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过去一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下一步,成功的经济转型将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未来尤其需要以加快转型来赢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和未来。
经济步入新一轮调整期
走向2012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减弱,以及我国经济周期性回调和潜在矛盾显性化,从内外两个方面增大了我国经济调整压力。
从趋势上看,我国经济正步入新一轮调整期,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经济增速趋于放缓。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从国际看,外需收缩对我国仍有较大影响;从国内看,投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工业生产受制造业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土地电力供需矛盾和节能减排约束加剧等因素制约,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
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目前,价格回稳的基础还不稳固,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生产基础仍然薄弱,抵御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原油等大宗商品仍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不排除出现大幅震荡的可能;美欧在主权债务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增长,有可能再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成本推动仍将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从需求结构看,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明显高于最终消费;从产业结构看,三季度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8%,明显低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4%的增幅;从节能减排看,一些“两高”行业扩张依然偏快,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不健全,要完成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5%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加快转型的政策路径
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追求过高的速度,必然要大规模地增加资源和要素投入,从而使得提高消费率、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等结构调整目标难以实现。要以牺牲一些速度为代价,来减缓通胀压力,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其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中等收入消费群体;较大幅度地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鼓励以“住行”为主导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和职业培训等新兴服务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适应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
其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其三,培育创新驱动机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迫切要求培育和确立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为此,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高档数控装置、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整车设计开发流程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势品牌的大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发展跨国经营,建立全球生产运营体系;组织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创造和培育由劳动者素质提升带来的“新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其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更趋强化,迫切要求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对节能与提高能效、洁净煤、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