲,任何真理都是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中形成的,不断反复,不断总结经验,以修正、补充、完善原来的认识。因为客观实际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总结经验,也就是陈云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强调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丝毫没有否认理论研究、统一规划、科学预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从实践中来。倘若我们不管深浅,冒冒失失,就难免在实践中吃苦头,犯大的错误,“大跃进”的教训之一就在于盲目冒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很多,但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太快,造成严重经济混乱;政治体制改革不注意充分发展民主,盲目引进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造成政局动荡和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