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发布时间: 2011-07-30    作者:秦宣    来源:陕西日报 2011-07-30
  字体:(     ) 关闭窗口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科学的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靠什么、是什么的重大问题。她既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新时期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石。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新概括,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构成共产党人特殊素质的基础,是共产党人党性的灵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共产党员的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作为一种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根本的看法、态度和观点,是检验一个党员合格不合格的试金石。衡量一个共产党员觉悟的高低,就是看他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是不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放弃直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传统。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从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情为民所系”、“把群众当亲人”,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心系人民、服务群众的路线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拳拳爱民之心,殷殷公仆之情。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每个党员必须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但千变万化,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人民群众在共产党员心中的最高位置不能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保证。延安时期,我们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围剿和封锁,聚集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形成了灭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解放初期,面对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艰难困苦,我们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享乐思想不能有,宗旨意识不能丢,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打破了帝国主义预言家的梦想,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宗旨,不辱使命,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华民族踏上了伟大复兴的阳光大道。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现象: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独断专行,对民情民意视而不见;有的将上访群众视为“刁民”、把提意见的群众当成“麻烦”,对他们的诉求不理不睬,对他们的建议不闻不问等等,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淡化了党的宗旨,动摇着党的根基。

  作为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把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群众立场的新跨越、群众观点的新进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党的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坚定的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利益上想着群众,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关键的一条就是善于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完成各项任务,进而与群众形成了一种默契,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支持和拥护。陕西辉煌的历史是陕西人民创造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也必须要紧紧依靠陕西人民的不懈努力,充分调动3800万三秦儿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除此别无他途。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重大决策中,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顺应群众的期盼提出工作思路,立足群众的利益确定工作目标,围绕群众需求设定工作的轻重缓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表达人民群众的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问题凸显期,社会矛盾多发期,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如何集中民智,化矛盾于发展之中,解民怨于交心之中,聚民心于改革之中,既是对共产党人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共产党人是否真正的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检验。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提高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等等,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始终围绕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实现人民利益为最终价值取向。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胡锦涛同志的这句话讲出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从党的一大时的50多人,到现在八千万党员,从延安窑洞的小油灯到今天灯火辉煌的中南海,从红嫂胸前淌出的甘甜乳汁到人民战士奋勇无敌的疆场厮杀,从人民和共产党人发自肺腑的“共产党万岁”和“人民万岁”的欢呼声中,流淌着共产党同人民群众血溶于水的真切情感。我们没有理由不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省委省政府一班人踏山涉水的殷实脚步中,从巴山蜀水老百姓田间炕头闪过的匆匆身影中,从洪水袭来时、山崩地裂时那种临危不惧、中流砥柱的形象中,从白于山中老百姓碗中的洋芋糊糊里,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陕西共产党员应有的行为选择,感觉到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要坚持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我们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民,在发展中必须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发展为了人民,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成果必须要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在创造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发展是硬道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人民利益和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建设创造的财富。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从穿好、穿暖到穿出漂亮、穿出品位,一系列的演变轨迹,既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更是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保障条件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7%和14.9%。陕西的天蓝了,水清了,人笑了。顺民心,得民意,惠民生。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陕西还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还很突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

  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过程,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多元的实在。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时而异,因地而变,因人不同。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融入其中,才能做到了如指掌,做到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才能把人民群众复杂多变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好、引导好、统筹好;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变成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变成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变成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变成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统筹协调好人民群众复杂多变的利益需求,既是对我们共产党人执政意识的检验,更是一种执政能力的考验。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所干的一切工作,首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只有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自觉地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自觉的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正确政绩观,不懈怠,不折腾,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干多干好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人民称心如意的实绩;才能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做到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才能心悦诚服的做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的“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每一个共产党员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时刻做到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工作服务于人民群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心里只有人民群众的焦裕禄,牺牲我一个、富裕全村人的铜川惠家沟党支部书记郭秀明,为了人民的安危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韩城市公安局干警王平顺已经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从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高度理解和把握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3800万陕西人是幸福的,自豪的。因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执政为民,用“民生”聚“民心”,以民为先,为了人、依靠人、富裕人、提高人、关爱人,把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把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幸福指数作为紧迫任务,立足省情民情,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民生工程在发展中越做越大,在统筹兼顾中越做越强。“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到7363.3亿元,是“十五”的3.2倍,基本实现了养老和医疗制度全覆盖并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20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累计建设廉租房1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30.2万户,建设经济适用房24.2万套,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了28㎡。关中村庄道路建设累计完成项目830个,完成投资37661.34万元。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一个山川秀美,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

    1.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
    2. 把握创造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3.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4.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实现人民美好向往
    5.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头
    6. 共产主义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8. 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9. 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党兴国的基本遵循
    10. 以“四位一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