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体制的革命,目的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增强生机与活力。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其同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做到互相促进。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人关注这个问题,是有其政治意图的。我在会见一些西方来宾时,坦率地说明了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任务和意义,毫不含糊地告诉他们,中国决不会搞多党制、议会制,不会走西方议会民主的道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将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我们将通过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等措施,增强党政机关和领导班子的活力;通过机构改革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高决策效率和办事效率;通过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权力下放等措施,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和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取得和保持一个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当前,需要迅速提上日程并抓紧解决的一项重要政治体制改革任务,就是进一步进行机构改革,实行精兵简政。我们的党政机关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全国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三千一百四十万人,其中党政群机关九百零六万人,事业单位两千二百三十四万人。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超编约六十万人,乡镇一级超编二百一十四万人。一九九○年全国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数,比一九八○年增长百分之七十。这么庞大的机构,大大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一九八○年全国行政管理费开支为六十六点八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点五,到一九九○年已达三百三十三点五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九点七。如果加上事业费,一九九○年共支出一千二百五十五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各级财政已不堪其负。
这充分说明,机构改革,精兵简政,确实是到了刻不容缓,非搞不可的时候了。冗员充塞,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这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这种状况带来的弊端和后果十分严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纪律废弛、以权谋私等等现象都出来了。对宏观调控不力,对微观又干预过多,管得过死。许多部门硬性要求企业设置对口机构,配备人员,有的一直管到企业班组,把企业的手脚全给捆死了。这还有什么企业自主权、什么经济活力可言?如果我们不下大决心搞机构改革,精兵简政,那么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等等,都有落空的危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就会障碍重重。
如何进行机构改革呢?中央责成中央编制委员会正在加紧研究改革的方案、步骤和措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总的方向是搞“小机关,大服务”。为了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领导有秩序地分步实施。历史经验说明,凡是涉及带群众性的问题和直接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格外慎重对待,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少说多做。
这里附带说一下,前些日子一些地方出现过“砸破‘三铁’”的口号,想尽快克服企业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心意是好的,但鉴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富余人员的出路尚未统筹安排,不宜简单提这样的口号,更不宜在报上公开宣传,以免引起人心浮动,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至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影响。
党政机关精兵简政,关键是要积极引导富余的机关工作人员开发第三产业,这是主要的出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我们的大得多,到一九八八年,美国占到百分之七十一点三,日本占到百分之六十二点八,原西德占到百分之五十七点三,我国到一九八九年才占到百分之二十六点五。所以我们发展第三产业前景广阔,大有文章可做。同时,要抓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