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人民解放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加强质量建设,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裁减军队员额20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军队建设的既定方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两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50万。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230万人。这次裁军在压缩规模的同时,着重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质量。
改善官兵编配比例。通过精简机构,减少副职领导干部、部分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或实行聘用制等,大幅减少干部数量,使全军官兵的编配比例得到优化。
完善领导指挥体制。重点精简军以上机关和直属单位,减少指挥层次,健全作战指挥体系,强化指挥功能。调整机关职能,撤并部门,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机关机构和人员均减少15%左右。
优化军兵种结构。精简陆军,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优化部队内部编成和军兵种规模结构,提高各军兵种高新技术部队的比例。
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继续实行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体制,扩大联勤保障范围,精简后勤机构和人员,将军兵种领导管理的后方医院、疗养院和通用物资仓库划归联勤系统统一整编。逐步实现三军一体化的联勤保障体制,提高综合保障效益。
调整院校体制编制。健全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体制和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高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办学的要求,优化院校体系结构,精简部分军地通用或同类数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驻一地或任务相近的院校。
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人民解放军在继续重视陆军建设的同时,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谋求作战力量结构协调发展,提高夺取制海权、制空权以及战略反击能力。
海军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任务。海军扩大近海防御作战空间和防御纵深,加强、完善海战场建设,增强在近海遂行海上战役的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按照精干、顶用的原则,减少领导指挥层次,对各种作战力量进行科学编成,突出海上作战兵力特别是两栖作战兵力建设。加快更新海军武器装备,重点发展新型作战舰艇,以及多种专用飞机和配套装备,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参加诸军兵种联合演练,提高联合作战能力和海上综合保障能力。
空军担负着保卫国家领空安全、保持全国空防稳定的任务。空军适应信息化空中作战要求,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重点发展新型战斗机、防空反导武器、信息作战手段和空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培养适应信息化空中作战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多兵种、多机种合同作战训练,提高空中打击、防空作战、信息对抗、预警侦察、战略机动和综合保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总体规模适度、编成结构合理、武器装备先进、系统配套集成、信息支援和作战手段完备的空中防卫作战力量。
第二炮兵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主要担负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第二炮兵通过加强导弹武器的改进和研发,提高导弹武器和指挥、通信、侦察等配套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初步形成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建立了以工程院院士和导弹专家为骨干的人才队伍,超过70%的军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训练改革,缩短新型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紧贴作战实际,开展导弹发射训练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战备演练,部队的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能力不断提高。
推进信息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坚持应用主导、创新求实、人才为本、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二十多年来,人民解放军以指挥自动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军队作战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级指挥机关和作战部队指挥手段明显改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在军队日常业务工作中日益普及,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中央军委先后批准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自动化条例》,明确了指挥自动化建设目标和有关政策法规。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致力于全面推进以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建设为主体、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和保障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强集中领导和统筹规划,创新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优化管理体制和部队编制,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重视培养信息化人才。加强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主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充分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注重提高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利用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立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体制和信息动员机制,实现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相互促进。
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把武器装备作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依托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适应国家安全需要,不断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
为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整体优化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研制新型电子对抗装备,着力增强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
加快改造老旧装备。一批技术落后、性能下降、使用维修成本高的老旧装备正在逐步退出现役。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改造部分现役主战装备,通过“嵌入”先进技术,研制新型弹药,整合指挥控制系统,恢复或提高了现役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
不断提高装备综合保障水平。坚持立足现有装备,把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适应主战装备发展,配套研制新型通用和专用保障装备,加强以新装备为重点的维修和技术支援力量建设,重点加快培养新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人员,使部队装备的综合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保证了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