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我党对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化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现代表述。其基本运行方式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既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是‘各个方面’而不是片面追求GDP——本文作者注。下同。)协调(而不是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失调、消费需求结构畸形、收入分配相对两极分化)可持续(而不是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地‘吃子孙饭’、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利益对抗性矛盾尖锐)发展”,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对于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不仅是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凯恩斯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以某种方式认可并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打着否定苏联传统计划经济的幌子,神化私有产权,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家一贯倡导的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经济发展规律,戴上计划经济的帽子并予以否定。事实上,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当前,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已演化为全面经济危机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党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定义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高度概括。其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其实践依据,即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包括陈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初探索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在1979年的有关文献中表达得十分明确:“有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经济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⑨]陈云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后来被学界称之为“鸟笼经济理论”。
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内涵,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萌芽思想。1979年,陈云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他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二)工业污染问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⑩]陈云这一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经济思想在党的经济建设思想史上,理应视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重要精神的萌芽。
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结合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概括为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虽然社会化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曾经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因计划的比例过大、过细,计划的商品过多,而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成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事与愿违地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但这不是这一规律本身的错,是对规律运用出现的失误。现在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总结这段历史,可以说,陈云等老一代关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已经构成我们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历史经验基础。即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现在已经升华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理论。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进行的扩大内需和构建公平高效、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以防止经济“冷热病”;建设生态文明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无不基于这一规律。因此,进一步总结陈云等老一代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干扰,应该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任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