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编年》这部书不仅为国史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而有用的基础性工具,而且也为普及国史教育提供了权威性的资料。人们会从这里体验到人民共和国辉煌而艰辛的历程,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养料。它的问世,是人民共和国的一座史碑,是新中国史坛的一件盛事。在阅读的感受和收获中,深感这部《国史编年》很有特色。
首先,把资料性、研究性和学术性熔铸于一体,增强了它的权威性和使用价值。中国自古就有治史、用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可以概括为存真、立论、资政、育人,其中存真是基础。史事繁纷,记述不一,如何从中去伪存真,辨析考证,是史学研究中一个很严肃的原则问题。《国史编年》的编撰者是严肃对待这一工作的,通过大量查阅材料,认真考证,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翔实可靠的信史。正是由于编撰者不是简单的把编年史当成单纯的资料性工作,只是一些材料的堆积,而是当作一项研究性工作,才大大增强了这部编年史的学术价值。任何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都会在存真的基础上立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作为一部富有学术价值的编年史,同样会给后人以历史的智慧。千百年来人们从司马光《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中,学到了兴亡成败、理政治国的道理,使它成为资政育人的不朽名著。《国史编年》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努力在史事的记述中透现历史的经验,给人以启迪。比如,我在读1952年有关三反运动的史事记述时,好像又回到了那刻骨铭心的难忘的岁月中去,又一次体会到毛泽东同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所作的“千秋窑洞对”和随后发出要警惕“糖衣炮弹”侵蚀的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深深感到毛泽东反对党内腐败、官僚主义的巨大决心、勇气和力量。
其次,把史事记述、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和人物注释等互相配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相得益彰。这种独具匠心的编排,是编年史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起到引人入胜、方便读者的作用。它使每一卷100多万字的史事记载不但不会令人感到枯燥,反而使人就像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得到历史知识和经验的美的享受。应该说,一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就是一页生动的历史。无论是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宣布新中国诞生的照片,还是农民在土改中焚烧地契的场景,都会让人们想起往昔如火如歌般的岁月,心潮难平。同样,在记事中辅以文献资料,也会收到良好的作用,不但免除了一些研究者查找之苦,也会增加一般读者阅读的趣味。总之,这样的编排是富有新意的,使史事得到多方面的印证,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它的可信度,也增强了编年史的可读性。
再者,在文字表述上,能较好地做到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对史事的叙述简练而完整,文与质兼备。一部好的史学著作,不但贵在准确,而且还要讲究辞章文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这就是说,成功的作品在于真实,在于饱含真情,这样就会像绽开的花朵一样而富有文采。这不仅是文学作品,也应该是史学著作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部《国史编年》的编撰者是努力这样做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部《国史编年》的编撰者具有鲜明的精品意识,有对事业、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体现了史学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这对于时下的学术研究风气都有着良好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